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62)
2023(10631)
2022(8457)
2021(7953)
2020(6331)
2019(14767)
2018(14467)
2017(26445)
2016(14560)
2015(16527)
2014(16440)
2013(16247)
2012(15276)
2011(13976)
2010(14013)
2009(13382)
2008(13256)
2007(11630)
2006(10437)
2005(9915)
作者
(40062)
(33726)
(33341)
(32098)
(21390)
(15984)
(15046)
(13135)
(12853)
(11976)
(11722)
(11194)
(10847)
(10817)
(10760)
(10464)
(9982)
(9755)
(9695)
(9460)
(8798)
(8108)
(8019)
(7759)
(7597)
(7500)
(7468)
(7226)
(6708)
(6692)
学科
(60490)
经济(60329)
管理(43952)
(38896)
(31354)
企业(31354)
方法(24357)
中国(22201)
数学(20619)
数学方法(20411)
(17368)
(17263)
(16719)
业经(13888)
(12948)
贸易(12937)
(12694)
(12149)
(11607)
(11416)
银行(11409)
农业(11368)
理论(11171)
(11037)
(10878)
金融(10873)
体制(9639)
环境(9597)
(9452)
(9102)
机构
大学(214604)
学院(209061)
(95764)
经济(94018)
研究(76998)
管理(76849)
理学(65486)
理学院(64687)
管理学(63746)
管理学院(63336)
中国(60595)
(47054)
(46241)
科学(41950)
(37386)
财经(36400)
中心(33899)
研究所(33511)
(33275)
经济学(31949)
(30939)
北京(30058)
(28598)
(28542)
经济学院(28478)
师范(28305)
(27797)
财经大学(27250)
业大(25288)
(24087)
基金
项目(134483)
科学(107875)
研究(103319)
基金(100205)
(86688)
国家(85973)
科学基金(73733)
社会(69263)
社会科(65597)
社会科学(65588)
基金项目(51254)
教育(48863)
(48012)
自然(43502)
自然科(42467)
自然科学(42452)
自然科学基金(41745)
(41714)
资助(40865)
编号(40473)
成果(35537)
(32464)
(31088)
重点(31062)
国家社会(30609)
课题(29317)
教育部(28866)
中国(28498)
(28389)
(27930)
期刊
(107819)
经济(107819)
研究(70590)
中国(50819)
(37126)
管理(31497)
科学(29432)
教育(29408)
学报(29101)
(27360)
大学(23792)
学学(21917)
(20936)
金融(20936)
财经(19727)
技术(18635)
农业(18468)
经济研究(17909)
(17153)
问题(14466)
业经(14088)
(13805)
世界(12728)
国际(12020)
(10536)
技术经济(9661)
(9481)
图书(9396)
(9186)
论坛(9186)
共检索到332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正图  徐子健  
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在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精神动力激励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国家治理体系(尤其是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实践的制度保障,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谱系有机组成的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精神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实践的精神动力,在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实践中必将孕育和形成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正是国家治理体系、精神动力和科学理论这三个方面共同确保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实践扎实推进、行稳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本文研究表明:共同富裕既是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解决方案,更是实现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道路问题,而且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实施的政治实践和经济实践。综观古今中外,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实践目标和政治行动实践方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焦玉洁  曹佳佳  郑德峥  
共同富裕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早有体现,毛泽东、邓小平对共同富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阐述,新时代我国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结合了当前国情与国际形势。当前我们所奋斗的“共同富裕”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逐步奋斗推进的共同富裕、是涵盖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是两类根本属性的共同富裕、是均衡而不相等的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提高社会各类群体的经济活动参与率、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乡村集体经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建奇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它重视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但更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非公有经济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要求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壮大共同富裕根基;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不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求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南平  蒋海曦  
在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目的性及创立过程的长期性、艰苦性、开创性。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贯穿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必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及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也为全世界劳苦大众作贡献,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昭示着世界各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分配制度的重要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谢地  
改革开放40年来,学界和实际部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进行了不懈探索,已有的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安排既要体现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要求,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规定性。据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即在公有制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覆盖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各种生产要素也要贯彻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国镇  胡怀国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伴随着西方式现代化的进程,古典经济学围绕经济发展问题对共同富裕理论进行了早期探索。马克思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作了深刻反思,强调人的发展,为共同富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共同富裕理论体系的形成,在实践探索中推动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并推动了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坚持三项原则: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第二,吸收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经验及理论成果;第三,在新的征程上坚持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蔡继明   曹越洋   刘梦醒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然而,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推进共同富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必须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协调,必须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在此前提下,本文进一步阐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解释共同富裕原则与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一致性,并基于比较生产力概念提出判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性的标准,具体分析三次分配原则与共同富裕分步实施的相关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卫兴华  
