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63)
- 2023(7398)
- 2022(6101)
- 2021(6060)
- 2020(4809)
- 2019(10860)
- 2018(10491)
- 2017(19237)
- 2016(10769)
- 2015(12409)
- 2014(12122)
- 2013(12180)
- 2012(11600)
- 2011(10767)
- 2010(10797)
- 2009(10184)
- 2008(10407)
- 2007(9181)
- 2006(8352)
- 2005(7937)
- 学科
- 济(45749)
- 经济(45690)
- 管理(25585)
- 业(23964)
- 方法(17724)
- 企(17369)
- 企业(17369)
- 中国(17136)
- 数学(15641)
- 数学方法(15410)
- 农(14668)
- 贸(12090)
- 贸易(12082)
- 易(11872)
- 制(10446)
- 学(10297)
- 财(10265)
- 业经(9588)
- 农业(9378)
- 银(8829)
- 银行(8807)
- 行(8535)
- 融(7987)
- 金融(7982)
- 环境(7226)
- 发(7147)
- 地方(7078)
- 体(6965)
- 关系(6477)
- 和(6294)
- 机构
- 大学(163765)
- 学院(161542)
- 济(71480)
- 经济(70214)
- 研究(67426)
- 管理(52918)
- 中国(52116)
- 理学(44454)
- 理学院(43799)
- 管理学(42929)
- 管理学院(42649)
- 科学(40987)
- 京(36625)
- 所(36522)
- 研究所(33226)
- 农(33096)
- 财(32890)
- 中心(28783)
- 农业(26197)
- 财经(25852)
- 业大(24358)
- 北京(24306)
- 江(23937)
- 经济学(23717)
- 经(23664)
- 院(23264)
- 范(22614)
- 师范(22392)
- 科学院(22221)
- 经济学院(21293)
- 基金
- 项目(103495)
- 科学(80765)
- 基金(76133)
- 研究(74634)
- 家(68800)
- 国家(68298)
- 科学基金(55458)
- 社会(48146)
- 社会科(45522)
- 社会科学(45509)
- 基金项目(38559)
- 省(37545)
- 自然(34450)
- 教育(33867)
- 划(33701)
- 自然科(33665)
- 自然科学(33648)
- 自然科学基金(33061)
- 资助(31803)
- 编号(28263)
- 成果(25294)
- 重点(24716)
- 部(24176)
- 发(23704)
- 中国(22926)
- 课题(21460)
- 创(21269)
- 国家社会(21196)
- 教育部(20278)
- 创新(20145)
共检索到2574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楷 刘克明 李俊明 魏建昆
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上述病害的抗性,主要表现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不同玉米材料,抗病性有明显差别。F_1的抗病性,倾向抗病亲本或比亲本的平均病级低。实践证明,采用轮回选择法和利用多细胞质杂交种是行之有效的玉米抗病育种途径。
关键词:
玉米 抗病育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帅 张如养 王荣焕 宋伟 赵久然
玉米是全世界也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用途最多、总产量最高的作物,玉米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一种气传性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植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该病害开始向高纬度地区蔓延,已逐渐成为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的主要病害,直接导致玉米籽粒品质变差、产量降低,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上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大多不抗玉米南方锈病,一旦南方锈病发生和流行,将会导致在短时间内大面积蔓延,而常规化学防治难以控制。因此,挖掘和利用玉米种质资源中的南方锈病抗性基因,进一步选育抗病品种是应对南方锈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玉米资源中高抗南方锈病的种质较为匮乏,主要来自热带、亚热带,可直接利用的温带种质极少。与国外玉米种质相比,我国玉米种质中的高抗材料较少,主要来自农家种或含有热带血缘的P群材料,遗传基础狭窄。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基因的鉴定与克隆,对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快育种进程及抗病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已有多个南方锈病抗性基因被鉴定和克隆,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多年来,我国育种家利用有限的抗性种质资源,选育了多个抗南方锈病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并成功育成抗病杂交种。近期,南方锈病病原菌基因组方面的研究揭示我国多堆柄锈菌群体已分化出高毒谱系,从而逃逸抗病基因的识别。因此,挖掘和利用抗性种质中蕴涵的丰富基因资源仍需进一步加强。本文概述了南方锈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系统梳理了南方锈病抗性种质资源鉴定、抗性基因定位与克隆,以及抗性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玉米南方锈病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玉米南方锈病防治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成韬 王延波
本文从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入手,分析总结了辽宁省玉米供求关系、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变化,分析总结了辽宁省现阶段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
