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34)
- 2023(16329)
- 2022(13741)
- 2021(12843)
- 2020(10496)
- 2019(24239)
- 2018(24117)
- 2017(45803)
- 2016(24950)
- 2015(28194)
- 2014(28410)
- 2013(28077)
- 2012(26024)
- 2011(23784)
- 2010(23729)
- 2009(21567)
- 2008(20999)
- 2007(18380)
- 2006(16494)
- 2005(15016)
- 学科
- 济(109146)
- 经济(109034)
- 管理(67167)
- 业(65192)
- 企(51264)
- 企业(51264)
- 方法(43065)
- 数学(37078)
- 数学方法(36733)
- 中国(35070)
- 农(30793)
- 地方(26808)
- 业经(25015)
- 财(22962)
- 学(21931)
- 贸(20989)
- 贸易(20972)
- 农业(20659)
- 易(20347)
- 制(19374)
- 银(17665)
- 银行(17623)
- 环境(17106)
- 行(17034)
- 融(16957)
- 金融(16955)
- 发(16835)
- 和(16578)
- 技术(16184)
- 理论(15931)
- 机构
- 大学(357095)
- 学院(354374)
- 济(148226)
- 经济(145171)
- 管理(137237)
- 研究(128843)
- 理学(117583)
- 理学院(116211)
- 管理学(114369)
- 管理学院(113726)
- 中国(97593)
- 京(78718)
- 科学(78089)
- 财(65585)
- 所(65229)
- 研究所(59348)
- 农(58301)
- 中心(56816)
- 江(52136)
- 财经(52094)
- 业大(51270)
- 北京(50898)
- 范(49186)
- 师范(48742)
- 经(47536)
- 院(46636)
- 农业(45286)
- 经济学(45030)
- 州(42379)
- 经济学院(40508)
- 基金
- 项目(238519)
- 科学(187740)
- 研究(176842)
- 基金(172747)
- 家(150656)
- 国家(149372)
- 科学基金(127419)
- 社会(112070)
- 社会科(106151)
- 社会科学(106124)
- 基金项目(91092)
- 省(91022)
- 自然(80818)
- 教育(80205)
- 自然科(78946)
- 自然科学(78929)
- 自然科学基金(77514)
- 划(77480)
- 编号(71848)
- 资助(71179)
- 成果(59281)
- 发(54686)
- 重点(53570)
- 部(53058)
- 课题(50201)
- 创(49053)
- 国家社会(46507)
- 创新(45824)
- 教育部(45475)
- 科研(44881)
- 期刊
- 济(168617)
- 经济(168617)
- 研究(111824)
- 中国(74217)
- 学报(55035)
- 农(54892)
- 科学(52421)
- 管理(51982)
- 财(46765)
- 教育(43196)
- 大学(41845)
- 学学(38924)
- 农业(38311)
- 融(33840)
- 金融(33840)
- 技术(30547)
- 经济研究(27455)
- 业经(27436)
- 财经(25265)
- 问题(22413)
- 经(21705)
- 业(20414)
- 图书(20371)
- 贸(17792)
- 世界(17299)
- 技术经济(17215)
- 科技(16978)
- 理论(16929)
- 现代(16343)
- 国际(16036)
共检索到5406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成艾华 魏后凯
首先分析了中国过去传统城镇化模式下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特征,以及今后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然后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到土地、水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就业等诸多因素,按照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对2020年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情景模拟,预估各种不同城镇化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并进行敏感性和政策分析,为国家有关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可持续城镇化 资源 环境 就业 情景模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辜胜阻 易善策 李华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面临并需要科学引导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背景;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异地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就地转移)"双重城镇化方向";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驱动下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变迁方面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的"双重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在产业转型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将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城镇化机制结合起来,并积极多渠道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中国特色 农民工
[期刊] 改革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肖金成
城镇化是以城市为主导进行生产要素空间再配置的历史进程。不同的国情使得城市化的模式多种多样。城镇化道路有其内涵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提高各级城市和城镇的承载能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要引导城市和城镇集约发展,促进城市群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城镇化 发展规律 承载能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金成 史育龙 申兵 袁朱 李忠 欧阳慧
一、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总结城镇化的实践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与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柏文 杨懿 李慧新
从城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几乎一直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古代的行政型城镇化道路和市镇化道路,到近代的商业城镇化道路,再到当代的乡镇工业小城镇化道路。在1000多年城镇化历史中,中国只有约138年的时间在学习西方的传统工业城镇化道路。从城镇化动力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推动城镇化依赖众多的产业,古代主要依赖手工业和商业,近代主要依赖商业和近代工业,现代主要依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国对城镇化动力产业的选择一向比较绿色环保。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产业的视角,以第三产业作为中国城镇化的动力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主要道路之一。
关键词:
中国 特色城镇化 动力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谢天成 施祖麟
关于城镇化的相关概念、目标与速度,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观点。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深入实施,我国城镇化进程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清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等概念。我国城镇化率目标,要与基本国情相适宜,避免陷入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的误区;城镇化速度要"量"、"质"并重,通过设置城镇化率合理增长区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黎明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推进城市群的规模和格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注意保障粮食安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金石 黄城 刘方健
文章从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模式、城镇化速度、城镇化与扩大内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文章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启发,但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还需要理论界更为系统的研究和决策层完善顶层设计,重点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农地产权、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市民化就业、金融支持和提高城镇化率等问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胡祖才
一、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2013年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年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型城镇化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栋生
城镇最适合于工业以及所有现代产业空间配置的集聚要求,所以城镇化、工业化如形影相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立市、兴市,中小城市依托特大城市,协调、协作构建城市群。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一起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季任钧 范磊
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试论依靠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季任钧,范磊年复一年的"民工潮",潮来潮往。在经历了1995年春节再次巨大的潮涌之后,留下的不仅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思考,更有对中国城镇化战略的构想。中国未来城镇化是以农村...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东进
由经济日报和国务院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协办的“中国特色城镇化论坛”于2003年9月14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参加了论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王东进副部长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特色城镇化与劳动保障”的重要讲话。本刊全文刊登,供工作和研究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甘时勤 张晋锐
本文认为,积极发展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耕地占用过多,资源浪费严重;(2)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较差;(3)政府职能不清,城市规划不落实。作者指出,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的原则,一是要转变城镇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其规划、协调与服务功能;二是要建立严格的耕地占用审批制度,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三是建立合理高效的小城镇投资运行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魏媛 吴长勇 徐筑燕
为持续健康推进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文章综述了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促进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开展对实现城镇化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促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及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