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16)
- 2023(12045)
- 2022(10022)
- 2021(9789)
- 2020(8098)
- 2019(18997)
- 2018(18845)
- 2017(35279)
- 2016(19387)
- 2015(21780)
- 2014(21772)
- 2013(21340)
- 2012(19824)
- 2011(18012)
- 2010(18347)
- 2009(16773)
- 2008(16998)
- 2007(14802)
- 2006(12927)
- 2005(11890)
- 学科
- 济(82323)
- 经济(82236)
- 管理(53094)
- 业(50163)
- 企(42501)
- 企业(42501)
- 方法(39950)
- 数学(35110)
- 数学方法(34463)
- 中国(23955)
- 财(21632)
- 农(19197)
- 学(19112)
- 制(16611)
- 业经(16394)
- 贸(16327)
- 贸易(16314)
- 易(15942)
- 理论(15656)
- 银(14219)
- 银行(14193)
- 务(14046)
- 财务(14004)
- 财务管理(13975)
- 行(13549)
- 融(13399)
- 金融(13397)
- 企业财务(13342)
- 农业(12326)
- 和(12317)
- 机构
- 大学(282050)
- 学院(277122)
- 济(116861)
- 经济(114619)
- 管理(102040)
- 研究(98437)
- 理学(88162)
- 理学院(87083)
- 管理学(85138)
- 管理学院(84643)
- 中国(76847)
- 京(60988)
- 科学(59929)
- 财(54637)
- 所(50214)
- 研究所(45892)
- 农(44860)
- 财经(43728)
- 中心(43647)
- 江(40383)
- 经(40071)
- 业大(39291)
- 北京(39112)
- 经济学(38085)
- 范(37512)
- 师范(37061)
- 农业(35367)
- 院(35305)
- 经济学院(34151)
- 财经大学(32982)
- 基金
- 项目(184058)
- 科学(145482)
- 基金(136298)
- 研究(131967)
- 家(120688)
- 国家(119818)
- 科学基金(101901)
- 社会(84543)
- 社会科(80349)
- 社会科学(80327)
- 基金项目(70232)
- 省(68374)
- 自然(66302)
- 自然科(64894)
- 自然科学(64872)
- 自然科学基金(63761)
- 教育(63008)
- 划(59485)
- 资助(57965)
- 编号(51185)
- 成果(43262)
- 重点(42766)
- 部(42581)
- 发(38337)
- 创(38018)
- 教育部(36658)
- 课题(36597)
- 国家社会(36399)
- 创新(35741)
- 科研(35653)
共检索到415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郭长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从性质上可分为紧缩性与扩张性两大类型。在具体的政策操作实践中,这两种类型的宏观调控长期存在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存的双轨模式。其中,结构性调控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主动调整最终引致经济的收缩与扩张效应,从而达到逆周期的政策效果。这种以结构性调控为主、总量调控为辅的调控方式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最大特色。结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大量运用结构性政策的经验,笔者认为,结构性调控与总量调控相结合构成了系统的宏观调控理论及政策体系,而结构性调控政策不仅弥补了西方主流反周期政策中仅包含总量政策的缺陷,也是对2012年以来政府实施的"微刺激"、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等结构性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宏观调控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反差,并由此引发了多次大规模争鸣。在系统总结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宏观调控长期坚持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以结构性调控为主的调控范式,并先后呈现出"总量+结构"与"需求+供给"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国宏观调控之所以形成了结构性调控特色,是因为在宏观调控决策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及其方法论、中国经济思想特别是当代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理论三种资源,真正做到了"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具有必然的形成逻辑。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宏观调控 结构性范式 形成逻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30年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明显迥异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宏观调控本身来看,这些特色表现为涵盖领域广泛、政策工具多样、宏观调控频繁、调控力度适度等;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还表现出实践性、过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这一独具特色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宏观调控 实践模式 理论创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楚尔鸣 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新的特征和新的要求,新时代亟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创新与完善。本文提出通过总量与结构调控相结合,需求与供给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数量、质量与效益相结合,时机、节奏与力度相结合"五个结合"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范式,然后构建了传导逻辑维、时间状态维、空间状态维"三维系统"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框架,最后针对新时代下中国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宏观调控 经济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新月 张锦鸿 张友泽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发展路径,具体可阐释为金融国际化之路、金融市场化之路、金融开放化之路和金融法治化之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高效协作是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发展模式。通过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要素将进一步生成与集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大提升,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将高质量做好,经典的“三元悖论”将得到有效调和,金融强国坚实的法治保障将加快筑牢。探究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有助于切实学懂、弄通、做实金融强国建设的行动路线图,也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知识体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中国工业改革开放30年,不仅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地涌流,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工业发展的成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突出、最鲜活的体现,证明了改革开放的真理意义。中国改革开放是一部思想解放和观念革命的伟大历史.而工业则是30年思想解放和观念革命率先付诸行动的最生动领域。工业改革的行动最活跃,最大胆;工业的对外开放最彻底,最广泛;在中国各类产业中,工业竞争最激烈,最强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工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决不仅仅是解决使中国摆脱贫困和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问题,而且.在客观上肩负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历史使命。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长庚 张磊
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怎样实现经济发展"的科学问题给予了新的回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实现了多个"有机统一",推动新时代经邦济世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一座思想丰碑,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南,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经济复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荣材
古典政治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都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现象出发,选择相应的逻辑起点,这是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的理论范式。其中,古典政治经济学以收入分配矛盾为逻辑起点,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矛盾和经济问题转化为市场供求矛盾,并将市场供求矛盾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现象中,通过科学抽象,将商品确定为其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逻辑起点也应当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活动出发进行选择,但又不应简单套用《资本论》的逻辑起点,也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社会主要矛盾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任务和主题,因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为逻辑起点,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每一个实践探索阶段都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与思想认知进程的一致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化总结。从学科体系形成和理论创新看,有三大经验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实践始终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构成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逻辑;三是不断站在时代和实践前沿推动理论的与时俱进。新发展阶段,要立足中国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代升华。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祁伟 王洋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学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从道德活动的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性、载体性本质三种形态对中国特色的道德观进行了厘定,提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党政方针、政策为指导,从道德观、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评价五个方面建构了中国特色大学德育模式。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易连云
学校德育改革长期以来备受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校德育改革经过长达几十年的探索,虽然因社会变迁困难重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既来自于外来文化也出自于自身发展过程中内在矛盾的强大冲击,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总结既有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之上,探索和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然而,如何确立与建构中国特色学校德育模式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其间,方法论导向至为关键,它既要代表着中国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它也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蒋兴旺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是政治、经济与文化多重规制下的一种特殊选择,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考察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必须把作为传统企业管理制度精髓的"老三会"纳入研究视野。中国公司治理特殊性体现在组织形式、权力格局、政企关系和内部人控制等各方面。中国特色公司治理模式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华夏民族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及其管理经验充分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世界意义。
关键词:
公司治理 中国特色 世界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银兴 陈宝敏
改革开放30年来苏南模式的产生和演进反映我国的经济转型的三个方面: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是发展方式的转型。苏南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基础上取得的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成就,体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尹西明 陈红花 陈劲
通过理论创新完善中国特色创新理论体系,是未来中国超越追赶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支撑。批判性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原创性创新范式发展历程、演变特征与趋势,发现从早期的自主创新,到如今全面创新、协同创新、整合式创新和有意义的创新,中国特色创新理论经历了从单一范式到多元范式并存,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局部走向全面、从战术走向战略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国创新学者扎根中国改革开放和企业创新实践的理论探索过程。讨论中国创新学派形成与发展趋势,指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创新理论体系的方向,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理论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