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45)
- 2023(10812)
- 2022(9171)
- 2021(8753)
- 2020(7492)
- 2019(17829)
- 2018(17165)
- 2017(32209)
- 2016(18098)
- 2015(21384)
- 2014(21775)
- 2013(21480)
- 2012(20562)
- 2011(18825)
- 2010(18814)
- 2009(17075)
- 2008(17163)
- 2007(15753)
- 2006(13679)
- 2005(12180)
- 学科
- 济(75813)
- 经济(75740)
- 管理(43968)
- 业(39656)
- 方法(34683)
- 数学(31134)
- 数学方法(30885)
- 企(30055)
- 企业(30055)
- 中国(24977)
- 农(21174)
- 财(17399)
- 贸(16280)
- 贸易(16271)
- 学(16226)
- 易(15883)
- 地方(14702)
- 业经(14181)
- 制(13960)
- 农业(13729)
- 理论(12477)
- 银(11586)
- 银行(11547)
- 和(11285)
- 融(11241)
- 金融(11239)
- 行(11125)
- 环境(10774)
- 教育(10728)
- 技术(10239)
- 机构
- 学院(261937)
- 大学(259994)
- 济(109599)
- 经济(107311)
- 研究(97421)
- 管理(91035)
- 理学(76751)
- 理学院(75744)
- 管理学(74382)
- 管理学院(73885)
- 中国(73378)
- 科学(59586)
- 京(58044)
- 所(51076)
- 农(49560)
- 财(48709)
- 研究所(46486)
- 中心(43845)
- 江(40820)
- 业大(39853)
- 农业(39385)
- 财经(38228)
- 北京(37637)
- 范(36183)
- 师范(35760)
- 经济学(35124)
- 经(34896)
- 院(34759)
- 技术(33873)
- 州(32273)
- 基金
- 项目(168860)
- 科学(130606)
- 研究(125100)
- 基金(119028)
- 家(105393)
- 国家(104489)
- 科学基金(86529)
- 社会(75819)
- 社会科(71517)
- 社会科学(71496)
- 省(66259)
- 基金项目(61858)
- 教育(61352)
- 划(57114)
- 自然(55179)
- 自然科(53862)
- 自然科学(53838)
- 自然科学基金(52915)
- 编号(51918)
- 资助(50713)
- 成果(43442)
- 重点(39943)
- 课题(38919)
- 部(38797)
- 发(37640)
- 创(34486)
- 教育部(32830)
- 科研(32778)
- 创新(32294)
- 大学(32122)
- 期刊
- 济(121618)
- 经济(121618)
- 研究(80357)
- 中国(60718)
- 农(44818)
- 学报(44682)
- 教育(41793)
- 科学(39364)
- 财(37589)
- 大学(33224)
- 管理(32412)
- 学学(30644)
- 农业(30638)
- 技术(27227)
- 融(22931)
- 金融(22931)
- 经济研究(20305)
- 财经(19571)
- 业(17817)
- 业经(17473)
- 经(17044)
- 问题(16389)
- 贸(15421)
- 职业(15307)
- 国际(13934)
- 图书(13931)
- 世界(13914)
- 坛(13255)
- 论坛(13255)
- 技术经济(13142)
共检索到4049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郭福春 许嘉扬 王玉龙
"双高计划"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社会外部力量和教育内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导向。在厘清"双高计划"项目源起逻辑的基础上,从区域分布、产业布点、绩效评价、人才培养等视角,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新时期高水平高职学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主动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职业教育,输送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洪渠 彭振宇
从高职院校建设与实践的视角来看,创建"中特高"学校,首先,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其次,要牢牢把握"中特高"学校10个方面的整体特征,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打造一流专业(群)、坚持建设双师团队、坚持培育大国工匠、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坚持提升治理水平、坚持对接国际标准、坚持创新融合发展、坚持营造一流文化和坚持创造一流条件等;再次,"中特高"学校建设不能急功近利,要着眼中长期发展目标,分阶段有计划实施,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教体系和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国特色 高水平 特征 愿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茂波 游子欢
"双高计划"是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助推中国特色职教模式形成、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走向、积聚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凸显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前景的独特意蕴。但由于普职同等价值的认知尚未深入人心、教育过程公平需要实现周期、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观尚未融入育人实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还未形成,导致科学组建特色专业集群路径尚需探索,优质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氛围、技术技能人才个体和谐发展的基础缺失。面对上述困境,需要兼顾长期性与系统性建设专业群、资源配置围绕职业教育价值生成、坚持德育贯穿培养过程的育人观、完善校企育人主体一体化的政策法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蓝洁 刘钰珊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国家战略,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校建设计划",到当前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教育部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杠杆,集中力量实施了"起""承""转""合"四轮周期性的高职优质教育资源撬动计划。政策杠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现阶段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需要把握阶段性重点任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理性促进区域均衡,在高水平发展的同时切实承担起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责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建松
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所要完成的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等建设内涵看,研究尤其是创新性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存在三大研究掣肘:未能有效回答为什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未能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未能形成专注于高职教育的系统研究力量。全面引领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扎实开展关于高职类型特色研究、关于高职多元办学研究、关于高职内涵建设研究、关于高职制度标准研究、关于高职提质增效研究等五类创新性研究,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范式。如此,才能为我国高职教育真正实现办学格局转变、类型特色打造、制度标准建设、话语体系构建奠定基础,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爱胜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中,"高水平"目标的内涵是特色化的高水平、动态化的高水平、全员化的高水平、国际化的高水平。高职院校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特色优势,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卓越双师型教师队伍;突出服务能力,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分工,提升国际化水平。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超群 胡伏湘
