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54)
2023(12055)
2022(10518)
2021(10259)
2020(8410)
2019(19821)
2018(19581)
2017(37407)
2016(20243)
2015(22986)
2014(22695)
2013(22746)
2012(20921)
2011(19029)
2010(18721)
2009(17179)
2008(16627)
2007(14140)
2006(12228)
2005(10731)
作者
(57818)
(48040)
(47445)
(45425)
(30658)
(22936)
(21709)
(19026)
(18240)
(16889)
(16441)
(16246)
(15244)
(15046)
(14815)
(14691)
(14309)
(14097)
(13671)
(13500)
(11805)
(11788)
(11373)
(10779)
(10678)
(10648)
(10503)
(10412)
(9574)
(9369)
学科
(82785)
经济(82696)
管理(57038)
(51181)
(41671)
企业(41671)
方法(38804)
数学(34078)
数学方法(33768)
中国(24352)
(20959)
(18246)
(17782)
业经(17048)
(16767)
贸易(16758)
(16372)
地方(15221)
(14279)
农业(14093)
(13894)
环境(13788)
理论(12644)
(11967)
金融(11966)
(11931)
银行(11897)
技术(11848)
(11415)
(11303)
机构
大学(291231)
学院(285672)
(118426)
经济(116088)
管理(114962)
研究(100533)
理学(99958)
理学院(98819)
管理学(97304)
管理学院(96792)
中国(75466)
(63302)
科学(62085)
(50703)
(50305)
研究所(46317)
中心(44147)
(43199)
财经(41876)
业大(41513)
北京(40892)
(38421)
(38368)
师范(38074)
(38021)
(36613)
经济学(35964)
农业(33914)
经济学院(32489)
(31559)
基金
项目(200949)
科学(158224)
基金(147844)
研究(147044)
(129317)
国家(128314)
科学基金(109672)
社会(93186)
社会科(88384)
社会科学(88359)
基金项目(78702)
(74413)
自然(71268)
自然科(69512)
自然科学(69497)
自然科学基金(68266)
教育(66217)
(64126)
资助(61225)
编号(58901)
成果(47951)
(45490)
重点(44695)
(42566)
(41005)
课题(39966)
教育部(39035)
国家社会(38980)
创新(38320)
科研(38300)
期刊
(124492)
经济(124492)
研究(85384)
中国(52266)
学报(45637)
科学(42914)
管理(41121)
(38780)
(35580)
大学(34111)
学学(31656)
教育(30037)
农业(27935)
技术(22923)
(22107)
金融(22107)
经济研究(20489)
财经(20157)
业经(18575)
图书(17515)
(17193)
问题(16522)
(15270)
资源(15181)
理论(14371)
(13912)
科技(13808)
技术经济(13670)
世界(13216)
实践(13041)
共检索到411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成金  莫辉辉  王姣娥  
鉴于社会经济和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煤炭运输历来为政府所关注,探讨其流场规律有助于认识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和区域经济联系。从省区和地市角度,剖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汇源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源流区早期集中在华北,目前略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中部供应区,山西成为全国源流中心;北方沿海是主要汇流区,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形成东部调入区。同时,分析煤炭流场的空间特征,界定主要集散场及等级体系,认为:扩散中心多分布在华北,目前向西部延伸,大型扩散场形成于北方;集聚中心早期多分布在北方沿海,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以港口、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为主。然后,全面解析煤炭资源的流动路径,连接港口的铁路成为主通道,下水港多分布在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卫东  姜巍  
利用1949—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中国煤炭资源供应格局和流动路径,结果表明:(1)国家政策变动对中国煤炭资源消费规模影响深刻,每一次政策变化都会造成能源消费规模的波动,近年来强烈的能源需求使得我国煤炭供应不得不面临进口的现实;(2)受能源需求和资源禀赋的双重压力,大规模、跨区域、长距离的煤炭运输成为我国能源运输体系的重要特征;(3)尽管煤炭运输方式在向铁路、水路和公路组合并用的多元化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旺盛的能源需求,煤炭运输瓶颈始终存在,变输煤为输电是缓解当前煤炭运输困难的一个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衍伟  
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资源的比重一直是最高的,已成为国家制定的"2020发展规划"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煤炭价格形成方面存在着众多非市场化的问题,致使煤炭价格出现了绝对价格较低,比价不合理等严重阻碍煤炭市场健康发展的问题,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煤炭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措施,但均收效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煤炭成本核算不完整,其价格并不能反映资源成本与费用。为此,应在明确改革和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以促进国内煤炭市场的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媛  于鹏  
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的错位性分布,使其流动成为一种广域性、大规模的空间现象,煤炭流输通道成为煤炭供需平衡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将我国30个煤炭资源流动省(市、区)划分为三大系统输出源地系统、输入汇地系统和后备资源储备系统,在分析我国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流输通道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在进一步完善煤炭铁路和公路流输通道的同时,大力提高水路煤炭运输能力,并从长远考虑重视发展管道运输系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天明  沈镭  刘立涛  刘粤湘  
应用洛伦茨曲线对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生产及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炭分布与生产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0.716 1/0.683 8>0.4),而消费与人口则表现出了较好的均衡性(0.273 8<0.4)。煤炭产消地的分离,导致了中国煤炭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运。2009年中国煤炭输出源地有: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等省份,煤炭交汇中心有: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煤炭汇流中心有:山东、江苏、浙江等。从源地来看,山西的煤炭资源服务范围不断缩小,服务强度主要集中在邻近的省份,山西煤炭主要通过煤运北、中通道,输往华北,部分运往华东,南通道运输沿线的煤炭输往河南、江苏、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满芝  高晓峰  屈传智  周梅华  殷馨  
