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26)
2023(18499)
2022(15172)
2021(14070)
2020(11709)
2019(26659)
2018(26038)
2017(49545)
2016(26409)
2015(29820)
2014(29261)
2013(29116)
2012(26541)
2011(23839)
2010(23877)
2009(21882)
2008(21650)
2007(19029)
2006(16828)
2005(15171)
作者
(74925)
(62546)
(62391)
(59116)
(39791)
(29629)
(28224)
(24278)
(23862)
(22156)
(21514)
(21159)
(19770)
(19702)
(19300)
(19114)
(18617)
(18084)
(18013)
(17969)
(15465)
(15306)
(15053)
(14396)
(14041)
(14004)
(13810)
(13506)
(12426)
(12415)
学科
(121360)
经济(121235)
(95351)
管理(84584)
(82041)
企业(82041)
方法(50980)
数学(41861)
数学方法(41387)
(36970)
中国(35960)
业经(34088)
(32331)
农业(25915)
地方(25897)
(22922)
贸易(22905)
(22288)
(22272)
财务(22205)
财务管理(22172)
(21868)
技术(21424)
企业财务(20895)
(19930)
(19315)
理论(19164)
环境(17981)
(17859)
(17809)
机构
学院(381559)
大学(377089)
(166026)
经济(163207)
管理(150983)
理学(130101)
研究(128771)
理学院(128700)
管理学(126756)
管理学院(126019)
中国(100447)
(79836)
科学(75943)
(74310)
(63760)
(63285)
财经(59532)
中心(58448)
研究所(57801)
(56880)
(54362)
业大(54045)
经济学(51167)
北京(50233)
农业(49431)
(48909)
师范(48430)
(46297)
经济学院(46151)
(44855)
基金
项目(254065)
科学(203761)
基金(187682)
研究(187366)
(162811)
国家(161374)
科学基金(140630)
社会(123175)
社会科(116962)
社会科学(116934)
基金项目(98810)
(98403)
自然(89305)
自然科(87368)
自然科学(87342)
自然科学基金(85837)
教育(85510)
(82599)
资助(75873)
编号(73827)
(58783)
成果(58738)
重点(57092)
(56965)
(55365)
国家社会(52064)
创新(51214)
课题(51006)
教育部(49417)
科研(48458)
期刊
(185578)
经济(185578)
研究(112495)
中国(75981)
管理(60036)
(58852)
(58553)
科学(54492)
学报(54041)
大学(42607)
农业(40851)
学学(40325)
教育(37465)
技术(36835)
(35339)
金融(35339)
业经(31985)
经济研究(29912)
财经(29862)
(25935)
问题(24327)
(23722)
技术经济(20779)
(20261)
世界(19477)
国际(18010)
现代(17962)
商业(17938)
统计(17721)
(17214)
共检索到5721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魏晓芳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受外部经济发展、地区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最主要取决于内部因素的驱动。文章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应用LMDI指数分解法和重力模型将物流业劳动力投入分解为劳动规模效应、劳动效率效应和劳动力地区结构效应。研究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内在驱动因素为劳动效率的提升,属于集约型发展方式;而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劳动规模扩张,属于粗放型发展方式。且劳动效率提升是中国区域物流业发展重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劳动效率差距缩小是东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收敛性的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处于发散状态主要归因于劳动效率差距的扩大化。此外,通过建立提升物流业劳动效率的Tobit动力因素模型,研...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杜勤  
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内部因素的驱动。文章基于时间与空间视角,应用LMDI指数分解法对劳动力投入的驱动效应进行考察,进而识别"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轨迹演变。研究发现:劳动效率是两大区域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且两区域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劳动效率的差距。此外,"丝路经济带"依靠劳动力规模扩张并不能有效驱动物流业发展,但改善劳动力地区结构可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而"21世纪海路"劳动力规模扩张、劳动力地区结构改善均可驱动物流业发展。因此,制定差异化的劳动力规模扩张政策、优化劳动力地区结构、提升劳动效率是促进"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尹筱雨  
本文基于劳动力投入视角探讨了物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发展已经基本跨越依靠劳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区域非均衡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发展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东部在劳动效率提升和劳动力地区配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产业转移现象,但仅从东部转移到中部地区,且劳动效率重心的空间变化是物流业发展重心演变的主要原因。缩小区域劳动效率差距是转变物流业非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进一步加强对中部地区行业(企业)内劳动力再培训教育,实现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有效匹配,才能发挥对劳动效率提高的推动作用;并且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强化人力资本,推动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子婧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思想,选取物流业总产值、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三个变量来研究其对江苏区域物流发展格局变动的影响,并探索各要素投入上的驱动效果及作用机理,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江苏物流新格局的发展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子婧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思想,选取物流业总产值、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三个变量来研究其对江苏区域物流发展格局变动的影响,并探索各要素投入上的驱动效果及作用机理,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江苏物流新格局的发展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长生  王全忠  钟钰  
本文利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2004—2014年全国村庄面板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分析了农地流转差异的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14年全国平均流转率仅为16. 65%,东部和平原地区农地流转率相对较高,但整体上农地流转增速放缓;劳动力流动、经济发展程度和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均对农地流转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政策模拟分析表明,如果农村劳动力全部或接近全部流出,东部和平原地区农地流转率分别从2014年的24%和20%上升到40%和45%,中西部农村的农地流转率分别从12%和20%上升到20%和30%,而丘陵、山地的农地流转率只能分别从12%和13%上升到15%和20%。由此表明,农村人口减少并不必然推高农地流转率,区位、地势等自然地理条件也是影响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仲生  
本文展望了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指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出了就业人口的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以及频繁的劳动力流动等劳动力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恒  苏航  魏修建  
