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52)
2023(11935)
2022(9784)
2021(9354)
2020(7454)
2019(16901)
2018(16310)
2017(28790)
2016(15204)
2015(16976)
2014(16395)
2013(15737)
2012(14686)
2011(13484)
2010(13474)
2009(12134)
2008(11900)
2007(10546)
2006(9221)
2005(8328)
作者
(42626)
(35951)
(35570)
(33834)
(22697)
(17052)
(15916)
(13849)
(13686)
(12465)
(12288)
(12063)
(11541)
(11506)
(11362)
(10936)
(10585)
(10427)
(10142)
(9979)
(9055)
(8623)
(8614)
(8297)
(7979)
(7884)
(7852)
(7613)
(7451)
(7138)
学科
(57399)
经济(57321)
管理(45200)
(43706)
(36782)
企业(36782)
中国(22182)
方法(21647)
数学(18420)
数学方法(18296)
(17094)
技术(16584)
(14424)
(14408)
业经(13907)
(13232)
(12644)
贸易(12632)
(12388)
技术管理(12123)
(11750)
(11498)
银行(11473)
(11200)
(10842)
金融(10835)
农业(10673)
理论(9593)
地方(9395)
(9310)
机构
大学(214118)
学院(211406)
(91749)
经济(90115)
研究(81127)
管理(78795)
理学(67365)
理学院(66567)
管理学(65649)
管理学院(65215)
中国(62124)
科学(46887)
(46075)
(42225)
(39971)
研究所(36633)
中心(35991)
(33935)
财经(33299)
(31105)
(30696)
(29980)
北京(29557)
经济学(29235)
(28887)
业大(28610)
师范(28577)
农业(26451)
经济学院(26189)
财经大学(25001)
基金
项目(145648)
科学(116838)
研究(109436)
基金(107573)
(96246)
国家(95090)
科学基金(80394)
社会(72236)
社会科(68411)
社会科学(68396)
基金项目(55806)
(54614)
教育(50008)
自然(49019)
自然科(47950)
自然科学(47932)
(47441)
自然科学基金(47154)
编号(41872)
资助(41688)
(36108)
成果(35481)
重点(34029)
(33367)
创新(32901)
(32058)
国家社会(31699)
课题(30751)
中国(29140)
教育部(28790)
期刊
(101492)
经济(101492)
研究(68284)
中国(50063)
学报(34360)
科学(33540)
管理(32520)
(31801)
(31420)
教育(29165)
大学(26618)
学学(24854)
农业(21923)
(19025)
金融(19025)
技术(18036)
经济研究(17570)
财经(16969)
(14928)
业经(14923)
(13255)
问题(13020)
科技(12705)
世界(12600)
(12520)
国际(11540)
(10469)
技术经济(10351)
(10348)
论坛(10348)
共检索到3287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君   李瑞   梁正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以及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既遵循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运行规律,也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具有独特的制度特征、路径特征、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逻辑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观,涵盖多元主体共生关系治理、自演化系统整体效能提升以及开放式系统外部合作治理三方面基本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特定的历史定位,其总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实现了由分散到系统的丰富拓展,在地位上实现了由附属到中心的持续提升。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历史定位上升为党和国家的中心课题。从整体上来看,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构成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基本方略,明晰了发展和民生之间的内在统一,强调了平衡的充分的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政府主导、共同富裕、福利适度、共建共享构成了新时代民生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构建保基本和促改善相结合的民生体系,重点处理好保基本和促改善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体现为按照坚守一条底线、完善两项制度、破解三个难题和引导合理预期的思路进行具体实践。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苏昕  刘昊龙  
文章在梳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沿革和时代诉求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时代特征、逻辑关系及表现形式。农户家庭经营、农业收入为主、市场主体资质、现代化生产经营构成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时代特征,现代化生产经营包含了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等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主体建设、农民培育、土地流转、惠农资金、科技服务、产业服务等方面提出支持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苏昕  刘昊龙  
文章在梳理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沿革和时代诉求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时代特征、逻辑关系及表现形式。农户家庭经营、农业收入为主、市场主体资质、现代化生产经营构成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时代特征,现代化生产经营包含了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等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主体建设、农民培育、土地流转、惠农资金、科技服务、产业服务等方面提出支持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希鹏  胡扬  
国家腐败治理的逻辑起点是维护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中国的腐败治理不仅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与国家治理体系转型构成一种相互需求的共生关系。腐败治理体系的目标定位是推动国家治理权威、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当前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必须按照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破解认识上的误区,理清有关整合反腐败专门机构、纪委与同级党委之间的关系、上下级纪委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关键问题。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斯  
