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67)
2023(14201)
2022(12294)
2021(11975)
2020(9906)
2019(23098)
2018(22908)
2017(44557)
2016(24489)
2015(27736)
2014(27709)
2013(27435)
2012(25637)
2011(23146)
2010(23275)
2009(21358)
2008(20898)
2007(18340)
2006(16407)
2005(14934)
作者
(69809)
(57750)
(57395)
(55190)
(37204)
(27521)
(26231)
(22731)
(22090)
(20922)
(19728)
(19632)
(18611)
(18315)
(18174)
(17871)
(17251)
(17038)
(16635)
(16487)
(14522)
(14324)
(13868)
(13206)
(12973)
(12857)
(12853)
(12767)
(11720)
(11548)
学科
(96864)
经济(96683)
管理(68699)
(65126)
(51789)
企业(51789)
方法(43154)
数学(37882)
数学方法(37381)
中国(30472)
(28975)
(25052)
(20792)
贸易(20784)
业经(20461)
(20300)
(20252)
(19593)
农业(18891)
地方(18408)
(16103)
银行(16061)
(15413)
(15374)
(15232)
理论(15016)
环境(14832)
(14593)
(14530)
金融(14528)
机构
大学(347255)
学院(344247)
(144551)
经济(141435)
管理(135890)
研究(122186)
理学(116631)
理学院(115345)
管理学(113470)
管理学院(112844)
中国(93620)
(75294)
科学(73321)
(66343)
(62116)
研究所(56288)
中心(54801)
(54221)
财经(52384)
(50165)
北京(48894)
业大(48753)
(47773)
(46694)
师范(46341)
(44034)
经济学(43530)
农业(42229)
(40535)
经济学院(39143)
基金
项目(229653)
科学(180628)
研究(171357)
基金(166942)
(144832)
国家(143624)
科学基金(122569)
社会(107731)
社会科(101946)
社会科学(101922)
基金项目(87443)
(86401)
教育(78540)
自然(78489)
自然科(76648)
自然科学(76632)
自然科学基金(75248)
(74090)
资助(70377)
编号(70152)
成果(59052)
(52239)
重点(51139)
(49061)
课题(48615)
(46804)
教育部(44919)
国家社会(44162)
创新(43670)
科研(43402)
期刊
(160001)
经济(160001)
研究(108722)
中国(68744)
学报(51844)
(50225)
管理(49981)
科学(48522)
(48492)
教育(40704)
大学(39244)
学学(36400)
农业(35079)
(33508)
金融(33508)
技术(28916)
经济研究(25744)
财经(25566)
业经(24777)
(21903)
问题(21156)
图书(20203)
(18422)
(18119)
理论(17463)
技术经济(16480)
世界(16446)
国际(16296)
实践(15646)
(15646)
共检索到521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宝臣  俞贺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劳动保障科研智库,对于我国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8家劳动保障领域典型智库的分析,发现虽然当前中国劳动保障领域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都有分布,但普遍具有较浓厚的官方色彩。我国劳动保障领域智库发展,面临着定位不准确、民间智库发展滞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于中国特色劳动保障科研智库建设,一方面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发,培育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从智库本身出发,增强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研究成果转换和推广能力,扩大其影响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东进  
由经济日报和国务院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协办的“中国特色城镇化论坛”于2003年9月14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和专家参加了论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王东进副部长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特色城镇化与劳动保障”的重要讲话。本刊全文刊登,供工作和研究参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金锴  陈珏颖  冯祎宇  刘合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农业智库迫在眉睫。中国农业智库曾为中国"三农"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在新时代,面对新的挑战,中国的农业发展对中国特色农业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中国农业智库具有政治性、系统性、实践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并分析了目前中国农业智库存在高度依附于政府、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影响力较小等问题,从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和战略把控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胡磊  
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利益均衡和合作共享是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合理发展,需科学把握劳动关系规制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当前,我国工会维权和集体协商机制不成熟、劳动力市场分割明显、新常态下劳动供给和用工需求深刻变动、法律供给和实施不够给力,致使劳动关系不平衡、不公平、不稳定、法治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在完善工会维权和集体协商机制、消除用工歧视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提高法治效能等方面协同努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力阳  周振亚  罗其友  