随着我国区域协调战略的深入推进,金融业发展格局产生了动态演化。本文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视角,探讨了我国金融业发展格局的动态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金融业发展格局的动态演变具有三个特征:我国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以2010年为节点,金融业发展格局从东部开始缓慢转向我国中部地区。且金融业发展格局演变可能具有动力转换特征,表现为由资本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驱动,转化为依托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驱动。(2)以东部地区金融业最为典型,高涨的劳动工资已经波及到劳动就业,抑制了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而劳动力流动能力增强有利于提升匹配度,但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提高通过对劳动力流动能力的调节,抑制了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的提升。(3)东中部地区之间金融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竞争关系表现出非良性特征。而中西部地区金融业可能存在资本要素投入过度现象,东西部地区可能存在投机性资本要素投入,以上均不利于金融业资本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的提高。(4)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包含的实体经济增长能力较弱,导致无法以需求为导向促进金融业发展规模扩大,致使金融业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的匹配度无法有效提高。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较高地区具有的特征为:金融业双要素供给处于相对有效竞争市场,且金融业发展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高于劳动力要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殷江滨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促使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更为频繁,并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格局。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国的劳动力回流现象不断增多,流动"双向化"趋势日趋明显。本文从劳动力回流理论、回流动因、回流者的就业行为与影响机制入手,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回流理论中,主张成功/失败的经济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一分析范式开始受到社会学理论的挑战。回流决策不仅受外出者自身经济因素所驱使,而是在社会联系、地方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回流劳动力并不是简单的经济上的"失败者",他们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表现出更强的就业能力,通过自主创业等活动,促进了家庭收入的增加和家乡经济多元化。但由于制度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的差异,中国国内劳动力回流的动因与就业行为具有自身特点。最后,从回流理论、回流的空间效应及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的回流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车明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取决于我国"一带一路"所辖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本文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视角探讨"一带一路"金融业发展的差异性现象及其成因,发现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变化趋势与劳动生产率差异性一致,且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区域内差异贡献较弱;劳动力投入、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资本投资效率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的贡献较弱。"21世纪海路"金融业要注重FDI的引进质量,发挥正向溢出效应,同时要积极学习FDI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经验,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对"丝路经济带"而言,不仅要引进高质量FDI,还要将FDI的引进规模作为重要任务;减少FDI在投资政策、可投资领域的超国民待遇,提高FDI投资门槛,降低对"一带一路"金融业资本投资效率提升的挤出效应;对"一带一路"金融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投资效率"低水平"地区而言,在提高地区教育水平的同时,要将留住人才作为地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车明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取决于我国"一带一路"所辖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本文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视角探讨"一带一路"金融业发展的差异性现象及其成因,发现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变化趋势与劳动生产率差异性一致,且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区域内差异贡献较弱;劳动力投入、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资本投资效率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的贡献较弱。"21世纪海路"金融业要注重FDI的引进质量,发挥正向溢出效应,同时要积极学习FDI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经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爱翔  
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有助于劳动力获得职业成长,是市民化成长的重要保障。基于江苏省的1014份有效问卷,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特征影响驱动因素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的性别、学历、家庭随迁情况和是否承担管理岗因素影响;在劳动力主体内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和岗位满意影响;在劳动力市民化环境外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企业内社团参与、工友关系、城市宽容以及城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爱翔  
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有助于劳动力获得职业成长,是市民化成长的重要保障。基于江苏省的1014份有效问卷,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特征影响驱动因素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的性别、学历、家庭随迁情况和是否承担管理岗因素影响;在劳动力主体内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和岗位满意影响;在劳动力市民化环境外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企业内社团参与、工友关系、城市宽容以及城市生活压力感受等因素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爱翔  
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有助于劳动力获得职业成长,是市民化成长的重要保障。基于江苏省的1014份有效问卷,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进程中职业黏着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个体特征影响驱动因素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的性别、学历、家庭随迁情况和是否承担管理岗因素影响;在劳动力主体内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和岗位满意影响;在劳动力市民化环境外在驱动因素中,职业黏着受到劳动力企业内社团参与、工友关系、城市宽容以及城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中建  
传统的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长期低廉的劳动力,表面上看,劳动者地位的提升和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但在当前却是规避外贸摩擦、降低我国企业过高离职率的有效途径,能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并进而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和第二次分配中使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构建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