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中,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需要首先弄清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和强调这一问题,既是针对改革开放前"左"风时期忽视快速发展生产力,漠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贫穷社会主义,也是针对在党的理论和宣传史上,没有从社会本质上把握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快速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手段,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十八大报告进一步系统和突出地论述这一问题,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七个经济理论问题,结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九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之一,为我们深入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提供了理论指引。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乡村,优化空间和发展的潜力也在乡村。切实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乡村旅游是新时期弥合解决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繁荣乡村经济、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越倩   葛佳楠  
共同富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重要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共富型社会形态是共同富裕制度建设的动力、依据和方向。建构共同富裕制度,一是要在尊重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设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关系,围绕组织、规范、政策、机制等要素完成对制度建构的框架构建,把握主体多元性、规范约束性、政策工具性和机制动力性等基本特征;二是要充分重视制度理论设计与地方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实践场域,观察地方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立法保障改革创新、政策制衡社会发展、激发可持续内生动力等机制性创新探索。共同富裕的制度建构可以打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这不仅可以保持稳定、持续、适当速度的经济增长,还能以新发展理念增进福祉,同时促进全社会成员的福利总量不断提高,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丰富的制度资源。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国瑞   赵志博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教育是具有高度一致性、协调性与融合性的一体两面。追溯并总结教育协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的理论渊源、历史经验和实践理路,深刻挖掘教育与精神富有的内在联系,为科学研判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构建服务于人的精神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奠定基础,进而让教育完全融入到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秦愿  刘申锋  
健全适度性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十四五”期间社会保障领域改革重点,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担当重要职责。本文结合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趋势与适度性水平展开分析,发现其主要经历了集体性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适度性社会保障制度探索三大阶段,且“共富”阶段下社会保障水平即将进入适度区间下限。进一步围绕支出、项目、结构、管理等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构成内容,对“共富”时期我国适度性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以优化支出、项目、结构、管理为抓手的制度优化方案,以此促进适度性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国民福祉、构筑共同富裕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旭辉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要立足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现实国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贫富差距、防贫减贫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调节功能。在过去四十多年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历程中,虽然不同阶段的改革重心有所不同,但始终以促进共同富裕为使命,有着很强的逻辑连续性与目标一致性,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之路。“十四五”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社会保障可持续性问题,快速城镇化趋势下的社会保障公平性与衔接性问题,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保障包容性问题。为了更好解决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问题,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筹资渠道,盘活社保存量资金;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新常态的适应性;完善社会救助与福利体系,并向新生代农民工延伸。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绍东  陈艺丹  张毓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体和客体条件。我国第三次分配作为共同富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历“人的相互依赖”“物的相互依赖”及“自由人联合体”三大形态。对于中国而言,三大社会形态的分配特征交织在一起,分配理念也融合为一体。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助观念、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分配要求、指向未来社会形态的分配目标,“共时性”地兼具内生动力和外部约束,兼顾分配结构和生产要求,兼容历史底蕴和未来导向,其历史使命在于消解人类解放主客体条件的互斥性,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劳动者精神境界的共同提升。从政策诉求看,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合的制度安排,发挥市场、政府、社会三方力量的协同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为完善的主体和客体条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从来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曾用国际金融危机的事例批判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的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这里的分析,是从刚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