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51)
- 2023(15026)
- 2022(12441)
- 2021(11442)
- 2020(9868)
- 2019(22632)
- 2018(22320)
- 2017(42485)
- 2016(23133)
- 2015(26618)
- 2014(26544)
- 2013(26703)
- 2012(24367)
- 2011(21974)
- 2010(22040)
- 2009(21096)
- 2008(21462)
- 2007(19423)
- 2006(16988)
- 2005(15824)
- 学科
- 济(104985)
- 经济(104834)
- 业(91458)
- 管理(82693)
- 企(81097)
- 企业(81097)
- 方法(46524)
- 数学(37655)
- 数学方法(37389)
- 财(34415)
- 农(32719)
- 业经(30908)
- 中国(28831)
- 制(24937)
- 务(23762)
- 财务(23707)
- 财务管理(23667)
- 企业财务(22320)
- 农业(22112)
- 贸(20737)
- 贸易(20727)
- 易(20210)
- 技术(18892)
- 和(18467)
- 体(17900)
- 学(17638)
- 划(17226)
- 地方(16997)
- 策(16685)
- 银(16490)
- 机构
- 学院(345629)
- 大学(342759)
- 济(152172)
- 经济(149399)
- 管理(135256)
- 研究(116795)
- 理学(115607)
- 理学院(114381)
- 管理学(112887)
- 管理学院(112233)
- 中国(93328)
- 财(72982)
- 京(72275)
- 科学(68375)
- 所(59436)
- 农(58898)
- 财经(57355)
- 研究所(53436)
- 中心(53131)
- 江(52886)
- 经(52035)
- 业大(48279)
- 经济学(47253)
- 农业(46283)
- 北京(45852)
- 经济学院(42687)
- 财经大学(42203)
- 院(41585)
- 范(41157)
- 州(40880)
- 基金
- 项目(221263)
- 科学(176165)
- 基金(163684)
- 研究(162377)
- 家(141762)
- 国家(140591)
- 科学基金(121498)
- 社会(106028)
- 社会科(100628)
- 社会科学(100603)
- 基金项目(86621)
- 省(84983)
- 自然(77441)
- 自然科(75622)
- 自然科学(75599)
- 自然科学基金(74326)
- 教育(73292)
- 划(71171)
- 资助(66500)
- 编号(63846)
- 成果(51786)
- 部(50474)
- 重点(50018)
- 创(48446)
- 发(47864)
- 制(45016)
- 创新(44764)
- 业(44657)
- 国家社会(44604)
- 课题(44102)
- 期刊
- 济(172832)
- 经济(172832)
- 研究(104366)
- 中国(67277)
- 财(60437)
- 农(54752)
- 管理(52976)
- 学报(49488)
- 科学(48805)
- 大学(38113)
- 农业(36981)
- 学学(36234)
- 融(33247)
- 金融(33247)
- 技术(32352)
- 财经(29454)
- 业经(28451)
- 教育(28118)
- 经济研究(27907)
- 经(25407)
- 问题(22823)
- 业(22559)
- 贸(19912)
- 技术经济(19510)
- 世界(18280)
- 国际(17203)
- 财会(16317)
- 现代(16299)
- 商业(16203)
- 版(15913)
共检索到523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敏杰 王健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了物流业FDI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探讨各省份物流业FDI驱动因素的作用力。结果表明:2006—2019年,各省份物流业FDI规模明显提升,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梯度特征,且差异逐渐扩大;物流业FDI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省份位于High-High集聚区域和Low-Low集聚区域,表现出空间上的"马太效应";物流业FDI多维驱动因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各因素在不同时点和地区对物流业FDI的作用方向和强度波动性较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娟 许阳艳 闫梅
总部经济作为三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产业经济集聚下的重要经济形态,提供了城市发展强劲的发展动力。企业总部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分布、类型及演变特征直接关系着总部经济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方向。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分析武汉市企业总部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总部经济业态变化,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武汉市企业总部热点区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区蔓延、单核主导向多核带动的空间演变规律。2)武汉市企业总部热点区规模与业态密度显著提升,业态类型有所丰富但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3)武汉市企业总部热点区形成与演变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积淀、区位优势、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产业转型、交通提质、总部效应辐射、企业成立时间和产业类别等驱动力合力推进了企业总部地理空间布局变化与经济形态的演变。
关键词:
武汉市 企业总部 时空演化 驱动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宏 张社梅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美华
本文在对我国大陆30个省份2007-2016年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的测度基础之上,利用空间面板模型系统考察我国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建立门槛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影响模型,探析在不同的区域经济和物流业规模门槛下,外商投资对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环境技术效率为0.446,从时间序列观察,考虑能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的环境技术效率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U"型变化。2007年至2016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也存在着区域差异,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和东北部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较低;从空间演化特征来看,2007-2016年各省环境技术效率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即空间集聚,环境技术效率整体上倾向于遵循相对明确的空间分布模式,有相当数量省级区域环境技术效率在空间上是集聚的。外商投资对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促进或制约,在区域物流业规模较小,外商投资对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物流业规模高于门槛时,外商投资对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外商投资对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不同,外商投资对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影响加剧,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外商投资对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又会减弱。
关键词:
外商投资 技术效率 区域经济 物流业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殷毅
本文认为,物流业在近代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完成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实现商品的价值增值,降低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作为主导产业拉动就业增长。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物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顺序与自然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国家有所不同,呈现先近代物流业、后其他近代工业的发展路径。英国作为自然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部门,社会产品和国内外贸易迅速增加,物流业的发展既有技术支持,又有贸易需求支持,近代物流业产生了。中国近代物流业是在外国贸易冲击下产生的,但是中国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发展物流业,以大流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中国自身发展近代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朋林 刘晓宁
