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59)
- 2023(14633)
- 2022(12242)
- 2021(11384)
- 2020(9650)
- 2019(21959)
- 2018(21570)
- 2017(40890)
- 2016(21996)
- 2015(25297)
- 2014(24824)
- 2013(24915)
- 2012(22817)
- 2011(20451)
- 2010(20568)
- 2009(19482)
- 2008(19800)
- 2007(18001)
- 2006(15614)
- 2005(14342)
- 学科
- 济(102307)
- 经济(102207)
- 业(89738)
- 企(79855)
- 企业(79855)
- 管理(77179)
- 方法(46186)
- 数学(37156)
- 数学方法(36895)
- 农(31061)
- 业经(30307)
- 财(29838)
- 中国(28837)
- 技术(23453)
- 农业(21334)
- 务(21183)
- 财务(21133)
- 财务管理(21103)
- 贸(20655)
- 贸易(20642)
- 易(20126)
- 制(19846)
- 企业财务(19829)
- 和(17770)
- 地方(17516)
- 理论(16922)
- 学(16411)
- 划(16229)
- 策(16167)
- 银(15141)
- 机构
- 学院(326134)
- 大学(321838)
- 济(146088)
- 经济(143557)
- 管理(130177)
- 理学(111527)
- 理学院(110373)
- 研究(109770)
- 管理学(108980)
- 管理学院(108350)
- 中国(87123)
- 京(68199)
- 财(65044)
- 科学(64417)
- 所(55598)
- 农(54710)
- 财经(51767)
- 研究所(50239)
- 中心(49880)
- 江(49319)
- 经(47086)
- 业大(45651)
- 经济学(45101)
- 北京(43648)
- 农业(43067)
- 经济学院(40838)
- 院(39018)
- 范(38779)
- 州(38725)
- 师范(38438)
- 基金
- 项目(210041)
- 科学(167431)
- 研究(155116)
- 基金(154292)
- 家(133733)
- 国家(132623)
- 科学基金(114851)
- 社会(101461)
- 社会科(96408)
- 社会科学(96382)
- 省(81924)
- 基金项目(81530)
- 自然(72605)
- 自然科(70986)
- 自然科学(70967)
- 教育(69815)
- 自然科学基金(69791)
- 划(68032)
- 资助(62363)
- 编号(60593)
- 创(49328)
- 成果(47781)
- 部(47472)
- 重点(47289)
- 发(46490)
- 创新(45352)
- 业(44008)
- 国家社会(42757)
- 课题(41924)
- 教育部(40870)
- 期刊
- 济(162696)
- 经济(162696)
- 研究(96969)
- 中国(64382)
- 财(53393)
- 管理(52382)
- 农(50479)
- 科学(45650)
- 学报(45291)
- 大学(34760)
- 农业(34708)
- 技术(33922)
- 学学(32859)
- 融(30146)
- 金融(30146)
- 教育(28976)
- 业经(27179)
- 经济研究(26849)
- 财经(26541)
- 经(23055)
- 业(22365)
- 问题(21208)
- 技术经济(20659)
- 贸(19128)
- 世界(17523)
- 国际(16490)
- 科技(16450)
- 商业(16056)
- 现代(15557)
- 统计(15353)
共检索到492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技术创新是引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了解中国区域物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和演进过程有利于提出针对性对策以缩小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差异,促进物流业协同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利用爬虫技术从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上获取物流业专利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中国物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并利用高斯核密度函数揭示其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东部与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中国物流技术创新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各个区域呈现不同的动态演进过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磊 蒋菲
本文利用2009-2020年我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基于熵权法对技术创新与物流业水平的综合值进行测算,通过构建一般线性面板数据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驱动物流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09-2020年我国技术创新与物流业高质量水平整体上都在不断提升,两者存在着协同发展的关系;静态层面来看,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物流业发展;动态层面来看,技术创新对物流业的积极作用表现出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并存,同时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长期积极作用相对更大。另外,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也是驱动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而财政支出对物流业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普荣 白海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演进在时空上经历了早期的东部沿海点状集聚(1999年以前),1999—2008年由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推进,以及2008年后在全国区域内相对均衡布局的总体格局态势。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时空演进表明:中国物流业区域发展格局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从梯度到均衡的发展战略相吻合,物流业朝着交通和区位较好的区域聚集;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加速了物流业布局的空间演进;城市群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未来的核心区域。
关键词:
物流业 时空格局 演进 中国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德成 吴晓琳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从技术推动力、市场拉动力、管制推动力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想解法的动态评价方法、熵值法和“厚今薄古”归一化法对中国内地30个省市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进行评价,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重心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综合研判。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异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正空间自相关,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态势显著;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重心落点集中在河南省南部地区,与经济重心和高技术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具有相似性,且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相较南北方向更大。最后,提出各地区应制定针对性策略,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网络,搭建企业、政府、高校、市场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绿色创新环境平台等相关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黎江韵
采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及各省份专利授权数据,利用Moran’sI测度和LISA聚类结果,分析2013—2018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份专利授权数量的空间聚集性,建立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两极化严重,正逐渐形成中西部地区创新低值陷阱和东部沿海创新集聚高地的现象。但因技术创新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显著正相关影响,各级政府需制定适合本地的创新发展战略政策,提升专利质量和转化路径,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升经济开放强度,强化省份间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创新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昌林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描述、量化、模拟企业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协同演进的过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创新绩效取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网络协同演进路径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创新网络构建与演化→外部知识内化→创新绩效→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随着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创新绩效驱动三要素中,动态能力和创新网络知识内化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递增效应,同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对企业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守亭 杨辉鹏 吴振球
