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25)
2023(15479)
2022(12796)
2021(11770)
2020(9891)
2019(22800)
2018(22295)
2017(42564)
2016(22968)
2015(26431)
2014(26428)
2013(26712)
2012(24886)
2011(22572)
2010(22942)
2009(21449)
2008(21864)
2007(19741)
2006(17546)
2005(16347)
作者
(68794)
(57512)
(57321)
(54545)
(36782)
(27564)
(26072)
(22350)
(21769)
(20457)
(19714)
(19233)
(18691)
(18300)
(18098)
(17689)
(17140)
(17090)
(16698)
(16592)
(14483)
(14336)
(14068)
(13128)
(12950)
(12936)
(12877)
(12791)
(11637)
(11523)
学科
(113032)
经济(112912)
(87302)
(76067)
企业(76067)
管理(75525)
方法(45661)
数学(36757)
数学方法(36513)
(33863)
中国(33207)
业经(31955)
(30818)
地方(25215)
农业(23371)
(22088)
贸易(22071)
(21471)
(21437)
(21279)
财务(21231)
财务管理(21195)
企业财务(19915)
技术(19629)
(19372)
(18883)
(17215)
银行(17184)
(16715)
(16683)
机构
学院(345257)
大学(340418)
(152698)
经济(149899)
管理(132281)
研究(122150)
理学(112160)
理学院(110894)
管理学(109422)
管理学院(108756)
中国(96623)
(73392)
科学(72351)
(69916)
(63135)
(60707)
研究所(56831)
中心(54997)
财经(54894)
(53786)
(49783)
业大(48453)
农业(47556)
北京(47350)
经济学(47013)
(43817)
(43513)
师范(43414)
(42491)
经济学院(42479)
基金
项目(217904)
科学(172545)
研究(160802)
基金(158517)
(137531)
国家(136308)
科学基金(116951)
社会(103977)
社会科(98609)
社会科学(98585)
(85270)
基金项目(83360)
自然(73601)
教育(72014)
自然科(71862)
自然科学(71841)
(71129)
自然科学基金(70609)
资助(64834)
编号(64039)
(52411)
成果(51728)
重点(49481)
(48719)
(47517)
课题(44793)
(44438)
创新(43805)
国家社会(43362)
发展(42623)
期刊
(178182)
经济(178182)
研究(106525)
中国(70993)
(56897)
(56197)
管理(52393)
学报(49903)
科学(49173)
农业(38765)
大学(37872)
学学(35787)
(34968)
金融(34968)
技术(33188)
教育(32426)
业经(30409)
经济研究(28770)
财经(27979)
(24256)
问题(23503)
(23478)
(20376)
技术经济(20006)
世界(18787)
国际(18022)
商业(17095)
现代(16447)
统计(15792)
资源(15453)
共检索到536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朱世平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在物流的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不相适应。本文就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特征、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司铖  
介绍了物流装备与物流业互动发展的历史背景,从双方互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把我国物流装备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历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探索了经济学视角、管理学视角和生态学视角下的融合发展动因。着重分析了物流行业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及主要特征,并且提出了新常态背景下推动两行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为选择二者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汪鸣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物流产业的复合型特征,具体体现为各种物流服务方式的融合、与服务对象的融合、管理与政策的融合。推进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服务的追求,物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集成物流活动、整合物流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实现资本增值四个方面,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提出,为加快物流业发展,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技术应用问题;二是物流活动相关设施功能提升与服务企业模式转型问题;三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物流产业发展的定位问题;四是与前面三者相匹配的政策与产业发展环境问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殷毅  
本文认为,物流业在近代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完成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实现商品的价值增值,降低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作为主导产业拉动就业增长。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物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顺序与自然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国家有所不同,呈现先近代物流业、后其他近代工业的发展路径。英国作为自然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部门,社会产品和国内外贸易迅速增加,物流业的发展既有技术支持,又有贸易需求支持,近代物流业产生了。中国近代物流业是在外国贸易冲击下产生的,但是中国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发展物流业,以大流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中国自身发展近代物...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兴  
分析了东莞当前的物流现状,并指出东莞物流业在基础设施、园区建设、产业规模、物流供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东莞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云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等数量分析技术和全国最新的投入产出数据,计算了我国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然后,利用这些数据对我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产业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物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同时,区域物流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引发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最后,对我国物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白朋飞  
