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13)
2023(14341)
2022(12348)
2021(11928)
2020(9587)
2019(22252)
2018(21904)
2017(41080)
2016(22642)
2015(25635)
2014(25541)
2013(25117)
2012(23011)
2011(20924)
2010(20659)
2009(18578)
2008(17880)
2007(15236)
2006(13287)
2005(11661)
作者
(63279)
(52708)
(52357)
(49948)
(33535)
(25112)
(23828)
(20793)
(20043)
(18670)
(18039)
(17812)
(16632)
(16600)
(16261)
(16200)
(15652)
(15540)
(14972)
(14957)
(13038)
(12998)
(12582)
(11889)
(11746)
(11669)
(11608)
(11492)
(10559)
(10337)
学科
(91849)
经济(91756)
管理(59303)
(54327)
(43537)
企业(43537)
方法(40299)
数学(35374)
数学方法(34992)
中国(27751)
(24737)
地方(21186)
业经(19689)
(19041)
(18984)
(18027)
贸易(18016)
(17539)
农业(16583)
理论(15491)
(15185)
环境(14695)
(14396)
教育(13825)
技术(13313)
(13046)
银行(13006)
(12724)
金融(12721)
(12511)
机构
大学(314877)
学院(313473)
(126649)
经济(124014)
管理(121993)
研究(110355)
理学(106056)
理学院(104798)
管理学(103082)
管理学院(102515)
中国(81221)
科学(68455)
(68105)
(55043)
(54093)
研究所(50762)
中心(48471)
(48123)
业大(45312)
(44244)
财经(44188)
(43891)
师范(43881)
北京(43563)
(40584)
(40439)
经济学(38472)
农业(37644)
(35946)
师范大学(35712)
基金
项目(220032)
科学(173132)
研究(164578)
基金(158405)
(138261)
国家(137134)
科学基金(116875)
社会(102849)
社会科(97350)
社会科学(97325)
(84683)
基金项目(84078)
教育(76332)
自然(74432)
自然科(72671)
自然科学(72655)
(72393)
自然科学基金(71314)
编号(67475)
资助(64939)
成果(55178)
重点(50011)
(49171)
(48091)
课题(47530)
(45834)
创新(42715)
国家社会(42360)
教育部(42186)
科研(41460)
期刊
(135540)
经济(135540)
研究(93985)
中国(61824)
学报(48987)
科学(46095)
(44079)
管理(43924)
教育(43260)
(37802)
大学(37067)
学学(34507)
农业(31612)
技术(28015)
(24127)
金融(24127)
经济研究(22334)
业经(21369)
财经(20847)
(17895)
问题(17658)
图书(17271)
(16981)
资源(15385)
科技(15205)
(14840)
理论(14569)
技术经济(14480)
(13738)
世界(13707)
共检索到456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杰  
中国特色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需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如何培养国别区域研究人才"以及"为谁培养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这三个根本问题,分别涉及人才培养的规格、路径和目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形成"六要素"体系,培养路径应围绕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一关键。以外语学科为例,其开展国别区域研究人才高质量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应包括六个方面,即设置渐进式的培养目标、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参与式的研究体验、提供多类型的资源支持、改变单维度的师资知识结构和打破传统式的组织壁垒。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目的应服务于中国推进对外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为此,需开展课程思政并纳入一定比例的中国国情课。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孟庆国  曹晔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系统地梳理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八种模式,并对八种模式的产生、发展与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及比较分析,在微观层面能够指导培养机构有效选择培养模式,在宏观层面推动我国建立起适合国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曾珠  
在当前知识和技术驱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创新型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途径,也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对做好我国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通过对比中外现代学徒制在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体系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找出我国现阶段顶层设计的不足,并以国外先进经验为指导,构建起有健全法律体系、有经费激励机制、多方参与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屈廖健  刘宝存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对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培养结构和培养内容提出了现实要求。当前,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培养逐渐专门化、制度化,但面对新的要求仍存在复合人才培养不足、国家和区域覆盖不全、组织与师资队伍结构固化、学科归属不明等问题与挑战。基于现状和问题,可从国家层面、院校层面以及学科知识层面出发,开展多维度的政策支持与全面布局,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历,全面系统地开展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闫广芬  李文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类型与层次质的规定性的反映,也是反映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新中国70年,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从培养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工人""熟练劳动者"到能把握"智能+"时代机遇的"高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以教育观念变革为先导,以技术升级迭代为驱力,以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延展为体现的建设性与批判性共在、历史性与现代性共生、稳定性与发展性共存的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阶段性特征,展现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共进、育大国工匠,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伟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谋划高瞻远瞩的学科布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育人文化;抓好基础性工作,把教师培养成“大先生”。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欧明刚   郭宏宇  
<正>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深刻阐释了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包括拥有“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这给高等学校金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和金融强国建设,需要探寻中国特色金融教育之路。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蒋萌  蒋旋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一项核心工程,探索其规律与创新模式具有战略意义。文章循此思路,以反思历史演化为逻辑起点,以展望未来趋势为理性参照,探索其改革发展创新之道,主张"科学定位、构建体系,创新驱动、优化机制,推进质量、提升品质"策略,旨在为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助力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秀超  
建立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国家教育督导部门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面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级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基本形成了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全面改革和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符合基本国情和遵循教育规律的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成为新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改革评估制度体系,创新评估理念和指标体系,注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落实以评促建的长效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泽瀛  韩玉  
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是中国特色学徒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典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系统分析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及外部威胁,并据此明确新起点推动实施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哲  董衍美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职业教育战线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方面加快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考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成效,可以从观念变革、实践经验和人才产出3个视角看:从观念变革的视角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已经成为共识而深入人心并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欣赏;从实践经验的视角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走向成熟化和多样化;从人才产出的视角看,职业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意见》为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为推行新型学徒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主要内容《意见》明确,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以至少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推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沈悦青   刘继安   章俊良  
当前,我国高校建设的中国特色现代书院主要有内嵌型书院、融合型书院、平台型书院三类。以中国特色现代书院制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在高校层面应明确书院定位、内涵和职能,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书院管理制度创新,以学生自主性发展为中心深化书院制内涵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林杰  刘国瑞  
适应发展新常态,高等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向自身主体与内在逻辑的回归"。这一"回归"的关键之一,是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此,应科学处理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尊重人才培养的共同逻辑与尊重我国特殊国情的关系,切实落实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式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构建政府不越位、大学不缺位、社会不错位的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祝木伟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着试点和实践,本文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主要困境,提出重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推进现代学徒制保障体系建设等改进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