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76)
- 2023(19530)
- 2022(16084)
- 2021(14922)
- 2020(12423)
- 2019(28191)
- 2018(27614)
- 2017(52736)
- 2016(28238)
- 2015(31657)
- 2014(31186)
- 2013(30970)
- 2012(28550)
- 2011(25552)
- 2010(25681)
- 2009(23389)
- 2008(23395)
- 2007(20565)
- 2006(18008)
- 2005(16404)
- 学科
- 济(126498)
- 经济(126360)
- 业(98589)
- 管理(88698)
- 企(85048)
- 企业(85048)
- 方法(53332)
- 数学(43929)
- 数学方法(43384)
- 农(37587)
- 中国(37399)
- 财(34988)
- 业经(34478)
- 地方(26510)
- 农业(26305)
- 制(23910)
- 务(23821)
- 财务(23753)
- 财务管理(23719)
- 贸(23716)
- 贸易(23698)
- 学(23062)
- 易(23051)
- 企业财务(22418)
- 技术(22044)
- 和(20810)
- 理论(20027)
- 银(19410)
- 银行(19378)
- 融(18887)
- 机构
- 学院(405514)
- 大学(401705)
- 济(173898)
- 经济(170799)
- 管理(157688)
- 研究(139740)
- 理学(135608)
- 理学院(134082)
- 管理学(131850)
- 管理学院(131074)
- 中国(109025)
- 京(85095)
- 科学(83922)
- 财(79924)
- 所(70331)
- 农(68385)
- 研究所(63854)
- 财经(63614)
- 中心(63258)
- 江(60832)
- 经(58079)
- 业大(57730)
- 经济学(53867)
- 北京(53723)
- 农业(53424)
- 范(52304)
- 师范(51771)
- 院(50684)
- 经济学院(48519)
- 州(48021)
- 基金
- 项目(270557)
- 科学(216313)
- 基金(200039)
- 研究(196812)
- 家(174837)
- 国家(173341)
- 科学基金(150038)
- 社会(128572)
- 社会科(122001)
- 社会科学(121976)
- 基金项目(104908)
- 省(104255)
- 自然(96701)
- 自然科(94562)
- 自然科学(94535)
- 自然科学基金(92905)
- 教育(89801)
- 划(88196)
- 资助(81575)
- 编号(76830)
- 发(61747)
- 成果(61657)
- 重点(61428)
- 部(60654)
- 创(58183)
- 国家社会(54342)
- 创新(53901)
- 课题(53550)
- 教育部(52201)
- 科研(52102)
- 期刊
- 济(193757)
- 经济(193757)
- 研究(120579)
- 中国(80770)
- 财(63225)
- 农(63089)
- 管理(62757)
- 学报(60516)
- 科学(59948)
- 大学(46969)
- 学学(44616)
- 农业(43446)
- 教育(39133)
- 融(38626)
- 金融(38626)
- 技术(37916)
- 业经(32692)
- 财经(32048)
- 经济研究(31703)
- 经(27776)
- 业(25386)
- 问题(25285)
- 技术经济(21426)
- 贸(21337)
- 世界(20165)
- 国际(19092)
- 统计(19073)
- 版(18858)
- 现代(18748)
- 商业(18613)
共检索到610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尹筱雨
本文基于劳动力投入视角探讨了物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发展已经基本跨越依靠劳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区域非均衡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发展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东部在劳动效率提升和劳动力地区配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产业转移现象,但仅从东部转移到中部地区,且劳动效率重心的空间变化是物流业发展重心演变的主要原因。缩小区域劳动效率差距是转变物流业非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进一步加强对中部地区行业(企业)内劳动力再培训教育,实现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有效匹配,才能发挥对劳动效率提高的推动作用;并且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强化人力资本,推动劳...
