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81)
2023(15015)
2022(12849)
2021(12165)
2020(10271)
2019(23655)
2018(23108)
2017(43969)
2016(24135)
2015(27163)
2014(26684)
2013(26608)
2012(24525)
2011(22386)
2010(21905)
2009(20143)
2008(19584)
2007(16672)
2006(14472)
2005(12572)
作者
(73186)
(61033)
(60607)
(57539)
(38922)
(29303)
(27205)
(24223)
(23245)
(21525)
(20891)
(20654)
(19384)
(19271)
(18930)
(18736)
(18382)
(18134)
(17427)
(17314)
(15453)
(14918)
(14779)
(13762)
(13753)
(13476)
(13471)
(13272)
(12319)
(12177)
学科
(95028)
经济(94918)
管理(64760)
(61740)
(49823)
企业(49823)
方法(45443)
数学(39925)
数学方法(39516)
中国(26644)
(25424)
(23515)
(22404)
(20301)
贸易(20293)
业经(20017)
(19783)
农业(16992)
地方(16724)
(16337)
环境(15424)
(15034)
技术(14491)
理论(14203)
(14090)
银行(14008)
(13791)
财务(13728)
财务管理(13708)
(13581)
机构
大学(351212)
学院(345638)
(138645)
经济(135995)
管理(133342)
研究(125251)
理学(116947)
理学院(115510)
管理学(113363)
管理学院(112779)
中国(91140)
科学(82090)
(75821)
(67266)
(65351)
研究所(60846)
(59180)
业大(58730)
中心(54317)
农业(53733)
财经(49002)
北京(48007)
(47123)
(45510)
师范(44939)
(44932)
(44752)
经济学(42243)
科学院(38755)
经济学院(38283)
基金
项目(247406)
科学(192803)
基金(181182)
研究(171562)
(162894)
国家(161650)
科学基金(135734)
社会(108067)
社会科(102380)
社会科学(102353)
基金项目(96587)
(93930)
自然(91523)
自然科(89416)
自然科学(89385)
自然科学基金(87791)
(81781)
教育(77622)
资助(74711)
编号(66903)
重点(56423)
(54748)
成果(53492)
(52466)
(51193)
科研(48345)
创新(47969)
计划(47881)
课题(46389)
教育部(45816)
期刊
(142562)
经济(142562)
研究(98622)
学报(67253)
中国(60893)
(60239)
科学(59183)
大学(48696)
学学(46266)
管理(46154)
农业(42068)
(41761)
教育(32807)
(25670)
金融(25670)
技术(25643)
经济研究(24409)
财经(23420)
(22735)
业经(22177)
(20031)
问题(18960)
科技(18238)
业大(18130)
(18022)
图书(16874)
资源(16733)
(16186)
技术经济(15845)
理论(15675)
共检索到488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翟治芬  胡玮  严昌荣  刘勤  刘爽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玉米播种期和成熟期的变动情况以及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在收集整理全国2 414个县的玉米生育期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和2000s中国玉米的播种期与收获期分布图;在整理全国618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时段和2000s时段中国年均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图。以农业种植一级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不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与玉米生育期变化的回归方程,并将PRECIS模型中B2情景数据代入方程组预测2030s中国玉米的生育期。【结果】与1970s时段相比,2000s时段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玉米播种期基本保持不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彩华  栾庆祖  胡宝昆  宋慧欣  
分析1960—2008年北京山区和平原的春玉米、平原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热量、水、光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研究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玉米可能产生的影响。利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在关键生育期内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历史时间序列特征,同时以突变理论中的Mann-Kendall方法和Pettitt方法分析主要气候资源的趋势变化特征并检测其突变特征;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和国际相关研究成果讨论北京市气候资源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可能性影响并给出相应对策。结果显示:近50 a来北京地区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和玉米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变化过程中无明显的突变特征;玉米播种—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永强  李维佳  赵博雅  
作物需水量是制定灌溉用水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了解其历史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对预测农作物用水走势并据此制定合理决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辽西北地区9个气象站1964—2013年的气象及土壤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与充分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密度函数法获得春玉米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辽西北春玉米净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4—2013年近50年辽西北春玉米需水量基本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增;净灌溉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玉莹  张正斌  杨引福  王敏  赵久然  杨国航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及产量的变化趋势,为品种栽培和育种目标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2009年国家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对照品种生育期、产量和气候资料等相关数据,分析气候变暖对东北早熟春玉米生产及育种的影响。【结果】对照品种的生育期、营养生长期、花粒期与相应期间的活动积温呈较强的正相关,随着活动积温的增加,生育期和花粒期均有延长的趋势。对照品种产量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647*,Sig.=0.041,α=0.05)。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对照品种产量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水平、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变化,东北玉米种植密度呈增加趋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郑立文  田健帆  杨蔚  许文花  任健  罗富成  单贵莲  李启娇  马向丽  
