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95)
2023(10862)
2022(9076)
2021(8597)
2020(7209)
2019(16376)
2018(16238)
2017(30267)
2016(16502)
2015(19003)
2014(19005)
2013(18512)
2012(17264)
2011(15862)
2010(15771)
2009(14975)
2008(14710)
2007(13248)
2006(11755)
2005(10709)
作者
(46939)
(39481)
(39450)
(37478)
(25031)
(18641)
(17802)
(15459)
(15096)
(14061)
(13665)
(13168)
(12867)
(12808)
(12674)
(12031)
(11645)
(11481)
(11325)
(11209)
(10140)
(9601)
(9533)
(9104)
(8874)
(8863)
(8702)
(8540)
(8013)
(7979)
学科
(68101)
经济(67922)
管理(50448)
(43498)
(37210)
企业(37210)
方法(28824)
数学(23837)
数学方法(23633)
中国(22972)
(19247)
(18495)
(18055)
业经(15840)
(14456)
(14138)
贸易(14131)
(13826)
(13824)
(12404)
银行(12373)
(11949)
理论(11921)
(11695)
金融(11688)
(11662)
农业(10939)
(10694)
财务(10657)
财务管理(10631)
机构
大学(241911)
学院(237258)
(103840)
经济(101865)
研究(87704)
管理(86820)
理学(74320)
理学院(73402)
管理学(72212)
管理学院(71766)
中国(67899)
(52073)
(50743)
科学(50170)
(44150)
研究所(39856)
财经(39633)
中心(38304)
(37878)
(36171)
(35155)
经济学(33558)
北京(33401)
业大(32354)
(31826)
(31352)
师范(31036)
经济学院(29983)
农业(29578)
财经大学(29512)
基金
项目(156358)
科学(124383)
基金(116179)
研究(115780)
(101890)
国家(101061)
科学基金(85729)
社会(77934)
社会科(73011)
社会科学(72993)
基金项目(60272)
(57298)
教育(53801)
自然(52736)
自然科(51553)
自然科学(51534)
自然科学基金(50673)
(49704)
资助(47615)
编号(44955)
成果(38892)
(36960)
重点(35794)
(33644)
国家社会(33263)
(32826)
课题(32602)
教育部(32170)
(32141)
中国(31032)
期刊
(116845)
经济(116845)
研究(76287)
中国(54658)
(40290)
学报(38629)
科学(36232)
(35626)
管理(34239)
大学(30125)
教育(28835)
学学(28268)
农业(23902)
(22585)
金融(22585)
财经(21249)
经济研究(19719)
技术(18877)
(18416)
业经(16629)
问题(15483)
(14533)
世界(13715)
(12890)
国际(12825)
(11788)
技术经济(10528)
统计(10374)
科技(10140)
(10060)
共检索到370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家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它根植于中国大地,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制度属性。这种制度属性能够规定和确保中国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能够体现出法治在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之时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法治体系的制度基础,决定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根本制度保障法治体系服务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基本制度保障法治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生产关系,重要制度保障法治体系服务于各方面治理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体系不仅是制度体系的规范文本表达,也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的法治保障,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文章强调,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小洁  
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奋发图强,经历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体系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完备性。深入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百年历程,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科学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坚持科学立法,同时又使法治反映社会实际,回应和解决了社会问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民族性和开放性的平衡,既坚持了中国国情与特色,也学习借鉴了国外立法成果和立法经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华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体系涵盖了十三项制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位列其中。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科学特征,并以此为参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视域、转型国家体制变迁的全球视域、科学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关联分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葛扬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探索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卫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素之一,构成特有的分配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分配理论的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分配制度体系的构建上分了三个层次(三次分配),这是适合我国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要求,这一制度体系具有巨大的制度优势和活力。三次分配的构建主要指:按劳分配是主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必不可少的辅助;运用再分配调节,能够更好地扬优抑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是分配总体的必备手段;第三次分配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补充。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卢江  陈弼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倾听时代声音,直面现实,从全局角度做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大议题。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专项议题来研究,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国家治理从空间范围来讲包括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面临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尽管如此,中国依然坚决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努力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朝着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蒋成贵  李春华  
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宏大叙事的传统,海量信息给受众带来选择的困惑和无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要特别重视将理论话语转换为"大众话语"。由大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卫兴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本文将其概括为十大理论内容。一方面着重从正面阐述和评析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涵和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又对偏离这一理论体系本意的有关解读和观点辩明理论是非,力求准确科学地予以把握。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杰刚  李志勇  智荣卿  
基于历史背景与现实进程的重新考量,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绩效预算考评体系具有其必然性。绩效预算考评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一质的规定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绩效预算考评体系全新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改革推进的总体思路及在国家治理、预算管理、考评管理三层面的具体改革任务。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回答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所形成的教育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在本体论层面,形成了教育本质、教育性质和教育目的、任务的认识。在价值论层面,形成了教育的一般价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价值。在实践论层面,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怎么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体系的思想魂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蔡立东  
以问题引领,以方法带动,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理论的建构。在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上,不仅会遇到普遍问题,也会遭遇特殊问题。升华中国智慧,需要以扎实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真实经验。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陈彩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性,既可以通过其思想来源得到展示,又可以借助其主要问题予以体现,也可以根据其理论精髓得以彰显。深入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性,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海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其要点主要在于:从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从理论体系创立主体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宏杰  吴满意  
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强劲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动力,改革是直接动力,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共同富裕是人民的热切追求,也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主体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主体动力,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这六种动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动力体系,共同推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