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97)
- 2023(6315)
- 2022(5165)
- 2021(5147)
- 2020(4405)
- 2019(10394)
- 2018(10192)
- 2017(18860)
- 2016(10341)
- 2015(11613)
- 2014(11300)
- 2013(11458)
- 2012(10813)
- 2011(9777)
- 2010(9715)
- 2009(9281)
- 2008(9750)
- 2007(8601)
- 2006(7773)
- 2005(7318)
- 学科
- 济(41565)
- 经济(41526)
- 管理(39494)
- 业(31379)
- 企(28118)
- 企业(28118)
- 方法(18352)
- 财(16310)
- 数学(15827)
- 数学方法(15738)
- 中国(14846)
- 务(11562)
- 财务(11537)
- 财务管理(11510)
- 制(11256)
- 企业财务(10911)
- 贸(9704)
- 贸易(9695)
- 易(9584)
- 银(9257)
- 银行(9256)
- 农(9225)
- 行(8713)
- 策(8337)
- 业经(8109)
- 划(7691)
- 体(7195)
- 融(7171)
- 金融(7171)
- 学(7089)
- 机构
- 大学(142345)
- 学院(138314)
- 济(66212)
- 经济(65000)
- 管理(54333)
- 研究(51451)
- 中国(46084)
- 理学(44264)
- 理学院(43753)
- 管理学(43333)
- 管理学院(43025)
- 财(33758)
- 京(32288)
- 科学(27099)
- 所(25722)
- 财经(25370)
- 中心(23552)
- 经(23388)
- 研究所(22784)
- 经济学(21648)
- 北京(21364)
- 江(20550)
- 经济学院(19325)
- 财经大学(19135)
- 农(18692)
- 院(18164)
- 范(16702)
- 师范(16563)
- 州(16259)
- 业大(15878)
- 基金
- 项目(83914)
- 科学(66961)
- 基金(64148)
- 研究(62770)
- 家(55940)
- 国家(55546)
- 科学基金(47454)
- 社会(42165)
- 社会科(40030)
- 社会科学(40020)
- 基金项目(32815)
- 自然(29187)
- 教育(28680)
- 自然科(28553)
- 自然科学(28547)
- 自然科学基金(28084)
- 省(27909)
- 资助(27492)
- 划(24946)
- 编号(23410)
- 部(20927)
- 成果(20445)
- 中国(20100)
- 重点(19133)
- 国家社会(18884)
- 教育部(18424)
- 发(17193)
- 人文(16967)
- 性(16967)
- 创(16818)
共检索到2331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贾康
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联系着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基本要领,其中之一就是"供给管理"的特殊重要性。通过从总量调控不足以"包打天下"、中国经济客观上需要特别注重结构性对策等四个方面,勾画和分析了中国宏观调控必须特别注重理性的"供给管理"的特定原因,以及这种调控的地位和相关的基本要领。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根宏 余凌曲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受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以及前期刺激政策积累风险长期存续的影响,宏观调控需要增强对预期管理的使用。在具体实施举措上,应将扩展预期管理主体、关注预期管理效用异质性和强化锚定效用利用等方面作为抓手,发挥预期管理对宏观调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预期管理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陈彦斌
一、宏观调控的起源与定义国际上通称的宏观政策在中国通常也被称为宏观调控,两者经常混用。宏观调控这个中国特色术语是在政策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而逐渐形成的。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宏观调节"的概念,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式使用了"宏观调控"的概念,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
关键词:
预期管理 定向调控 资产泡沫 结构性改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宏观调控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反差,并由此引发了多次大规模争鸣。在系统总结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宏观调控长期坚持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以结构性调控为主的调控范式,并先后呈现出"总量+结构"与"需求+供给"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国宏观调控之所以形成了结构性调控特色,是因为在宏观调控决策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及其方法论、中国经济思想特别是当代经济思想和西方经济理论三种资源,真正做到了"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具有必然的形成逻辑。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宏观调控 结构性范式 形成逻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楚尔鸣 曹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新的特征和新的要求,新时代亟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创新与完善。本文提出通过总量与结构调控相结合,需求与供给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数量、质量与效益相结合,时机、节奏与力度相结合"五个结合"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范式,然后构建了传导逻辑维、时间状态维、空间状态维"三维系统"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框架,最后针对新时代下中国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宏观调控 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剑 陈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创新。中国目前的宏观调控体系以总供求模型为理论基础,可以分为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市场环境管理三个部分,其中需求管理主要包括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需求型创新、需求侧改革,供给管理主要包括要素价格政策、财政政策、供给型创新、供给侧改革,市场环境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改革"和在既定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环境微调政策"。本文以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相关文件为例,分析了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具体应用,并结合美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探讨了中国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创新之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剑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和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需求管理,还包括供给管理和价格管理;并把改革、开放、创新等融合于这三种手段之中。价格管理的目的在于克服价格刚性,恢复市场功能,这是"治本"之策;而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则是在价格刚性不能完全被克服的情况下采取的政策,是"治标"之策。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不同类型的改革、开放、创新分别有助于进行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三者的不同组合可以用于多种情况下,进行多目标调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剑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和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需求管理,还包括供给管理和价格管理;并把改革、开放、创新等融合于这三种手段之中。价格管理的目的在于克服价格刚性,恢复市场功能,这是"治本"之策;而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则是在价格刚性不能完全被克服的情况下采取的政策,是"治标"之策。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不同类型的改革、开放、创新分别有助于进行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三者的不同组合可以用于多种情况下,进行多目标调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霞
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而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存在着突出的比例失调现象。本文通过结合马恩著作中蕴含的按比例发展理论,探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建议我国政府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把按比例发展作为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按比例发展理论 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30年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明显迥异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宏观调控本身来看,这些特色表现为涵盖领域广泛、政策工具多样、宏观调控频繁、调控力度适度等;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还表现出实践性、过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这一独具特色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宏观调控 实践模式 理论创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彦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笔者认为,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市场机制的配合与补充,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是学术与实践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分析中国特色宏观调控背景下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得出如下核心观点:第一,宏观调控策略需在有规则的前提下,兼顾规则与相机抉择,以避免动态不一致性问题与锚定过多目标带来调控效率下降问题。第二,应加强预期管理以提高政策的可信度。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透明度偏低,政策前瞻性指引效果尚有提升空间。加强预期管理有利于降低政策不确定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第三,弱化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确立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并进一步强化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政策从选择性政策向功能性政策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同时为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提供良好环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甘藏春
去年我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特殊国情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选择。对于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则是特殊阶段的特殊选择。也就是说一旦中国的市场机制完全建立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绍军,李新民,赵红征,张东
卫生系统是由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教和行政管理等多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部门既是卫生系统这台“机器”上的部件,又是相对独立运作的整体,而要使卫生系统各部门之间结构合理,协调运作,就必须在加强宏观管理过程中,有计划地按比例调整结构、优化结构,达到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目的。 一、结构调控的作用 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量调控。就是对医疗卫生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加以平衡,科学地预测总需求,精心地筹划总供给,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政策,使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姜作培 章新华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权威,这是在当前加速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应该清醒地看到,这几年来国家宏观调控的权威,不是在提高,而是在下降;不是在加强,而是在流失。目前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决策很难从上到下,畅通无阻地运行。出于种种原因,许多经济主体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决策,采取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的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