关键词:
物流业 非均衡性 驱动效应 劳动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魏晓芳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受外部经济发展、地区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最主要取决于内部因素的驱动。文章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应用LMDI指数分解法和重力模型将物流业劳动力投入分解为劳动规模效应、劳动效率效应和劳动力地区结构效应。研究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内在驱动因素为劳动效率的提升,属于集约型发展方式;而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劳动规模扩张,属于粗放型发展方式。且劳动效率提升是中国区域物流业发展重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劳动效率差距缩小是东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收敛性的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处于发散状态主要归因于劳动效率差距的扩大化。此外,通过建立提升物流业劳动效率的Tobit动力因素模型,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叶长华 陈立泰 田园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7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2006-2015年劳动力市场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估计方法,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动态演进过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小幅波动且呈下降趋势,长三角、长中游、成渝城市群均呈现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型趋势,而黔中滇中城市群则呈现了"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M型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而五大城市群区域内差距的贡献率基本维持50%左右的水平;进一步通过Markov链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状态相对稳定,各类型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分布均匀,尤其在低水平地区与高水平地区表现更为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富君 万相昱
本文基于2003-2022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使用σ和β收敛模型测算出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收敛系数、稳态值与收敛速度,并分析其非均衡性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非均衡性特征逐渐减弱。第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显著的β收敛性,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非均衡性特征会不断减弱。第三,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收敛速度存在异质性。最后,提出推动落后地区更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相对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非均衡性 特征分析 收敛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培安 李玉江
本文在定性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因子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基础上 ,对我国省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定量计算和探讨 ,评价了各因子作用强度。
关键词:
区域非均衡性 机制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杜勤
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内部因素的驱动。文章基于时间与空间视角,应用LMDI指数分解法对劳动力投入的驱动效应进行考察,进而识别"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轨迹演变。研究发现:劳动效率是两大区域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且两区域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劳动效率的差距。此外,"丝路经济带"依靠劳动力规模扩张并不能有效驱动物流业发展,但改善劳动力地区结构可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而"21世纪海路"劳动力规模扩张、劳动力地区结构改善均可驱动物流业发展。因此,制定差异化的劳动力规模扩张政策、优化劳动力地区结构、提升劳动效率是促进"一带一路"物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芳琴 于维生
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具有人力资本因素的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模型,探讨了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后非均衡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非均衡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人力资本因素的要求和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决策方法和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德昭
外商直接投资和城市化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外资产业在东部沿海的产业集聚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共同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出现,外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工荒"的产生,而现阶段快速城市化及由此导致的农民工转型已成为"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政府可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加快解决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性,并积极推动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均衡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徐刚
劳动力供求的非均衡及其治理南开大学经研所(长春班)研究生徐刚非均衡,不能简单等同于失衡,而是指非瓦尔拉均衡。在新古典理论中,由于价格的作用而导致的市场连续出清,供求均等的状态,称之为瓦尔拉均衡(本文称作内场均衡)。瓦尔拉均衡是市场的目标状态,但是由于...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文举 何明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流业经历了初步开放、加速改革、全面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四个时期。国家通过出台并实施一系列重大调整与改革方略,建立并完善物流治理体系,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重视与相关产业协同集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物流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物流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应用世界一流物流装备和技术,建成世界一流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运营体系。中国物流业将构建并完善海陆空国际物流大通道,实现智慧物流,重构产业生态体系,全方位实施绿色物流的系统工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贾县民 韩倩 曹学颖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通道物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提升通道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结合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物流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来源,最终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同一影响因子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差异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有长期向好趋势,覆盖区与枢纽区的物流效率优于延展带,海南、广西、内蒙古与宁夏的物流业发展状况良好,青海与西藏始终处于末尾,物流效率的发展路径具有“马太效应”。(2)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超变密度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小。(3)城镇化水平、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物流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作用强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为次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与对外开放程度为一般因素,其作用强度均逐渐增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贾县民 韩倩 曹学颖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通道物流效率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对提升通道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结合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物流效率空间非均衡特征及其来源,最终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揭示同一影响因子不同时期的作用强度差异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1—202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有长期向好趋势,覆盖区与枢纽区的物流效率优于延展带,海南、广西、内蒙古与宁夏的物流业发展状况良好,青海与西藏始终处于末尾,物流效率的发展路径具有“马太效应”。(2)通道沿线省域的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超变密度为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最小。(3)城镇化水平、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物流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作用强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与信息化水平为次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与对外开放程度为一般因素,其作用强度均逐渐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浮,刘伟,王良健,彭补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