在阐述物流业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2年中国的物流业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借助动态耦合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演化态势。结果表明:1996-2012年间,中国物流业综合指数先是缓慢下降然后又快速上升,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从耦合演化态势来看,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1996-2001年从低级共生向协调发展过度和2002-2012年协调发展两个阶段。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翁心刚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物流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正在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但物流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对物流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范围界定上也存在着随意性。有鉴于此,我们应从物流的原点出发,正确认识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与货主企业的物流服务,明晰现代物流、物流业等概念,厘清货主企业自建物流与企业物流外包的关系,以及第三方物流(3PL)业与物流业的关系,准确把握物流业的服务属性、系统属性、现代属性等本质特征,顺应复杂经济时代市场物流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创新物流服务,打造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系统,积极推动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特点和要求的物流业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翁心刚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物流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正在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但物流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对物流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范围界定上也存在着随意性。有鉴于此,我们应从物流的原点出发,正确认识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与货主企业的物流服务,明晰现代物流、物流业等概念,厘清货主企业自建物流与企业物流外包的关系,以及第三方物流(3PL)业与物流业的关系,准确把握物流业的服务属性、系统属性、现代属性等本质特征,顺应复杂经济时代市场物流需求的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恒  杨博  单英骥  师晓玲  
为明确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动能转换特征、影响效应与转型方向,文章选取LMDI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分析物流业发展的动能转换过程及其影响效应,判断了物流业转型发展方向。结果发现:物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动能转换过程,即存在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资驱动的相互转换,具体特征表现为集约型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共存的"双重属性"矛盾,且中部地区矛盾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尽管该特征对物流业发展的抑制效应处于缩减态势,但总体的抑制效应仍具有长期性。分区域来看,对东部、西部地区兼具长期和短期的双重抑制效应,而对中部地区仅存在短期抑制效应。因此,降低物流业发展的"双重属性"矛盾是物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敏杰  王健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了物流业FDI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探讨各省份物流业FDI驱动因素的作用力。结果表明:2006—2019年,各省份物流业FDI规模明显提升,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梯度特征,且差异逐渐扩大;物流业FDI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省份位于High-High集聚区域和Low-Low集聚区域,表现出空间上的"马太效应";物流业FDI多维驱动因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各因素在不同时点和地区对物流业FDI的作用方向和强度波动性较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梁红艳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水平及其演化特征,检验两业融合的绩效,并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方法:运用改进距离协同模型测度分析2004~2018年两业融合水平及其演化特征,构建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两业融合的绩效,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发展初期即实现了由初步融合向基本融合的阶段跃进,但深化进程缓慢,目前还未实现良好融合。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两业融合水平领先,中部与东北次之,西部最低;劳动、资本、技术三类要素密集型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水平无明显差异。在两业融合系统中,物流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提高地区信息化水平、改善地区契约环境可以增强物流业对制造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制造业信息化密度越高,地区信息化水平的调节作用越突出;不论制造业契约密度高低,地区契约环境的调节作用都存在且无明显差异。研究创新:从地区和行业层面系统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比较分析两业融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综合考虑地区环境与行业特征,构建"地区信息化水平—制造业信息化密度""地区契约环境—制造业契约密度"分析框架探究两业融合的提升路径。研究价值:为促进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瑗  魏际刚  
本文认为,目前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发展中国家物流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中国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但远非强国,需求旺盛并将长期保持,全面开放格局形成、竞争激烈,地域性和行业性不均衡态势明显,增长方式粗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文章提出,物流业未来发展需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注重物流要素发展与资源整合,积极转变物流增长方式,推进区域和城乡物流协调发展,统筹国内与国际物流发展,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物流市场体系与物流管理体制。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王新奎  
本文首先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角度就物流产业发展对贸易和生产布局的影响作一般性的理论分析,以说明物流产业发展对贸易和生产布局的影响的内在规律;其次分析中国加入WTO对贸易转运费用水平的影响,并据此对加入WTO以后中国贸易规模的扩大趋势作出静态和动态的预测;最后从加入WTO以后中国物流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说明对全国性物资储运系统进行全行业重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尹筱雨  
本文基于劳动力投入视角探讨了物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发展已经基本跨越依靠劳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区域非均衡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发展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东部在劳动效率提升和劳动力地区配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产业转移现象,但仅从东部转移到中部地区,且劳动效率重心的空间变化是物流业发展重心演变的主要原因。缩小区域劳动效率差距是转变物流业非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进一步加强对中部地区行业(企业)内劳动力再培训教育,实现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有效匹配,才能发挥对劳动效率提高的推动作用;并且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强化人力资本,推动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