辽宁 玉米生产 主要问题 解决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令晓 罗畔池
对河北省玉米茎腐病优势种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进行了接种技术和玉米品种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病原菌单独接种或复合菌接种都能使玉米产生典型茎腐病株;复合菌株接种的致病率接近或高于单菌株致病率的平均值;播种前和6~8叶期接种较常规撒粉期接种发病率高;应用于玉米品系的抗病性鉴定,可以筛选出兼抗三种病原菌的玉米杂交种和自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子麒 赵雅琪 林昌朋 赵永泽 余宇潇 孟庆立 曾广莹 薛吉全 杨琴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鉴定,以及灰斑病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设置2—3个重复。采用苗期高粱粒接种法接种大斑病和小斑病,在乳熟后期,对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病情分级鉴定;在玉米抽雄期,采用土埋伤根法接种禾谷镰孢茎腐病,生理成熟后进行劈茎调查;采用花丝通道和针刺果穗接种法,分2次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玉米生理成熟后进行调查。分别计算不同病害病情指数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s,BLUPs),并分析两两病害之间的相关性。对已克隆抗病基因进行功能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对48份自交系开展5种病害田间鉴定,筛选到9份高抗大斑病自交系、2份高抗小斑病自交系、10份抗灰斑病自交系、5份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自交系和5份抗禾谷镰孢穗腐病自交系。1145、CML170、KA103等8份自交系兼抗3种叶斑病。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优良的材料有7份,包括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5种病害相关性分析发现,禾谷镰孢茎腐病与3种叶斑病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腐病抗性无相关性。对已知抗病基因鉴定表明,1145、KA081和沈137携带抗禾谷镰孢茎腐病的q Rfg1位点,KB109携带抗炭疽茎腐病的Rcg1位点,带有抗大斑病基因Htn1和多抗小斑病、灰斑病基因Zm CCo AOMT2的材料较多。【结论】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良好,可作为供体亲本进行自交系的综合抗性改良。沈137携带抗病的q Rfg1、Htn1和Zm CCo AOMT2等位基因,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新 王振华 汪红
对 1998~ 2 0 0 0年 4月中下旬 (春播 )和 6月上旬 (夏播 )种植的 16 0 7份玉米早代系进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表明 :播期对玉米早代系田间抗病性具有很大的影响。玉米早代自交系大斑病和粗缩病以春播发生较重 ,而小斑病和茎基腐病以夏播发病较充分。因此 ,在鉴定玉米早代系田间抗性时应根据鉴定病害对象安排在不同播期进行
关键词:
玉米 早代系 播期 病害 田间抗病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小刚 余俊杰 彭化贤
选择了7个抗性较稳定的玉米品种作为试材,研究了大斑病慢发性抗病性的品种因素。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慢发性抗病性的品种具有以下特性:(1)潜育期较长;(2)病情发展较缓慢;(3)单株总病斑数少,百分病叶面积小;(4)穗三叶病斑数少及病叶面积小;(5)病斑扩展速度较慢;(6)产量影响不显著。利用潜育期、发病盛期的单株病斑数及穗三叶病斑数可以作为玉米慢大斑抗病品种的选育指标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慢发性,抗病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苗洪芹 路银贵 田兰芝 邸垫平
The disease caused by Maize rough dwarf fijivirus (MRDV)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in corn production in North China.Severe dwarfing,distortion of the plants bearing the small malformed ears with few or no kernels,and enations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leaves are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th...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毒 抗病性 评价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洁 刘玉瑛 邵艳军 张玲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我国日趋严重 ,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生产上常用的 2 7个杂交种和 4 6个自交系进行抗病性测定 ,结果表明 ,弯孢菌各菌株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不同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但没有发现免疫的品种和自交系 ,当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为感病类型
关键词:
抗病性 生理分化 弯孢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建中 孙毅 郝曜山 刘俊玲
