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93)
2023(11724)
2022(9655)
2021(8863)
2020(7233)
2019(16375)
2018(15438)
2017(28776)
2016(15801)
2015(17502)
2014(16968)
2013(17063)
2012(15848)
2011(14725)
2010(14550)
2009(13335)
2008(13186)
2007(11218)
2006(9956)
2005(8693)
作者
(49684)
(41679)
(41631)
(39270)
(26536)
(20008)
(18575)
(16317)
(16045)
(14616)
(14461)
(14014)
(13451)
(13158)
(13066)
(12880)
(12374)
(12331)
(12013)
(11926)
(10484)
(10181)
(10047)
(9456)
(9377)
(9200)
(9033)
(8831)
(8425)
(8420)
学科
(73306)
经济(73231)
管理(39726)
(35946)
方法(30619)
数学(27876)
数学方法(27666)
(26204)
企业(26204)
中国(23637)
(17823)
地方(16634)
(16517)
(15512)
贸易(15507)
(15111)
(13950)
业经(13312)
环境(12658)
农业(12270)
(10947)
(10074)
金融(10072)
(9920)
银行(9863)
(9772)
地方经济(9533)
(9530)
(9126)
技术(9015)
机构
大学(240144)
学院(235694)
(103082)
经济(101351)
研究(93084)
管理(84730)
理学(74557)
理学院(73473)
管理学(72158)
管理学院(71730)
中国(67754)
科学(60286)
(52209)
(48830)
(48786)
研究所(45620)
(41560)
业大(40026)
中心(39515)
农业(39193)
财经(34837)
经济学(33754)
(33525)
北京(32551)
(32455)
(32205)
(32149)
师范(31771)
经济学院(30652)
科学院(30117)
基金
项目(170556)
科学(135259)
基金(128476)
(117510)
国家(116660)
研究(114203)
科学基金(97580)
社会(77233)
社会科(73385)
社会科学(73368)
基金项目(68250)
自然(64947)
自然科(63522)
自然科学(63496)
(62760)
自然科学基金(62354)
(56150)
资助(51553)
教育(51070)
编号(40989)
重点(40087)
(38436)
(37854)
(35061)
国家社会(34272)
计划(33631)
科研(33285)
创新(33168)
中国(32322)
教育部(32000)
期刊
(104020)
经济(104020)
研究(68444)
学报(47571)
科学(43014)
(42542)
中国(42146)
大学(34346)
学学(32957)
农业(29379)
(28335)
管理(28299)
经济研究(18974)
教育(17991)
(17843)
金融(17843)
财经(17458)
(16739)
问题(15696)
(15231)
技术(15208)
业经(14715)
(13852)
资源(13687)
世界(12759)
(12672)
业大(12645)
国际(12469)
科技(11622)
技术经济(10899)
共检索到334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滕飞  刘毅  金凤君  
特大城市的能耗已从生产领域转向城市功能和自身发展方面,因此其能耗具有与中小城市不同的特性。本文首先分析2010年61个特大城市能耗的空间分布特点,再利用D氏数指分解法对1996年-2010年间32个特大城市的能耗变化做因素分解分析,在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和空间扩张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选取经济规模、单位产值能耗、人均能耗、人口密度、能源空间支持等5项指标,计算其对城市能耗的贡献率,分析共性与区域差异。结论显示:城市所处区域(特别是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对其能耗量和能源利用方式有较大影响;经济因素仍是特大城市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贡献率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人口因素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婧婧  陶文星  包广静  李智国  
文章简述了我国特大城市从1990年到2001年的城市用地增长情况,综合选取10个因素作为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数据。用相关分析法得出所选影响因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剔除次要影响因素,再应用偏相关分析法得出各显著影响因素偏相关系数,进而根据偏相关系数判断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提出有利于各地区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腾云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及其提高潜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①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水平一般,且大部分城市要素效率偏低;②导致要素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偏低;③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的提高潜力都比较大,且呈现出明显的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渐提高的空间分异现象;④主要特大城市要素效率的提高潜力与城市规模等级呈负相关的关系。从要素效率和提高潜力上看,主要特大城市土地等资源紧张的原因主要在于利用效率不高,因此,通过技术进步,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成为这些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提高要素的效率应成为我国政府主导型特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策略和缓解...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鑫  傅凡  
交通系统是城市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中小城市相比,特大城市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交通问题。伴随着城市的蔓延与过渡开发,特大城市的交通网络使得城市景观格局的问题日趋严峻,如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混乱,农田与绿地被侵占等,从而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增大,社区分离,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并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以北京为例,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对我国特大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逄金玉  
由信息化、数字化到智慧城市的发展,相应要求特大城市积极向智慧城市转变,这也是特大城市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管理复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特大城市与智慧城市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并以上海市与宁波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技术共性与相异的应用路径。在技术、体制、应用、产业促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特大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童玉芬  
中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已经在实践中走过多年,然而学术界对于人口调控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很多基本问题上也缺乏共识。文章在对当前国内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一些思考。从大城市人口自发调节的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特大城市病与人口因素的关系,短板资源对城市规模增长的硬约束等多个方面,论证了政府对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必要性。在具体调控措施上,提出了政府在特大城市人口调控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避免陷入人口决定论,注意人口调控的目标多元性,防止人口调控中的政府失灵,注意产业疏解与人口疏解的协调一致,以及在调控手段中注意避免直接行政干预,要在城市治理中采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昌东  周春山  
