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72)
2023(9806)
2022(7982)
2021(7574)
2020(6023)
2019(13870)
2018(12991)
2017(24479)
2016(13303)
2015(15912)
2014(15470)
2013(15127)
2012(14065)
2011(12806)
2010(12552)
2009(11139)
2008(10740)
2007(9105)
2006(7747)
2005(7003)
作者
(35376)
(29483)
(29468)
(28351)
(18938)
(14144)
(13404)
(11420)
(11370)
(10500)
(10241)
(10101)
(9527)
(9370)
(9222)
(9170)
(8689)
(8600)
(8568)
(8389)
(7545)
(7251)
(7173)
(6762)
(6738)
(6644)
(6492)
(6257)
(5879)
(5817)
学科
(60786)
经济(60739)
管理(33626)
(31793)
方法(29652)
数学(27330)
数学方法(27202)
(24480)
企业(24480)
中国(19417)
(15486)
(13767)
(13661)
贸易(13655)
(13355)
业经(11674)
农业(10445)
(10174)
(9799)
理论(9353)
地方(9300)
(8840)
(8838)
金融(8837)
银行(8836)
技术(8713)
(8507)
环境(8443)
(8200)
财务(8196)
机构
学院(192030)
大学(185555)
(85863)
经济(84533)
管理(68151)
研究(65990)
理学(59044)
理学院(58393)
管理学(57678)
管理学院(57313)
中国(51153)
(38763)
(38638)
科学(36158)
财经(31823)
(31564)
(29423)
中心(29225)
经济学(29119)
研究所(28749)
(27019)
经济学院(26446)
(25635)
(25601)
师范(25448)
北京(24730)
(24274)
财经大学(23776)
技术(23294)
业大(22865)
基金
项目(128119)
科学(103010)
研究(100355)
基金(94207)
(81270)
国家(80614)
科学基金(69239)
社会(65327)
社会科(61939)
社会科学(61929)
教育(49596)
基金项目(48569)
(48409)
(41483)
自然(41190)
编号(41132)
自然科(40238)
自然科学(40230)
自然科学基金(39588)
资助(38712)
成果(33236)
(30580)
重点(30183)
课题(30074)
(28626)
国家社会(28451)
(27250)
教育部(27199)
中国(27047)
(26266)
期刊
(87348)
经济(87348)
研究(58843)
中国(38636)
教育(30243)
(28368)
学报(25243)
科学(25018)
管理(24006)
(22962)
大学(20343)
技术(19357)
学学(19026)
(17560)
金融(17560)
财经(16629)
经济研究(16265)
农业(15990)
(14364)
职业(13247)
(12859)
业经(12756)
问题(12152)
国际(10897)
世界(10716)
(9460)
论坛(9460)
(9438)
统计(8802)
技术经济(8743)
共检索到280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仕铋  
开展中国特色高职专业认证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落实国家“探索高职专业认证”的政策要求、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升多元主体投入资源的积极性。中国特色高职专业认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持续改进”与“产教融合”双理念融合贯穿;职业技能与专业伦理是专业认证的主线与底线;普适认证框架与区域认证标准分层次有机结合;认证前调研与认证后跟踪改进相互支撑印证。其实践路径为:赋予高职专业认证的法律地位;确保高职专业认证参与者的获得感;强化高职专业认证的元评估工作;注重高职专业认证的数智化水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梁克东  成军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深化,也是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应然追求。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要义在于深刻把握标准、制度、队伍及平台四个关键词的实质内涵,其中标准是基石,制度是核心,队伍是关键,平台是载体。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优化治理结构,坚持党的领导、章程统领;聚焦专业建设,坚持集群发展、特色取胜;提升师资素养,坚持师德引领、引育并举;深化产教融合,坚持立足地方、精准对接;加强国际交流,坚持双向互动、标准输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丽君   石汉卿  
高职专业认证作为保障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内含一定的逻辑并形成嵌套。高职专业认证既具有正向价值,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隐忧,主要表现为:专业认证的导向性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矛盾、认证标准的可操作性需求与职业人才全面发展的矛盾、认证结果的功利化运用与专业内涵建设的矛盾。因此,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高职专业认证补弊兴利的平衡点,一要构建稳定性与灵活性并存的多元治理机制,二要构建通用性与补充性并举的认证标准体系,三要制定基础性与创新性并重的学生能力发展评估办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文革  孙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示出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性,其结构演化与创新需要系统地进行研究,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模式相比呈现明显的差异,值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借鉴。在系统评述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阐明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本质和演化逻辑,并围绕构成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维度提炼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的混合经济模式、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模式、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模式、多元要素供给与综合优势模式和渐进式全方位开放经济模式,以此清晰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鲜明特色和独特竞争力,澄清了一些西方学者及各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误判与否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君   李瑞   梁正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以及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既遵循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运行规律,也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具有独特的制度特征、路径特征、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逻辑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观,涵盖多元主体共生关系治理、自演化系统整体效能提升以及开放式系统外部合作治理三方面基本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永江  袁俊丽  黄惠春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要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创新,要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立足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增强历史自信。本文在分析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我国农业强国的历史地位与农业强国思想的演变过程;从理论逻辑出发,围绕动力来源、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与实现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强国的理论依据;从实践逻辑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本文提出通过双向发力、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系统提升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并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梓樱   杨建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了量的积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而对于“质”的研究和认知还相对比较薄弱。