现有的研究大多是探讨物流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然而对于非期望产出对我国物流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可持续性的研究仍欠缺。因此,本文采用super-SBM-DEA模型评估我国物流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可持续性,研究了我国物流效率的时空变化及外生因素对于其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的物流业整体效率偏低,但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我国物流业效率在不断提升与改进。在空间上,物流业效率的排序是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从外在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物流资源利用率和区位优势对物流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劳动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丰富了物流效率评估的理论框架,进而从物流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物流区位等方面对物流业效率提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瑞 吴殿廷 鲍捷 邱研 王维
以中国科学院1192名院士为典型群体,运用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和空间自相关识别和剖析了高级科学人才成长的时空规律及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中科院院士国内籍贯或出生地、国内最高学历(位)获取地和国内长期工作地,在东中西3大地带均呈现出较强的不平衡性;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科院院士在上述3地的大部分省域表现出地理空间上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国内籍贯或出生地、国内最高学历(位)获取地和国内长期工作地均呈现出集聚逐渐弱化的空间演化态势;③中科院院士在上述3地带的HH集聚省域数量随年代推进分别呈现出先增后减、变化不大和逐渐增加态势,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省域及其邻近省域;④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科院院士在上述3地带时空格局演化跃迁较多的是类型Ⅳ(省域本身及其邻居均保持了相同水平),近半省域表现出了空间上的连续稳定性,而类型Ⅰ、Ⅱ和Ⅲ在数量上也有所差异,且存在部分省域跃迁明显的现象;⑤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和文化教育的差异和变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中科院院士的总体空间分布和时空格局演化。
关键词:
人才集聚 时空格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敬锋 刘红玉 李玉凤 胡和兵 安静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及转移矩阵模型,对江苏省海滨湿地区域1987年、1997年及2007年3个时期图件进行信息提取。分别对两个时段该区域湿地资源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近30 a来,江苏海滨湿地资源演变趋势主要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及非湿地转移,两个时段自然湿地面积分别减少11.57%和24.63%,整个研究期间人工湿地及非湿地分别增加了27.75%、6.92%;②影响江苏省海滨湿地资源演变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及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的入侵,与1987年相比米草沼泽增加了71.94%。整体而言,社会经济因素是江苏省海滨湿地资源演...
关键词:
海滨湿地 转移矩阵 江苏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弓宪文 王勇
制造业和物流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两业协调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耦合理论和协同理论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模型,以全国31个省区2003-2013年间两业发展数据为样本,对其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化看,我国两业耦合协调度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若干波动,总体呈现从低度耦合协调向中、高度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从空间分异看,我国各省区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研究从系统论的视角指出,应从制造业、物流业、政府及外部环境着手,提升两
关键词:
物流业 制造业 产业结构 空间分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超 孙国锋
[目的]基于1993—2015年中国马铃薯21个省区的数据,实证研究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特征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方法]从全国和5个马铃薯优势产区层面,运用生产规模指数分析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时空特征,从自然环境、技术进步、经济效益、非农产业化水平、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厘清和探究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的驱动机制,并重点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这些因素在全国以及5个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影响的差异性和重要程度。[结果]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93年的308. 720万hm2增至2015年的551. 830万hm2,呈现迅速增长、下降与增长交替并存、平稳增长3个阶段;中国马铃薯生产的地理集聚现象明显。一方面,马铃薯生产规模在不同省区出现更迭变动。另一方面,马铃薯生产区域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呈现出向西南和西北优势产区集中的特征。[结论]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是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进步、马铃薯与粮食生产净利润比值、非农产业水平和政府支持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非农产业化水平、政府支持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但由于区域差异,各因素在全国和不同马铃薯优势产区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谢 杨德乾 郭海霞 张建华 曾其国
【目的】为进一步揭示"东桑西移"项目在推进我国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前后10年(1996-2016年)各省桑园面积为研究对象,结合1999-2016年各省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探索了我国桑园面积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①2006年开始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后,我国东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减少,平均每年减少16 482.81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4.94%;西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增加,年约增加桑园面积7924.69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1.96%。②空间重心转移模型显示,我国桑园面积空间分布重心在1996-2016年间由北向南移动的整个过程,且明显具有向西南偏移的趋势。③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模型(Y=6.670x_1-6.977x_6+134.667x_7-1.692x_(12))明确指出,自然、人口和经济三大类4种驱动因子对我国桑园面积(Y)的时空变化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其中,自然类驱动因子主要指降雨量;人口类驱动因子主要包括15~64岁人口数量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两个指标,经济类驱动因子主要是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结论】综上可知,在政策引导、自然条件、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复合驱动下,我国桑园面积时空格局变迁明显。
关键词:
桑园面积 东桑西移 驱动力 人口 GD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强 蔡运龙 王乐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利用变化中,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城镇扩展主要占用耕地,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远郊山区耕地被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1996年~2004年间,尽管耕地面积减少,但耕地破碎化程度却在加重;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显著。本文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促使北京地区耕地流失的最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