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41)
- 2023(8023)
- 2022(6286)
- 2021(6029)
- 2020(4443)
- 2019(10766)
- 2018(10367)
- 2017(18758)
- 2016(10194)
- 2015(11850)
- 2014(11884)
- 2013(11833)
- 2012(11115)
- 2011(10237)
- 2010(10114)
- 2009(9034)
- 2008(8936)
- 2007(7754)
- 2006(6822)
- 2005(6580)
- 学科
- 济(48136)
- 经济(48085)
- 管理(27997)
- 业(21981)
- 方法(20953)
- 数学(18334)
- 数学方法(18206)
- 企(17647)
- 企业(17647)
- 中国(16709)
- 贸(11609)
- 贸易(11595)
- 环境(11540)
- 易(11354)
- 农(11012)
- 学(9770)
- 财(9153)
- 制(9137)
- 业经(8954)
- 融(8887)
- 金融(8887)
- 理论(8623)
- 银(8580)
- 银行(8575)
- 行(8386)
- 和(7609)
- 划(7568)
- 发(6762)
- 农业(6645)
- 关系(6313)
- 机构
- 大学(153385)
- 学院(149439)
- 济(73838)
- 经济(72645)
- 研究(56608)
- 管理(54261)
- 中国(46980)
- 理学(45886)
- 理学院(45393)
- 管理学(44816)
- 管理学院(44532)
- 京(33475)
- 财(32947)
- 科学(28913)
- 所(27092)
- 财经(26352)
- 经济学(25565)
- 中心(25056)
- 研究所(24391)
- 经(24328)
- 经济学院(22870)
- 北京(22259)
- 江(20530)
- 院(20397)
- 财经大学(19956)
- 农(19447)
- 范(19237)
- 师范(19041)
- 业大(17322)
- 州(16377)
- 基金
- 项目(94821)
- 科学(75634)
- 研究(72541)
- 基金(71639)
- 家(62271)
- 国家(61852)
- 科学基金(52858)
- 社会(48148)
- 社会科(45799)
- 社会科学(45792)
- 基金项目(36211)
- 教育(34560)
- 省(32377)
- 自然(31629)
- 自然科(30927)
- 自然科学(30917)
- 自然科学基金(30413)
- 资助(30132)
- 划(28690)
- 编号(27155)
- 部(23546)
- 成果(22724)
- 中国(22590)
- 重点(21934)
- 国家社会(21691)
- 教育部(21006)
- 发(20617)
- 课题(19887)
- 创(19715)
- 大学(19593)
共检索到238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希良 张达 余润心
中国的全国碳市场建设,一方面要遵循碳市场的基本原理和充分借鉴国际实践经验,但更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发展之路。在初始阶段,中国的全国碳市场总体上是一个基于强度的碳市场,而不是一个基于总量的碳市场,实质上是一个多行业的可交易绩效标准(Tradeable Performance Standards),兼具碳税和补贴两种政策激励效果。全国碳市场的总量是一个和覆盖行业实际产出量相关联的灵活总量,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总量。碳市场管控的企业碳排放量不仅包括现场产生的直接碳排放量,也包括企业消费电力和热力引起的间接碳排放量。"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建设力争实现对8个重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全覆盖,按"严控增量"的原则,设定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和确定行业碳排放基准,积极发挥全国碳市场建设在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中的作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参与程度和覆盖企业数量,按"稳中有降"的原则,设定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和确定行业碳排放基准,逐步扩大配额有偿分配比例,进一步提高全国碳市场在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碳市场 碳交易 系统设计 碳减排 碳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公丕宏 公丕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实践经历了改革推动减贫阶段、规模攻坚扶贫阶段、综合扶贫开发阶段、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阶段,对扶贫实践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的总结,有助于厘清扶贫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脉络,认识扶贫开发中的失效及原因。当前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正确选择是精准扶贫。该文认为,在理解精准扶贫的生成逻辑、把握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基础上,以问题导向不断完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推动新时期精准扶贫的制度建设与理论创新,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扶贫实践。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实践创新 制度建设 理论创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公丕宏 公丕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实践经历了改革推动减贫阶段、规模攻坚扶贫阶段、综合扶贫开发阶段、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阶段,对扶贫实践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的总结,有助于厘清扶贫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脉络,认识扶贫开发中的失效及原因。当前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正确选择是精准扶贫。该文认为,在理解精准扶贫的生成逻辑、把握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基础上,以问题导向不断完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推动新时期精准扶贫的制度建设与理论创新,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扶贫实践。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实践创新 制度建设 理论创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明康
中国特色银行业监管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中国特色银行业监管理论体系是银行监管一般规律和良好实践的中国化与理论升华,是指导中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的纲领和旗帜。它包含四个组成部分:一是清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豆书龙 张明皓
土地托管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土地托管亟待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推进。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在土地托管理论方面处于整体指导地位,实体主义是土地托管的价值引导,新古典/新制度经济学是土地托管的效率保障,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是土地托管的反思取向,生计框架则构成土地托管的底线思维。土地托管的五大理论不是无序的理论杂糅,而是呈现出一核多元的理论互构形态。未来土地托管理论研究应保持对土地托管多元化实践的包容心态,自觉应用多元理论指导土地托管实践,同时须根据实践变化不断提炼中国土地托管的基础理论,传播中国特色土地托管经验,提升土地托管理论范式的国际话语权,形成土地托管基础理论和现实实践的"大循环"。
关键词:
