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85)
2023(15498)
2022(12620)
2021(11709)
2020(9228)
2019(20970)
2018(20387)
2017(37640)
2016(20425)
2015(22916)
2014(22997)
2013(22385)
2012(21235)
2011(19534)
2010(19932)
2009(18591)
2008(17780)
2007(16150)
2006(14592)
2005(13554)
作者
(58303)
(48136)
(48061)
(45618)
(30791)
(22998)
(21698)
(18687)
(18687)
(17413)
(16610)
(16285)
(15497)
(15494)
(15387)
(15097)
(14234)
(14021)
(14018)
(13534)
(12399)
(11773)
(11724)
(11149)
(10927)
(10802)
(10739)
(10638)
(9886)
(9849)
学科
(87581)
经济(87485)
管理(53262)
(49673)
(38336)
企业(38336)
中国(37270)
方法(27948)
(27874)
金融(27867)
(26514)
(26504)
银行(26489)
(25813)
地方(25533)
数学(23356)
数学方法(23162)
业经(21616)
(21105)
(20368)
农业(17953)
(17931)
贸易(17909)
(17402)
(17170)
理论(15165)
(14999)
(14267)
环境(13835)
(12834)
机构
学院(285329)
大学(283966)
(123349)
经济(120699)
研究(109238)
管理(99461)
中国(89481)
理学(82740)
理学院(81721)
管理学(80467)
管理学院(79935)
(63249)
科学(62502)
(58959)
(55264)
中心(49900)
研究所(49665)
(47537)
财经(45052)
(44874)
北京(41418)
(40995)
(40672)
师范(40250)
(39890)
经济学(39397)
业大(37782)
(36779)
农业(36721)
经济学院(35289)
基金
项目(180873)
科学(141782)
研究(139922)
基金(127841)
(111188)
国家(110152)
科学基金(92675)
社会(88930)
社会科(84218)
社会科学(84204)
(70648)
基金项目(65409)
教育(64405)
(59509)
编号(57522)
自然(54453)
自然科(53166)
自然科学(53149)
资助(52388)
自然科学基金(52191)
成果(49220)
(45149)
课题(42725)
重点(41987)
(40386)
(38020)
国家社会(37405)
发展(37206)
(36592)
(36253)
期刊
(147665)
经济(147665)
研究(97248)
中国(72484)
(46513)
(44493)
教育(43484)
学报(43039)
(42526)
金融(42526)
科学(39902)
管理(39559)
大学(33395)
农业(31409)
学学(30774)
技术(25900)
经济研究(24640)
业经(23874)
财经(23255)
(20303)
问题(19138)
(16881)
(16746)
世界(15854)
国际(15781)
图书(15206)
(14053)
论坛(14053)
职业(13260)
技术经济(12923)
共检索到472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栋浩   罗荣华   刘锡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本文结合理论辨析和大量经验数据,首次回答了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未来怎么走的问题。首先,本文理论辨析指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是突破西方传统金融理论桎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需要。其次,从保障体系、组织体系、监管体系三个维度提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构成,并阐述其建设成就。最后,揭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还需降低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间差距、推动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差异竞争、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普惠功能、促进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推进合作金融发展、完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平衡好普惠金融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韩永强  王莉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当前我国的重要社会任务之一。技能型社会作为我国本土话语,天然彰显中国特色,是以中国特色的技能文化和制度为基础、以技能教育和学习服务体系为保障、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发挥技能的生产力要素作用为目标的社会形态。当前,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基础,但仍然在技能文化建设、社会资源整合、企业作用发挥、技能人才供需和技能要素贡献度等方面存在建设短板。为此,通过加强技能文化建设、整合技能教育学习资源、完善多元主体共建格局、优化技能人才培养结构以及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效应等举措,将有利于加快中国特色技能型社会建设步伐。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博文   肖宇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也是金融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数据要素凭借其虚拟替代性、非竞争性、动态实时性和马歇尔外部性等属性能够帮助普惠金融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数据确权定价机制不明晰、数据基础设施有待健全、公共数据供给制度不够充分、数据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从数据市场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供给、数据风险监管等方面着手,实现数据要素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广文  杜英杰  
文章综合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在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和规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统一行政区和区域交通枢纽、深入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设想与建议。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晶   董昀   李广子   李俊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本文力图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系统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金融工作始终围绕推进现代化这条主线展开,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经由“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开拓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其基本要义体现为“八个坚持”。从现实维度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雷  黄园淅  
中国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和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过长期而巨大的投入,目前中国的水电资源在开发规模、工程建设、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均已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世界水电开发大国。2007年全国水电设备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为14823万kW和4717亿kW.h,比1949年增长约400倍。资源开发的空间变化则表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水电建设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及用电增长较快的东部地区,水电站的建设以中小型为主。改革开放、尤其"西电东送"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把水力资源的开发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中部和西南地区水力资源的开发后来居上,已建和在建的大型和超大型水电枢纽工程不仅主导着全国水电生产的现状,而且决定着中国水电事业发展的未来。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建华  肖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有别于中国传统伦理学、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伦理学新形态。