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质”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在立德树人、知识素养和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属性,具有社会性、类型性、比较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为提升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质”,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实现路径是:在“机制”上下功夫,贵在创新;在“融合”上求突破,胜在定位;在“教改”上做文章,重在实践;在“师资”上动真格,根在培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跃辉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文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和逻辑框架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提出了该思想的"四元框架",即形成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政策体系,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形成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抓好我国经济工作的关键就在于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建华  肖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有别于中国传统伦理学、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伦理学新形态。从发展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中国化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结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的内在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指导、伦理资源整合、实践"问题集"求解、"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建等方面实现"立体推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龙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但在“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下,中国只能走以小农为基础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制度、文化、时代逻辑。从战略方向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统筹小农有序退出、有效成长、有机衔接的多元化道路。从制度属性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推进方式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功能拓展、三产融合、数字赋能的时代化发展道路。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汤晟  
政府资产反映了国家财力基础的存量与潜在增量,是提高控制政府债务风险能力的基础。当前国内学者之间在政府资产的定义与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如何合理地对政府资产进行界定是掌握政府偿债能力的关键。资产不是免费而外生的,政府资产由相应的产权主体对其进行控制,并且政府资产的产权主体都具备对其的产权要求。基于中国特色公共产权视角,本文界定了政府资产的确定逻辑与实施路径,从现实意义上为新时代政府资产管理、政府资产有效运作提供了逻辑基础,为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实现、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价值。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颖  
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扎根于我国肥沃的历史土壤,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任人唯贤"的优良传统,汲取了"能上能下"的管理理念,还延续了"退而致仕"的退出机制。在实践层面,该制度基于"党管人才"的政治原则而设计,以"五湖四海"和"任人唯贤"为具体工作指导方针,尤其注重通过党风廉政建设来提升其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实现了从"党委负全面领导责任"到"党委负主体责任"的历史性转变,进一步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并不断释放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进一步优化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的一项可能性选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邱福明  
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提升、特色建构和创新成效。质量管理的整体化、多元化、信息化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应然逻辑。基于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质量管理的特性和模式建构的逻辑规律等复杂的综合因素,职业院校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应从体系设计、流程标准、质量管理队伍、利益相关者群体、信息平台五个维度考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梦欣  任保平  
绿色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和新目标,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是基于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思想,并在理论架构和实践突破中上升为生态文明的新价值谱系。绿色发展作为时代理念和现实导向的双重需求,通过对人类改造自然行为模式的初始架构进行重新设定,成为效率提高、和谐共处以及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将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在不同时期的实践探索按其发展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意识主导阶段、制度支撑阶段、系统推进阶段以及全面实现阶段,通过研究绿色发展的历史演进行为,归纳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阶段性变化,试图梳理绿色发展的演化逻辑和发展特征,并寻找阻碍中国特色绿色发展进程的矛盾和桎梏,探索绿色化道路全面实现的政策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使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生态文明的充分融合中再现繁荣盛况。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梦欣  任保平  
绿色发展是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和新目标,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是基于马克思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思想,并在理论架构和实践突破中上升为生态文明的新价值谱系。绿色发展作为时代理念和现实导向的双重需求,通过对人类改造自然行为模式的初始架构进行重新设定,成为效率提高、和谐共处以及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将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在不同时期的实践探索按其发展特征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意识主导阶段、制度支撑阶段、系统推进阶段以及全面实现阶段,通过研究绿色发展的历史演进行为,归纳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阶段性变化,试图梳理绿色发展的演化逻辑和发展特征,并寻找阻碍中国特色绿色发展进程的矛盾和桎梏,探索绿色化道路全面实现的政策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使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生态文明的充分融合中再现繁荣盛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