研究了全国52个特大城市1990~2008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多中心、多轴线的演变,多中心结构、带状结构和放射结构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演变特征在1990~2000年表现更加明显,多轴线的演变特征在2000~2008年表现更加明显;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主要受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城市产业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增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基于1990~2008年中国特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将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归纳为单中心结构分化、轴线结构强化、单中心结构回归三种基本模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穆献中  徐鹏  胡广文  余漱石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针对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实际,以北京市为例,从耗散结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产业结构系统的困境,以及造成北京市产业结构失衡的熵增因素,提出产业结构生态化是特大城市未来产业结构演化方向。基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结合耗散结构理论,提出通过引入含有负熵流的生态化政策与技术,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等,引起城市产业结构涨落,形成新的稳定结构,是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的重要解决途径。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三庚  宋毅成  
从经济规模、结构升级和外向程度三个维度对我国特大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进行了回顾,在对比CBD发展阶段和外部条件差异、产业选择和区域分工差异、开发模式与要素集聚化差异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CBD差异化发展的特有规律,认为该过程实现是特大城市结构调整的必要阶段。最后,针对特大城市CBD差异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管理组织和政府职责转变等具体实践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特大城市的形象问题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的设计、工具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在密集型大城市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均匀空间的比较之中提出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蓓,李艳娜  
基于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建国后的历史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城市地域扩展的类型:迅速发展型,较快扩张型,一般发展型,缓慢发展型。并选用单位土地产出,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幅度以及单位面积增加值区位商等指标分析了我国特大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用地效益问题。最后针对城市的扩展模式与城市的用地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等问题,提出:①土地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②完全市场化的用地机制可以有效保证城市土地整体的效益水平;③我国的城市用地相对于国外而言仍有增长潜力。所以,可选择的政策路径是:①政府不应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②政府应该尽可能获取完整准确的城市统计资料;③土地产权的界定应该明确;④加强基础项目建设,为土地进一步释放潜能提供支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禤铃沂  龚岳  李贵才  
利用五普、六普和201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了北上广深四座特大城市的区位熵、差异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2000-2015年,我国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形成近郊集中居住的环状区域,不同户口地类型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不同。城市流动人口从近郊集中转向远郊扩散,镇流动人口从远郊集中转向郊区分散,农村流动人口从郊区集中转向城市各区域扩散。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程度总体呈先加深后减少趋势,城市流动人口融合程度较好,镇的流动人口融合程度一般,农村流动人口融合程度较差;农村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隔离程度最为严重。各特大城市人口多元化程度在15年间普遍上升且趋向一致,特大城市人口多样化指数可能存在0. 7左右的均衡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齐明珠  徐芳  
文章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特大城市为例,结合国内外公开数据和对北京市部分街道、乡镇的实地调研信息,探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十三五"期间人口调控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大而非增长速度快,城区人口密度高而经济聚集优势不足,人口调控将加速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未改善城市人口聚集度等。"十三五"期间人口调控的主要困境和挑战是人口调控政策目标孤立,与经济增长目标相悖;外来人口仍集中在效率较低的行业,人口调控的市场准备不足;特大城市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人口调控可能进一步弱化其经济增长;产业内部升级不足,与人口调控目标不同步;人口统计数据失灵、滞后,难以满足人口调控的过程管理要求。文章认为,特大城市要从人口目标与经济要素相协调适应、建立都市圈总体产业规划、将资源要素纳入人口调控框架、完善人口信息技术的角度优化人口调控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车伟  王智勇  蔡翼飞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大城市的人口问题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充分认识特大城市存在的人口问题,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文章以上海市为例,具体分析其人口发展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指出人口调控应遵循人口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趋势和城市发展阶段等因素来进行,而不应简单地以人口规模为调控目标。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应以结构优化为主要目标,突出市场化的手段,并在大都市圈范围内实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健  夏帅伟  
紧凑城市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和模式已经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必将引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对紧凑城市研究动态和发展内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指标体系,对中国16个特大城市的紧凑度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对城市紧凑度的经济效应、产出效率及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形成三个结论:第一,功能紧凑是紧凑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基底等方面存在差距,当前中国特大城市紧凑度发展存在较大水平差异。第三,从城市紧凑度多重效应计算结果看,城市紧凑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地均有效产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