新世纪初,我国以保障人民文化权利为目标初步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该体系的拓展深化与创新发展,完成了我国公共文化供给制度的现代性转变,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大使命,在推进均衡发展、增强发展动力、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全球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也立足我国实际和制度优势实现了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国家主导,集中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方式与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展望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健全高质量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素均衡发展,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以“大文化事业”思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谋划迈向文化强国的高水平公共文化发展战略。参考文献34。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学文  
在世界经济中心、高等教育强国与话语权三者之间,既有因果之嫌,同样互为条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质就是要拥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成果,成为科学知识和高深学问的生产中心和传播中心,掌握着相对系统和成熟的思想话语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终必然要求在历史尊重、时代回应、现实调适与中国特色等诸多方面着力,即要遵循大学理性、坚持教授治学、适当扩大并落实办学自主权、重铸主体理性,努力重塑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话语体系和话语逻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谷永芬  郭振  
国家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把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地推进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应创建一个适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支持体系,才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跃辉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文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和逻辑框架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提出了该思想的"四元框架",即形成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政策体系,形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形成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抓好我国经济工作的关键就在于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万绍红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在治理方面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中国政治制度为基础建立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具有强大的治理能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梁昊光   岳启明  
国家创新体系创新范式的转变,以及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主导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为国家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劳动者、资本、科学技术、自然条件、信息数据、社会过程这六大要素不断变化,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体系政策、人才培养、科技金融建设及信息化发展对新质生产力产生了正面推动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变革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终目标的具体实践,是国家创新模式转变的科学回答,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平衡之道。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晶  王庆  
本文通过考察中西方千年金融发展,从国家治理逻辑角度提出了中西方金融大分流的新假说。该假说认为金融大分流的本质在于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公共信用体系,根源则在于中西方政治目标与治理模式的分野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共信用供求的差异。该假说强调“目标函数”决定“行为方程”,揭示了政治目标以及与之相契合的治理模式选择在各国金融制度长期演进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为分析金融大分流提供了更为完整的逻辑链条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机制。基于大历史视域下的国家治理逻辑假说,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为现代化融资所进行的艰难探索和成功实践,本文认为,超越金融大分流所暗含的“从分流到合流”的逻辑,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是金融助力现代化的必然之选:既要深刻总结各国金融发展所呈现的规律性认识,又要找准并坚持中国特色,真正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归根到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逻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立足时代定位、反映时代要求、服务时代主题、体现时代脉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特征的基本表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文革  孙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示出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性,其结构演化与创新需要系统地进行研究,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模式相比呈现明显的差异,值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借鉴。在系统评述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阐明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本质和演化逻辑,并围绕构成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维度提炼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的混合经济模式、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模式、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模式、多元要素供给与综合优势模式和渐进式全方位开放经济模式,以此清晰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鲜明特色和独特竞争力,澄清了一些西方学者及各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误判与否定。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梁克东  成军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内在深化,也是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应然追求。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根本要义在于深刻把握标准、制度、队伍及平台四个关键词的实质内涵,其中标准是基石,制度是核心,队伍是关键,平台是载体。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优化治理结构,坚持党的领导、章程统领;聚焦专业建设,坚持集群发展、特色取胜;提升师资素养,坚持师德引领、引育并举;深化产教融合,坚持立足地方、精准对接;加强国际交流,坚持双向互动、标准输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