为阐明品种和生育期对青贮玉米(Zea mays)发酵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3个青贮玉米品种‘曲辰9号’‘宣宏18号’‘桥单6号’为材料,在抽穗期、乳熟期、蜡熟期收获加工调制成青贮饲料,并分析青贮发酵品质。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青贮饲料感官评分均呈增加趋势。各品种青贮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均随着生育期延长而增加,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pH均以抽穗期较高,乳熟期和蜡熟期较低。2)不同时期收获,‘曲辰9号’ 3个生育期青贮饲料平均青贮发酵品质评分为0.50分,‘宣宏18号’为0.43分,‘桥单6号’为0.51分,‘曲辰9号’和‘桥单6号’青贮饲料营养价值较高,表现较好。3)隶属函数分析表明,玉米青贮最佳生育期为蜡熟期。在蜡熟期收获,‘曲辰9号’综合评分为0.67,高于‘宣宏18号’(0.62)和‘桥单6号’(0.61)。故本研究推荐‘曲辰9号’在蜡熟期收获作为调制青贮饲料的原料使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洵瑀  王靖  
为揭示气候要素和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利用1980—2014年河南省30个冬小麦站点和18个夏玉米站点的物候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通过一阶差分结合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生长季温度、降水和辐射3个气候要素变化以及品种及管理措施变化对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返青期推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提前;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分别缩短了4.8±1.9和3.3±0.9 d/10年,抽穗-成熟期延长了2.3±0.8 d/10年,全生育期长度无显著变化趋势。夏玉米大部分站点物候期变化趋势不显著;44%的站点全生育期延长,主要表现在抽雄-成熟期延长2.5±1.4 d/10年。2)冬小麦生长季温度升高,33%的站点降水减少,总辐射无显著变化趋势;气候要素变化主要发生在返青-拔节期。夏玉米生长季温度升高的站点占39%,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39%的站点日均总辐射减少;温度升高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日均总辐射减少主要发生在出苗-拔节期和抽雄-成熟期。3)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降水和辐射变化均较敏感,夏玉米全生育期长度对温度和辐射变化敏感。温度、降水和日均总辐射变化使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6.3±4.2 d/10年,使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缩短了0.8±0.9 d/10年;而品种等其他因素使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分别延长了5.2±5.4和2.6±2.6 d/10年。气候要素变化缩短了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期,品种及管理措施等因素改变减缓了气候的负作用。但是各要素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长度的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韩娅楠  刘福建  王瑞霞  丁俊强  李志敏  李贤唐  吴建宇  
为了探讨玉米生育期的遗传规律,以自交系N6和BT-1为亲本组配了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利用207个微卫星标记构建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对生育期相关的抽雄、吐丝和散粉3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并进行上位性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染色体umc1676-umc1590区域和第2染色体的umc1422-umc1776区域存在共同控制抽雄、吐丝和散粉3个性状的稳定的QTL位点。生育期3个性状QTL的上位性分析,都检测到3对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分别可以解释3.78%~5.43%,1.24%~2.36%和3.27%~4.04%的表型遗传变异。上位性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小雨  杨豫  马琴  焦慧洁  刘金山  
为探索西北旱地春玉米磷肥利用更高效的栽培措施,在覆膜与不覆膜2种栽培方式下分别设置条施聚磷酸铵(LAPP)、撒施过磷酸钙(BSSP)、条施过磷酸钙(LSSP)、对照(不施磷肥,CK)4种不同的施磷措施,研究不同措施对春玉米前期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春玉米生育前期,覆膜栽培措施相较于不覆膜处理提高了耕层土壤水分含量(24.7%)、温度(11%)、生物量(181%)、地上部磷素累积量(159%)。LAPP处理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覆膜条件下比LSSP处理平均提高7.4%~20.4%,在不覆膜条件下比BSSP处理平均提高14.8%~45.9%。此外,LAPP处理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及播后50 d的总根长、根表面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林  何堂庆  张晨曦  田明慧  李晓立  吴梅  周亚男  郝晓峰  
【目的】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影响玉米生育期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机制,为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室(生长室和菌丝室)箱体装置,盆栽设置氮肥用量(N1:180 kg N·hm~(-2);N2:360 kg N·hm~(-2))和丛枝菌根真菌(M0:作物根和AMF均不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M1:只有丛枝菌根真菌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M2:作物根和丛枝菌根真菌均能从生长室进入菌丝室)双因素试验,测定玉米生长期间植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N_2O排放量;采用Illumina平台Hiseq 2500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响应。【结果】氮肥用量和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植株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和N_2O排放量。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产量均值分别增加38%和82%,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增加30%和52%,无机氮含量减少26%和65%;N2条件下M1和M2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和48%;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增加9%和33%,无机氮含量减少34%和55%。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17%和40%,N_2O排放强度分别降低41%和67%;而N2条件下N_2O累积排放量降低26%和45%,排放强度分别降低28%和57%。