采用花粉介导方法将质粒pGL II_RC_1导入玉米自交系海92_1中,获得了T0种子128粒,种子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抗潮霉素植株16株。对抗性植株分离的统计分析表明,多数情况下几丁质酶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导入转基因植株,后代分离比约为3∶1。抗性苗移栽到大田后,5~6叶期取样进行PCR扩增、PCR 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对T1的分析结果表明,几丁质酶基因已导入转基因植物细胞中。对T2,T3植株的检测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基因组中并可随植株世代稳定遗传。田间抗病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及后代的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明显比对照降低。根据分子检测及田间抗病鉴定结果,得到GH05...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立军 关义新 林凤 崔震海
杂种优势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由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共同决定。在群体水平上,作物产量取决于作物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个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杂交育种追求群体优势。在个体水平上追求在特定群体条件下有利于单株产量形成的性状集合,该集合由优势性状、零优势性状和负优势性状组成。杂交导致后代发生遗传变化的机制可分3类:亲本等位基因一致、亲本等位基因不同、亲本含有不同的非等位基因。杂种优势是上述3类基因协调组合和表达的结果,可称为"协调基因表达谱"。该基因表达谱的创建涉及3个阶段的基因重组,即创造自交系选育群体的杂交、自交系选择时的自交和亲本自交系选配的杂交。根据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具有高配合力的亲本自交...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春红 翟彩霞 王立安 陈霞 郭秀林 崔四平 李广敏
以1对同核异质的玉米C103为试材,进行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提高玉米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叶片的病斑面积为(0.3±0.05)~(0.9±0.5)mm2,而对照为(23.1±8.7)mm2,差异极显著。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经0~96h的动态检测,以1∶50的处理效果为最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64.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41.2%,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29.7%。从而说明低浓度培养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段运平 刘守渠 王贵彩 冀宪武
用超低温处理浸泡6h的特早熟玉米F1种子15min,后代出现了3.3%~10.0%的变异。通过育种选择获得了抗低温高灌浆速率自交系99-3,在16.3℃低温下灌浆速率为4.6mg /(粒·d),比一般玉米材料平均高82 5%,能充分利用自然能量,延长灌浆期。用其组配的特早熟单交种极早单2号在16.3℃低温下灌浆速率比对照冀承单3号高67.9%,比晋单43号高97.6%,区试增产20.5%。
关键词:
玉米 抗低温灌浆 种质 育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春红 邵萍 李运朝 董文琦 崔四平 贾银锁 张文英
以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中S群的S,M,R与21A及C群的Rb,Es等多种细胞质为背景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完成了CF5-11111雄性不育系的转育,不育性稳定。根据21A,S,M,Rb,Es胞质不育系具有较稳定的不育性和5种胞质抗病性的有关研究,研究认为21A,S,M,Rb,Es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完全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多细胞质 选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蒙成 黄艳花 梁庆平 蒋益敏 吴地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以期获得大量分生孢子或带大量分生孢子的菌粒接种体,为大田开展抗病性鉴定接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从玉米大斑病典型病斑中分离出来的菌株为试材,探索25种谷物粒培养基、8个温度梯度、7个培养时间段、5种不同光照、菌株代数从第3至10代等条件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培养基的成分组合对分生孢子产生起决定性作用。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最佳,产孢量最多,产孢量为1. 69×105个/g; 20℃温度条件下培养产孢量最多;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增加,培养时间在11~25 d,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减少;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高;供试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差异显著,以第3代产孢量最多,第3~10代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结论】能促进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增加的最佳谷物粒培养基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该培养基在20℃、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条件下,分生孢子产量最高;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越高;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