从发展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中国化影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结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建设的内在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指导、伦理资源整合、实践"问题集"求解、"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共建等方面实现"立体推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吴晨钰  陈诗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ESG体系的建立健全,通过调动多方面主体、综合多维度指标,可以提高投资的精准性,为绿色转型及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和助推力量。对此,本文首先对构成ESG体系的整体框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其次对ESG表现的潜在影响进行文献及观点的梳理;接着,基于对ESG体系的整体理解,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模型,探讨这一体系对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影响及作用机制;最后,从健全制约机制、注重综合评价和调节融资约束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ESG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健全进行了相关的展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梦卿  
<正>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5年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持续推动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职业教育理论作为支撑。目前,关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存在两多一少现象,一是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等的阐释性研究较多。纵观近20年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相当一部分研究是针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进行阐释,如《职业教育法》修订后约两年时间内,从不同角度阐释职业教育法的文章就多达800篇左右,有的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角度阐释,有的从法律育人主体角度解读,有的从治理体系角度剖析,等等。这类研究成果有较强的时效性,热度会随时间逐渐消解。
关键词: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申现杰  袁朱  
现代化后发赶超要求以城市群作为主体空间形态,实现效率增进、功能跃升、均衡发展和开放合作。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托起中国现代化的巨擘,目前我国19个城市群之间规模结构差异较大,以东部城市群发展质量最高。城市群发展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群城镇体系不合理、公共服务一体化存在障碍、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城际间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亟待完善。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城市群加快推动形成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与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都市圈为载体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与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水平,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汉欣  
简要回顾新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后,着重阐述高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的六大成就,指出高科技园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国家高新区成为自主创新密集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后分析各地高新区不同的区域特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广军   蒋晓明  
构建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是综合实力强、教育队伍强、办学质量高、人民满意度高、社会认可度高、经济社会贡献度高的教育体系,具有人民性、教育性、职业性、技术性、系统性、协调性、适应性等主要特征。建设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宏观上要着力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下简称“三融”)系统改革和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下简称“三教”)协同创新,中观上要着力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改革,微观上要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提高职教本科教育质量和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薛莹  胡坚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我国金融业正进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得以拓宽、深度得以提升。我国金融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呈现新态势、新局面。从理论维度来看,金融科技有助于发挥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实践维度来看,金融科技通过提升传统金融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助推资产管理业务脱虚向实,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客观现实条件。未来我国应积极深入推进金融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推动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加强金融科技研发以提升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范管理以推动金融科技稳定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能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家章  丁国宁  苏二豆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从理论逻辑和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对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首先,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对我国渐进式改革开放模式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开放理念、模式与战略上的创新。其次,尽管当前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创新成果碎片化、产业链不完善、服务业开放程度不高、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限等问题。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破除制约我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实施的针对性;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在自贸区内打造鲜明产业布局;对标国际高标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史小坤   宋鹏鹤  
如何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数字技术的交易特征,解析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依据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衡量指标,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与实现路径。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保险和数字支付作用显著,但数字信贷作用不显著;并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通过进一步考虑商业银行竞争和数字化发展因素后,数字信贷的交互项作用效果正向显著。据此提出发挥数字金融作用、深化数字保险和数字支付并优化数字信贷作用环境,是进一步利用金融科技全面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所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