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30)
2023(12957)
2022(10867)
2021(9906)
2020(8430)
2019(19400)
2018(18562)
2017(35133)
2016(19233)
2015(21649)
2014(21228)
2013(21188)
2012(19772)
2011(18102)
2010(17813)
2009(16609)
2008(16533)
2007(14608)
2006(12514)
2005(11074)
作者
(58802)
(49491)
(49454)
(46928)
(31150)
(23845)
(22307)
(19468)
(18498)
(17203)
(16941)
(16338)
(15628)
(15591)
(15557)
(15294)
(15265)
(14640)
(14244)
(14163)
(12471)
(12012)
(11959)
(11339)
(11071)
(10879)
(10825)
(10754)
(9968)
(9911)
学科
(83552)
经济(83466)
管理(52173)
(51158)
方法(40681)
(39612)
企业(39612)
数学(36930)
数学方法(36658)
中国(23811)
(22420)
(21476)
(19425)
贸易(19419)
(18975)
(17451)
业经(16513)
农业(15041)
(14810)
地方(13414)
(12989)
银行(12927)
(12909)
财务(12893)
财务管理(12862)
环境(12824)
(12663)
金融(12661)
(12370)
企业财务(12230)
机构
大学(287791)
学院(283542)
(126009)
经济(123971)
管理(105855)
研究(103267)
理学(92837)
理学院(91732)
管理学(90221)
管理学院(89703)
中国(77148)
科学(64413)
(60143)
(57729)
(54457)
(53830)
研究所(49750)
业大(47366)
农业(46336)
中心(46217)
财经(44890)
(41231)
经济学(41055)
(39563)
北京(37717)
经济学院(37542)
(36323)
(35123)
师范(34639)
财经大学(33761)
基金
项目(196960)
科学(154800)
基金(146946)
研究(135307)
(132174)
国家(131150)
科学基金(110331)
社会(89621)
社会科(85198)
社会科学(85170)
基金项目(77594)
(73828)
自然(72445)
自然科(70870)
自然科学(70841)
自然科学基金(69689)
(64209)
教育(61498)
资助(60056)
编号(50543)
重点(45270)
(44939)
(42257)
(41203)
成果(40218)
国家社会(39130)
科研(39017)
创新(38753)
教育部(38026)
计划(37817)
期刊
(126123)
经济(126123)
研究(80320)
学报(54208)
(51268)
中国(50193)
科学(46926)
(41013)
大学(39560)
学学(37774)
管理(35155)
农业(34972)
(24077)
金融(24077)
经济研究(23002)
财经(22656)
教育(22134)
技术(20520)
(20156)
(19599)
业经(19092)
问题(17560)
(17152)
世界(15019)
(14870)
国际(14828)
技术经济(14400)
业大(13713)
统计(13678)
科技(13163)
共检索到403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石柱鲜  孙皓  宋平平  
利用局面转移模型能够刻画我国物价及其影响因素的波动特征,并且可以对比不同局面下各因素对物价波动影响的变动情况。从研究结果上看,我国物价和影响物价的产品市场因素、货币市场因素和海外市场因素的波动均具有明显的局面转移特征;各种物价影响因素对物价的影响依赖于经济局面的变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点;模型所划分的两种局面均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局面间的转移具有非对称性;货币市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分别在两种局面中对物价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国刚  顾婷婷  赵杨  
针对我国各地碳排放量不均衡现象,对中国1999~2013年30个省份碳排放进行度量。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采用面板门限回归估计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GDP水平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单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制;GDP增长速度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双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中、低3个区制。在高GDP水平区制和中、低GDP增速区制下,EKC存在拐点。根据估计结果将中国碳排放情况划分为6个象限,对各地区进行划分,并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孟庆斌  靳晓婷  吴蕾  
本文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非线性扩展形式,研究了开放条件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从产出、国外价格、汇率和货币政策冲击角度选取变量,构建了马氏域变实证模型,测算了各变量在不同时期所处状态的概率;然后从状态转移特征的比较中得到各变量与通胀率状态周期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地,本文利用马氏域变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宏观经济环境因素波动对通胀率造成的冲击,以及货币政策因素与通胀率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各宏观经济变量对通胀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通胀的影响在不断增强;货币政策因素对我国通胀水平的影响存在动态变化;低通胀状态下汇率对通胀率呈负向影响,高通胀状态下影响则不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柴建  王瑶瑶  李晓芬  张晓空  
聚焦收入差距扩大问题,运用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和通径分析法刻画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并提取出核心影响因素,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收入差距与其核心影响因素间的非线性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人口因素、社会保障与基础设施均不同程度扩大了中国收入差距。(2)收入差距对储蓄率、失业保险覆盖率以及人均受教育水平的变动非常灵敏。短期内失业保险覆盖率增加对收入差距产生较大的正向冲击,长期中失业保险的收入分配调节效应显现。(3)时点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利率越低,储蓄率恶化收入差距的效果越显著;社保制度的改革完善短期会使失业保险覆盖率恶化收入差距的作用增强,长期来看随着覆盖群体的扩大,失业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果逐渐增强;技术知识领域投资增加,在长期将使人均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恶化收入差距。据此,缩小收入差距的主要着眼点应是努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并逐步提升保障水平,不断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石风光  
利用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影响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和要素投入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各增长源泉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要素投入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省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环境管制和产业环境结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影响较小;技术创新能力、FDI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升省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污染治理强度和基础设施水平则会显著抑制环境管制的产出效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污染治理强度有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石风光  