基于“钻石模型”测度30个省(市、区)2013—2020年的物流业竞争力,并分析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稳步提升的显著特点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同发展阶段的相邻地区间物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显著不同。空间计量模型表明,研发投入和市场化程度是影响物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未来应从物流业的数字化与“放管服”改革入手,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并破除市场壁垒,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丽 曹有挥 袁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以全球经济首要"推动者与塑造者"的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催化剂。引入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自回归模型,用面板数据研究了1995~2009年中国FDI时空集聚特征及其动因。结果表明:各省份实际利用FDI的过程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相关性日渐增强。从总量上来看,仍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从增速来看,呈现向沿江的重庆、四川等投资条件相对较好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的趋势。从局部上看,呈现由外资集聚程度较高的省份向周边相邻省份扩散的趋势。空间滞后回归模型也进一步印证了空间依赖性对FD...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其武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河南省物流业82家相关企业进行研究,并使用因子分析法把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为七大类。研究结果表明:财税政策是所有影响因子中作用最强、影响最有效的。因此,为提高河南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更好地采取增加财政投入、扩大财税优惠以及提高政府采购总量等财政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天颖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2001—2011年区域创新水平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格局演化,并探讨了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我国区域创新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逐渐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我国区域创新增长水平也存在差异;人才因素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区域创新 时空演化 空间自相关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博 周睿
正确认识和研判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基于2002—2019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GS-SBM模型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效率,分别使用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以及Sigma收敛、Beta绝对(条件)收敛考察了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空间差距和收敛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整体上而言保持提升趋势,且存在较大空间差距,超变密度对总体差距的贡献最大;长江经济带及其上、中、下游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几乎不存在Sigma收敛和Beta绝对(条件)收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之后,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得更加明显,并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驱动转变为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效率的扩散状态更强。基于此,研究认为要科学辩证地看待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差距,发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在提升和平衡科技创新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鹏
技术创新是物流业持续彰显行业价值的关键举措,而技术市场能够通过交易技术成果,弥补部分物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促进物流业整体创新。然而,现有研究未能深入探索技术市场特点对物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通过面板门槛效应检验技术市场厚度与顺畅度对物流业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关系,以此探索技术市场厚度与顺畅度对物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技术市场厚度的创新产出门槛效应存在3个门槛值,随着创新产出的不断升高,技术市场厚度对创新产出的作用从显著降低逐渐演变为显著促进。技术市场顺畅度的创新产出门槛效应存在3个门槛值,随着创新产出的不断升高,技术市场顺畅度对创新产出的作用从显著促进逐渐演变为显著降低。技术市场顺畅度的市场厚度门槛效应存在2个门槛值,随着技术市场厚度的不断提升,技术市场顺畅度对技术市场厚度的降低作用逐渐增大后开始回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侯纯光 程钰 任建兰 陈延斌
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集,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NICH指数分析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探究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4年中国创新能力逐年提升,从2000年的0.199提升至2014年的1.775。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速度较快,而政府支撑和服务能力以及创新基础环境提升较缓慢。2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由"大差距低水平"向"小差距高水平"转变,高水平和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和西北各省(市、区)创新能力较弱且增长较慢。3区域物质资本集聚、区域智力资本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全球化知识溢出等是影响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特征的主要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刘鑫鹏 孙淑惠
研究目标:测度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格局及收敛趋势。研究方法:构建全局参比技术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方法揭示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区域差距和收敛趋势。研究发现: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距,超变密度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联合驱动;五个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均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和条件俱乐部收敛。研究创新:较完整地勾勒了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及收敛趋势。研究价值:揭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现状,对于新时期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双赢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凡 白永平 周亮 张永凯 乔富伟 纪学朋
通过构建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利用Arc GIS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冷热点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99、2006和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总体趋势进行研究,并采用Geo Da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占高校科技创新总量的80%以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逐渐增大;(2)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大幅提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区低值区连片分布,东部和中西部的高校科技创新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科技创新能力 时空格局 SE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