土地托管 理论反思 一核多元 农政问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詹德斌 陈俊杰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表现出“情理相交、真诚温暖”的鲜明风格,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尚未对亲情外交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鉴于此,本文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以及“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路径来构建亲情外交理论。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亲情外交理论积极汲取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其包含着“天下国家”现代化转型、党的领导以及民心政治的三重理论逻辑;其次,基于亲情外交的理论内涵,可以演绎出“天下一家亲”的世界观、“天下无外”的方法论和“化成天下”的价值观三个维度。最后,本文抽象和提炼出亲情外交的理论范式,并结合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进行初步验证。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亲情外交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情理并举、情理融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洪一
高等职业教育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建构需要依据和结合特定的渊源背景、土壤条件和建构语境,并以自身独特的类型要素和运行模式为内核,有序地积淀和成长。中国高职文化在文化品性上体现出实用性、开放性、多样性特征以及强烈的使命意识。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文化的承载者,在对中国特色高职文化的实践中,要力避格式化、平俗化、割裂化、急功近利和无所作为的倾向。
关键词:
高职文化 建构 实践 中国特色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黄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与ESG发展理念的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首次提出ESG概念,从此这一概念作为一个整体的责任投资理念进入公众视野。
关键词:
中国特色 ESG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白瑞雪 白暴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为建设新时代生态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总结、提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以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消化吸收我国古代科学思想,古为今用,连绵发展;吸收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结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经济理论,深刻把握其核心内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邓力平
本文强调中国特色预算管理监督是国家预算管理之共性与我国制度性安排之个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核心要义是在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依据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对中国特色财政预算进行管理监督。本文讨论该体系的主要特征与运作创新,并得出结论与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中国特色预算 预算管理监督 人大实践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陈彩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性,既可以通过其思想来源得到展示,又可以借助其主要问题予以体现,也可以根据其理论精髓得以彰显。深入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性,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付雅梅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三个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其中,理论创新体现在以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改变确立了阶段性主题,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精髓的现代化理念,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实质的现代化制度创新,以"中国梦"为线索的现代化蓝图的升华。实践创新体现在从外向经济到双向驱动的开放现代化之路,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现代化之路,着眼短期发展和长期趋势的创新现代化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现代化之路,以消除不平衡为目标的协调现代化之路。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新月 张锦鸿 张友泽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发展路径,具体可阐释为金融国际化之路、金融市场化之路、金融开放化之路和金融法治化之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高效协作是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发展模式。通过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要素将进一步生成与集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大提升,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将高质量做好,经典的“三元悖论”将得到有效调和,金融强国坚实的法治保障将加快筑牢。探究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有助于切实学懂、弄通、做实金融强国建设的行动路线图,也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知识体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杰华 张莉
在人口转变和健康转变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已经步入长寿时代。人口健康作为国家战略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且深刻的影响。中国特色人口健康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健康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为理论渊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通过对比中美日三国人口和健康转变的特点,发现中国与美日两国在实现人口健康方面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中国特色人口健康的实现路径是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在人口健康领域的积极作用,将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作为重要的战略工具,挖掘长寿时代的健康红利,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口健康 长寿时代 人口转变 健康转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庞明川
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30年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明显迥异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宏观调控本身来看,这些特色表现为涵盖领域广泛、政策工具多样、宏观调控频繁、调控力度适度等;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还表现出实践性、过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这一独具特色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宏观调控 实践模式 理论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