利用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影响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和要素投入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各增长源泉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要素投入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省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环境管制和产业环境结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影响较小;技术创新能力、FDI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升省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污染治理强度和基础设施水平则会显著抑制环境管制的产出效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污染治理强度有助于产业环境结构的优化,FDI水平、能源强度和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则有助于促进要素投入产出效应的提升;各因素对经济增长源泉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在不同体制下的边际效应差异较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夏玲  殷凤  王志华  
本文基于1994年1月至2016年10月的月度数据,运用非线性自回归滞后(NARDL)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非线性动态效应(1)。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在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不同经济体的这种长期均衡关系表现不同;中国与7个经济体间在汇率变动和贸易收支关系上存在J曲线效应;当汇率受到负向冲击时中国与6个经济体的贸易收支将受到更大的影响,总体来说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与贸易伙伴贸易收支的恶化效应逐渐出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根据非线性科学理论,建立人类环境影响与人口增长系数、富裕增长系数、其它综合因素增长系数、技术指标四者之间的二次、三次非线性动力学模式,并运用稳定性分析理论对其求解、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技术对人类环境影响的线性作用下,当技术先进时,技术进步所起的缓解作用十分显著;但在技术落后情况下,能够降低环境影响的因素首先是人口增长,其次是富裕增长和其他综合因素增长。②在技术对人类环境影响的非线性作用下,同样的技术进步使人类的环境影响降低了接近一倍,即技术进步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环境影响。③在技术对人类环境影响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下,人口增长或富裕增长、其它综合因素增长均能放大技术进步在缓解环境影响中的作用,只是非...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高明宇  张文婷  
本文选取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月度数据,通过构建MSVAR模型分析中国面临的短期资本流动在不同区制下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短期资本及其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区制转换特征,且在不同的经济状态下,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人民币即期汇率和美国影子利率水平在两个区制中都会对短期资本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美国影子利率下降将会显著提升中国面临的短期资本流入;在市场稳定期,国内利率水平以及套价动机是我国短期资本流动的重要驱动因素;在市场动荡期,人民币升值预期是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诱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天祥  张中华  
在前人对我国物价水平与货币量、产出间的协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了线性调整模型中不变调整速度的假设,并利用非线性调整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它们之间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问题。否定了不变调整速度的假定,肯定了短期偏离的非线性调整性,并解释了我国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影响差异的原因。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谢治春  
本文在分析我国1978-2010年物价变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通胀预期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加,而货币化进程的加快则对通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投资的变动对通胀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作用不显著,表明投资增长并非是我国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初通胀的主要原因;我国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呈现出微弱的负向关系,其对通胀的替代作用并不明显;汇率变动与通胀率的变动在理论上所表现出来的反向相关关系仍然微弱成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潜力  
本文扩展Gamber&Hung(2001)的分析框架,研究国际因素对通货膨胀传导渠道的非线性转换。基于此,本文构建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数据信息集,使用动态因子模型刻画国际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非线性传导效应。结果表明:国际因素最终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对中国通货膨胀形成共同传导效应和特质传导效应,两类传导效应都随着中国对外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具有非线性。随着我国以刺激内需为主的经济结构缓慢转型,国际因素对中国通胀的传导效应将适当减弱。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可综合为6个国际共同因子,其中国际成本因子、国际能源因子、国际货币因子和对外贸易因子对当前通货膨胀形成负向非线性共同传导效应,并且国际成本因子和...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世军  范立夫  周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出口导向战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繁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进口需求。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出口和美国的需求之间存在一种稳健的依存关系。但是,伴随美国经济此轮复苏,中国出口贸易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2015年的中国对美出口状况依然差强人意。本文采用非线性平滑转移模型(STR),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月度数据,对可能影响中美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到深层次原因。结果发现:东南亚等国家的出口替代、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以及美国居民消费需求等因素,都会以线性或非线性的方式影响中美贸易。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世军  范立夫  周亚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出口导向战略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繁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进口需求。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出口和美国的需求之间存在一种稳健的依存关系。但是,伴随美国经济此轮复苏,中国出口贸易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2015年的中国对美出口状况依然差强人意。本文采用非线性平滑转移模型(STR),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月度数据,对可能影响中美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到深层次原因。结果发现:东南亚等国家的出口替代、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以及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韩玉军  王丽  
本文首先对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以200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3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东道国研发(R&D)支出、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环境是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正相关因素。同时,本文以技术差距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差距存在单一门槛值,当中国与东道国之间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产生了正向影响;当技术差距缩小后,正相关关系仍然存在,但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