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63)
- 2023(7394)
- 2022(5855)
- 2021(5562)
- 2020(4453)
- 2019(10130)
- 2018(9334)
- 2017(17875)
- 2016(8984)
- 2015(10389)
- 2014(10015)
- 2013(10035)
- 2012(9525)
- 2011(8563)
- 2010(8552)
- 2009(8331)
- 2008(7301)
- 2007(6264)
- 2006(5501)
- 2005(5281)
- 学科
- 济(41041)
- 经济(41007)
- 融(25323)
- 金融(25322)
- 中国(23038)
- 银(22505)
- 银行(22505)
- 业(22395)
- 行(21983)
- 管理(21440)
- 企(18323)
- 企业(18323)
- 方法(17515)
- 数学(15338)
- 数学方法(15282)
- 中国金融(11180)
- 制(11164)
- 贸(11082)
- 贸易(11069)
- 易(10955)
- 财(10933)
- 农(10678)
- 业经(9793)
- 地方(8804)
- 农业(7344)
- 体(7191)
- 务(6969)
- 财务(6956)
- 财务管理(6947)
- 产业(6930)
- 机构
- 大学(127704)
- 学院(125704)
- 济(65439)
- 经济(64476)
- 研究(48062)
- 中国(45912)
- 管理(44589)
- 理学(37776)
- 理学院(37366)
- 管理学(37019)
- 管理学院(36779)
- 财(29554)
- 京(26896)
- 财经(23947)
- 经济学(23586)
- 科学(23450)
- 中心(23388)
- 所(22577)
- 经(22139)
- 经济学院(21379)
- 研究所(20511)
- 融(19226)
- 金融(18908)
- 财经大学(18266)
- 北京(17851)
- 银(17077)
- 院(16907)
- 银行(16485)
- 江(16022)
- 范(15903)
- 基金
- 项目(81557)
- 科学(65654)
- 研究(63946)
- 基金(62405)
- 家(53410)
- 国家(52985)
- 科学基金(45321)
- 社会(44997)
- 社会科(42999)
- 社会科学(42994)
- 基金项目(31400)
- 教育(28046)
- 省(27495)
- 资助(25784)
- 自然(24792)
- 自然科(24281)
- 自然科学(24276)
- 编号(24155)
- 划(24040)
- 自然科学基金(23908)
- 成果(20777)
- 国家社会(20702)
- 中国(20184)
- 部(20007)
- 发(18941)
- 重点(18787)
- 教育部(18022)
- 创(17618)
- 性(17440)
- 社科(17106)
共检索到2019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魏国雄
<正>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同时,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这对于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晶 董昀 李广子 李俊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本文力图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系统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金融工作始终围绕推进现代化这条主线展开,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经由“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开拓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其基本要义体现为“八个坚持”。从现实维度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晓玲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从对象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逻辑意蕴,既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又是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并通过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的内在融合,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豪,成为构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笃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历史与思想、理论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从时代提出的发展命题出发,到提出破解这一命题的新发展理念及相关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再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实现"五位一体"的基本方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怎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创造怎样的宏观经济环境,到为此需要怎样的制度和秩序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后回答为什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最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上内容形成了严整科学的逻辑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晶 王庆
本文通过考察中西方千年金融发展,从国家治理逻辑角度提出了中西方金融大分流的新假说。该假说认为金融大分流的本质在于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公共信用体系,根源则在于中西方政治目标与治理模式的分野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共信用供求的差异。该假说强调“目标函数”决定“行为方程”,揭示了政治目标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治理模式选择在各国金融制度长期演进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为分析金融大分流提供了更为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机制。基于大历史视域下的国家治理逻辑假说,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为现代化融资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成功实践,本文认为,超越金融大分流所暗含的“从分流到合流”的逻辑,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金融助力现代化的必然之选:既要深刻总结各国金融发展所呈现的规律性认识,又要找准并坚持中国特色,真正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归根到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曹明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方针的"双百方针"的提出,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民主建设的序幕。"双百方针"全面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基本内涵:确保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与多样性,尊重文化的自由发展与平等对话,坚持巩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主的逻辑起点。坚持"双百方针",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坚定国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斯
新世纪初,我国以保障人民文化权利为目标初步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该体系的拓展深化与创新发展,完成了我国公共文化供给制度的现代性转变,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大使命,在推进均衡发展、增强发展动力、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全球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也立足我国实际和制度优势实现了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国家主导,集中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方式与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展望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健全高质量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素均衡发展,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以“大文化事业”思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谋划迈向文化强国的高水平公共文化发展战略。参考文献34。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龙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但在“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下,中国只能走以小农为基础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制度、文化、时代逻辑。从战略方向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统筹小农有序退出、有效成长、有机衔接的多元化道路。从制度属性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推进方式上看,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功能拓展、三产融合、数字赋能的时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 中国特色 小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希鹏 胡扬
国家腐败治理的逻辑起点是维护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中国的腐败治理不仅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与国家治理体系转型构成一种相互需求的共生关系。腐败治理体系的目标定位是推动国家治理权威、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当前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必须按照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破解认识上的误区,理清有关整合反腐败专门机构、纪委与同级党委之间的关系、上下级纪委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中国特色 腐败治理体系 现代化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沁悦 马艳 刘诚洁
文章梳理总结了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中国官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阐明了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即学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是其重要来源,官方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总结,并指引学界的研究立场和方向。由经济思想向完善的经济理论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界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与官方经济学的辩证关系,基本原则是坚持官方指引与学界创新的良性互动,评判标准为是否与新时代的基本方略保持一致,具体实施路径是着力解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践中的新矛盾与新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董希淼 朱美璇
闭关自守是中国长期愚昧落后的重要根源,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进程中,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在不同时期体现为"对外开放必要论""加快对外开放论""提高开放水平论"等,明确了在不同阶段基于对外开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变化应实行的理念、思路及重点。中国特色对外开
关键词:
全球化 开放型经济体系 全面开放新格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体现了深刻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民生发展,把民生发展建立在文明发展的基点上;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来审视,注重民生发展的主体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三是在发展民生主线上,突出就业、市场经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四是在发展民生的方略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民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栋浩 罗荣华 刘锡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本文结合理论辨析和大量经验数据,首次回答了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未来怎么走的问题。首先,本文理论辨析指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是突破西方传统金融理论桎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需要。其次,从保障体系、组织体系、监管体系三个维度提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构成,并阐述其建设成就。最后,揭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还需降低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间差距、推动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差异竞争、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普惠功能、促进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推进合作金融发展、完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平衡好普惠金融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松龄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视资本的作用、发展价值生产和商品交换,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因而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所有制形式创新,构建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使劳动者分享剩余价值,共同富裕,因而能够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社会主义概念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葛扬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指导下不断推进的,同时又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中不断概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形成新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形成理论化、体系化的重要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理论逻辑。简单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逻辑再到理论逻辑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