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绩效第三方评价是落实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是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绩效评判的最佳方式。我国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绩效评价中虽初步引入了第三方评价,但仍以第一方与第二方评价为主,第三方评价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第三方评价指标较为缺乏,基于此提出我国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绩效第三方评价的路径,即做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绩效第三方评价的顶层设计、完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绩效第三方评价的指标体系、确立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法律地位、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第三方评价结果的运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郑雁
对56所“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学校层面贡献度的文本进行分析,从引领改革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政策标准等三个维度进行剖析,横向比较不同立项层次学校贡献度差异和特点。分析发现,贡献度内容聚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热点,但对贡献度内涵理解存在不一致现象,贡献度内容呈现非均衡发展特征,但产出绩效尚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水平高职学校展现高质量贡献度,但对照总体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尚有些距离。基于对贡献度的特征分析,提出“双高计划”贡献度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明确底线,突出特色,形成“底线+特色”贡献度发展主基调;分类要求,业财匹配,为分层分类评价提供方向和基础;多维立体,智慧赋能,技术支撑全方位提升贡献度;创新发展,同向同行,形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生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安安
基于长三角41所“双高计划”学校中期建设进展分析,长三角“双高计划”校企合作在高水平专业群布点、“国家—省域—学校”三层制度体系构建、跨区域高层次综合性平台搭建、协同育人、技术技能服务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制度创新、突破性探索、平台运行和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方面存在困境,今后亟需健全校企合作支撑制度、开展突破性创新、推进平台建设、深化高层次人才引培,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区域实践经验,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卿金桃 陆宇正
信息化建设作为“双高计划”中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对“双高”学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发现,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师生发展、教育教学、专业升级、数字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六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存在数据挖掘与决策服务有待改善、数字资源类型与覆盖面有待优化和拓展、对师生群体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等不足。为提升高水平高职学校在未来信息化建设中的整体水平,提出认清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力量,推动学校发展转向“技术驱动”;瞄准资源数字化的必然趋势,助推教学资源转向“开放应用”;把握教学智慧化的重要契机,助力教育行为转向“人技融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薛圆美 梁燕
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对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构建高效对接、技能引领、共建共享、服务社会的分析维度,选取“双高计划”中197所建设单位的中期自评报告和项目检测平台数据为分析样本,发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育定位、学校反哺方式、服务社会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与质量提升。因此,进一步丰富我国高职学校校企合作实践经验,促进校企合作生态环境优化,需从融合运行机制与治理功能、协调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复位、深化工匠精神融入协作过程三个方面综合施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露莹 刘晓
教师队伍建设是“双高计划”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提。通过对56所“双高”院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的统计分析和比较,发现文本中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集中于教师队伍结构、教师培育发展、教师团队建设、教师考核评价四个方面。经过对文本的系统分析,发现标志性成果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教师培育的载体建设、教师团队的多模式建设、教师考核评价的建设特色是“双高”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同时,存在目前“双高”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拔尖人才的培育、教师团队的运行机制和成效评定、教师成果的示范引领力仍待提升等现实问题。未来推动“双高”院校发展应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样板、形成教师考核评价推进机制等方面进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覃文松 周旺
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主体职责差异为逻辑起点,提出完善国家引导机制、健全省级推进机制、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施机制、激发企业参与机制的四大主体协同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策略。只有通过四大主体协同推进,才能建成当地离不开、业内认可、国际可交流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德方 孙健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进入了关键期和加速期。在建设启动伊始,如何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内涵特征;在规划设计环节,如何科学界定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在建设实施阶段,如何准妥善处理好"借鉴与创新""内部与外部""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答的三个时代命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邹吉权 刘斌
教育部即将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大举措,这一计划的实施,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也将为各高职院校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虽然相关文件还没有下发,项目尚未启动,但进行前期探讨十分必要。基于此提出"以中国特色为根基,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支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院校治理为保障"的理论与行动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