[目的]总结梳理当前我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现状特征,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对策建议,对我国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方法]在对我国部分特优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和叠置分析等方法,揭示特优区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阐明特优区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大关系。[结果]研究发现:当前第一阶段特优区认定工作已基本完成,特优区在省级地区形成全覆盖格局,但地区间还有差异,表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分布特征。特优区建设过程中存在流通体系不健全、绿色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间同质竞争等问题。[结论]下一阶段特优区建设中,应从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监测评价管理体系、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明晰绿色技术采用行为形成机理等方面着手,夯实特色农产品发展基础,促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俊良  何晓玉  陈丹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民工及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含意。然后分析指出,目前存在农民工就业权得不到充分保障,不能享有完整的社会保障权和劳动福利权,缺少相应的权利监督保护机制和救助途径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城乡有别的户籍体制、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特点、劳动权益保障意识的欠缺及农民工自身因素等。最后提出了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健全劳动法制体系、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对策措施。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鞍钢  
一、高校社科界的重大使命与发展机遇中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担负了四大历史使命:服务决策、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任务,这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发挥服务决策、咨政育人作用,在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5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教育部主持召开"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参加会议人员有教育部负责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王冲  
【目的/意义】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当前,大数据技术已成为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之一。【方法/过程】运用理论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相关模型构建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我国高校智库在运行机制、数据管理、成果产出转化、贡献传播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通过研究提出了自上而下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结构系统,即: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构建“政府—智库—社会”三位一体的决策咨询体系,重点抓好新型高校智库内部运行这个关键,拓宽成果产出转化、贡献传播渠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薛二勇  
高校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但我国高校智库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有限且数量不足,与丰富的智库资源严重不匹配。今后需进一步做好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完善体制机制,畅通高校智库成果传播渠道;建立科学的资助机制,保障智库可持续发展;改革人事制度,汇聚不同领域智力资源;改进评价办法,引导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书鹤,杨继伟,张月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俞贺楠  蔡泽昊  
总结劳动保障智库发展的国际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若干劳动保障智库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按照智库设立主体的性质梳理了各自的发展现状,并总结了这些智库在研究主题、影响力保障、资金来源、人员构成、成果转化渠道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若干特征,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对未来建设中国特色劳动保障智库的若干启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俞贺楠  蔡泽昊  
总结劳动保障智库发展的国际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若干劳动保障智库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按照智库设立主体的性质梳理了各自的发展现状,并总结了这些智库在研究主题、影响力保障、资金来源、人员构成、成果转化渠道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若干特征,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对未来建设中国特色劳动保障智库的若干启示。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应峻   王钰琛   金淑霏   赵宇翔  
医学图书馆是汇集医学信息资源、提供医学信息服务和传播医学知识的中心,有望在面向健康中国战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健康智库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学界对医学图书馆参与新型智库建设的探索尚在起步阶段,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系统梳理。首先,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梳理总结图书馆与智库建设、医学图书馆参与智库建设的现状,并从推动面向健康中国的新型智库建设、赋能医学科技创新与医学科普行动、促进医学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与业务创新三个角度阐释了医学图书馆参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价值前景;其次通过深度访谈,从行动路径和发展过程两个维度分析医学图书馆参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流模式,包括“战略驱动+品牌转型”“机构重组+精准循证”“协同创新+业务拓展”三种,纵向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在智库活动起点发挥信息资源保障作用,在智库活动前端发挥情报支撑作用,参与智库建设全过程中的核心活动。再次,从动机障碍、机会约束、能力瓶颈三个层面剖析了医学图书馆参与新型智库建设实践中的挑战。最后对医学图书馆参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图2。表5。参考文献49。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文静  王文珍  
本文在总结归纳劳动关系发展普遍规律、分析梳理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主要矛盾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协调劳动关系体制机制应采用协商共赢模式,并对协商共赢模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