NMDS分析表明,施肥和丛枝菌根真菌均对细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与N1均值相比,N2处理门水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相对丰度分别降低6%和15%,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增加32%;属水平链霉菌(Streptomyces)增加27%,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降低8%。与M0相比,N1条件下M1和M2处理的Streptomyces分别增加64%和205%,Gemmatimonas细菌丰度分别增加31%和53%;N2条件下M1和M2处理的Streptomyces分别增加10%和93%,M1处理的Gemmatimonas细菌丰度降低2%,M2处理Gemmatimonas细菌丰度增加56%。土壤中Streptomyces和Gemmatimonas与N_2O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氮肥水平玉米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显著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提高玉米氮素的吸收利用和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实现的,其中主要增加了土壤链霉菌属和芽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雄伟  曹艳花  李玉桦  潘光堂  林海建  
为了研究重金属Cd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体内的转运规律,探索玉米应答Cd胁迫的品种差异和耐性机理。以低积累型品种郑单958和高积累型品种成单30为材料,采用室内溶液培养方法,在不同浓度(0,50,100,200,400μmol/l)胁迫不同时间后测定玉米幼苗生长,部分生理生化特性以及植株叶片和根系的Cd含量,分析Cd对玉米苗期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Cd在叶片的转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总根长、株高、整株鲜质量以及叶绿素(a+b)含量,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均明显下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显著上升。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实,叶片Cd含量分别与叶片Sod、CaT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斌  胡笑涛  王文娥  马黎华  周始威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不同处理玉米茎流进行精准预测,为推算玉米蒸腾耗水量以及制定合理的灌水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试验研究对象为夏玉米,品种为西农985。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交替沟灌高水处理(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AFI1)、交替沟灌低水处理(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AFI2)和常规沟灌处理(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CFI)。AFI1、AFI2每次灌水量为CFI灌水量的2/3和1/2。利用通径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欣  张宝石  赵明  李连禄  王美云  张旭  
利用在冀西北坝上高寒地区筛选出的不同多育性的玉米材料,研究了它们在坝上(春播)、河北香河(春播)、北京(夏播)和海南(秋播)等4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双穗性状以及其他性状的表现,并初步分析了影响双穗性状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生态环境中,坝上的高寒生态条件对双穗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株高、穗位降低,茎粗增加,穗分化开始时的叶龄增加。因此推测坝上高寒地区温度低、太阳辐射强的生态条件延迟了生殖器官的发育,同时促进了营养器官的生长,使得孕穗阶段上部多个雌穗的分化进程比较接近,并最终导致双穗抽丝和成穗同步性的增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那那  巴特尔·巴克  薛亚荣  康丽娟  王孟辉  
[目的]探究新疆塔城市玉米生育期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气候因子(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积温和潜在蒸散量)趋势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方法]文章选取1961~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研究,运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法。[结果]塔城市玉米生育期气温和降水年际变化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呈缓慢减少趋势;从相对湿润指数来看,玉米生育期表现湿润化趋势。平均最高气温、积温的突变结果分别表明在1995年、1996年发生增加突变特征,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分别在1997年、2008年发生减少突变趋势;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平均最高气温、积温大致存在多个尺度的周期特征,即30年的大周期和15年的小周期尺度。[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东丽  李生秀  吴庆强  张兴昌  Ove Emteryd  
采用土壤平衡气室法和密闭气室法,对玉米生长期对照(不施氮肥)和施氮处理(180 kg/hm2N)黄土区土壤剖面中N2O浓度和土壤表面N2O排放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土壤剖面中N2O主要产生于7月和8月,且60 cm土层的N2O浓度最高,10 cm土层最低;施用氮肥不仅增加了土壤剖面中N2O的浓度,而且增加了土壤表面N2O的排放通量,玉米生长期对照和施氮处理的土壤表面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0.95±4.13)和(22.41±8.69)μg/(m2.h)。对照和施氮处理土壤剖面中N2O浓度和土壤表面N2O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施氮处理土壤剖面中N2O浓...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贾利军  杨静  马雪剑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及流通势必会受此影响。中国作为粮食净进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玉米成为中国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主粮品种,进口来源国主要是美国,美国的碳排放政策和贸易战略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粮食贸易及安全。美国的碳排放与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呈现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两国的GDP及人口、中国的碳排放量等与中国的玉米进口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美国碳排放量的变化,中国玉米进口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20172025年我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