把握煤炭需求波动规律对于预测煤炭需求趋势和保障煤炭应急供应至关重要。本文运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煤炭需求波动状况进行了测度。针对年度尺度的数据,小波分析得出煤炭需求波动的主周期为6年,HP滤波方法得出波动周期平均为5.9年,BP滤波法得出的主周期为4.8年。综合比较可看出,煤炭需求波动主周期为5~6年,并且比经济波动滞后1~2年,且存在时隔30多年的大突变点。月度尺度的数据研究显示煤炭需求存在3~6个月的季节波动。基于上述分析,认为煤炭需求波动由周期长度为30~40年的长波、5~6年的中波、3~6个月的短波组合而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中波。通过进一步分析,指出导致煤炭需求波动长波、中波、短波产生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邵帅  
文章针对我国煤炭城市普遍存在的煤炭资源大量开采输出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并存的反差现象,运用资源诅咒学说,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讨论了煤炭资源开发对煤炭城市长期经济增长产生的四种不同效应,并利用我国28个地级煤炭城市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煤炭资源开发与煤炭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显示:煤炭资源的开发确实束缚了煤炭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产生了资源诅咒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投入对煤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外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作用均不显著;煤炭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利用效率偏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表现明显;煤炭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继亮  
利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通过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比较分析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时空演化和匹配关系。煤炭资源—经济发展要素基尼系数表明,1990—2010年间中国煤炭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极不协调的特点,而相对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会降低煤炭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煤炭资源—经济发展要素不平衡指数表明,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之间缺乏有效的平衡性,通过煤炭资源配置可以改善煤炭资源与经济不平衡程度,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的均衡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新林  赵媛  
运用全局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2005—2014年中国煤炭资源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结论:(1)我国煤炭资源流的源汇地的集聚性相对比较明显。(2)源汇地热、冷点区均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的梯度空间分布格局。(3)煤炭资源流网络密度较低;山西、河北在网络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山西、河北、内蒙古为节点流强度最高地区;山西—河北煤炭流为主要轴线。(4)煤炭资源流系统出现内部凝聚特征,各子群并未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子群内外联系相对较弱,未实现一体化,整体上没有形成稳定的、联系紧密的网络结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杰芳  田淑英  占沁嫣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7个煤炭资源型城市2004-2013年的生态效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呈平稳增长趋势;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增长的贡献最大;规模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对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煤炭产量对生态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生产技术水平、资源回收率、利用外资水平、研发强度对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效率差距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巍  高卫东  
作为我国支柱性能源品种,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决定着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体系的建立。文章利用各省煤炭输入、输出数据,利用GIS手段,对中国1952—2008年煤炭资源供应的时空格局变化和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国煤炭资源产业的发展受国家政策变动影响深刻,每一次政策变化都会引起能源消费规模的变化,即便如此,煤炭消费结构却一直在向高效化发展;第二,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强烈的能源消费需求使得我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跨区域、长距离的煤炭运输,但受资源本底的影响,煤炭生产集中程度开始不断上升;第三,煤炭输出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资源的"诅咒";第四,要实现资源输出省可持续发展,现行资源输出模式是否恰当值得反思。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洪潮  王泽江  李晓利  蒲光华  
把握中国煤炭消费需求波动规律,对我国煤炭产业链供需安全和应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波动理论,首先利用趋势回归方程拟合年度尺度的中国煤炭消费需求整体变化趋势,发现与幂函数曲线增长的特点相似,并通过BP滤波对1953-2012年的煤炭消费需求波动曲线的变化特征做了进一步分析,得出波动周期平均在3-6年左右;随后利用季节调整手段对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的煤炭消费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月度尺度的短期波动周期在3-5月之间。进而利用回归方法,结合波动变化规律曲线,对引起中国煤炭消费需求波动的关键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认为中国煤炭消费需求的长期波动规律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增长、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车亮亮  韩雪  武春友  
在煤炭市场更加开放的背景下,各地区间煤炭价格联系和煤炭贸易关系更加密切。在对中国煤炭产消格局和区域间供求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区域煤炭流动格局合理性,研究表明:中国煤炭严重短缺趋势仍将持续,煤炭流动格局日趋合理。同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万元GDP煤炭消耗量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万元GDP煤炭消耗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全国各地区的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均在不断提升;煤炭由资源利用效率低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资源利用效率高且经济较发达地区,煤炭资源赋存和煤炭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负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诺  张进  吴迪  赵伟杰  
基于1990-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场理论研究世界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成因,揭示近30年来世界煤炭资源的流动状态及其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2016年世界煤炭的输出总量达12.25亿t,比1990年增加了10.13亿t,年均增长6.98%,其中澳大利亚、印尼和俄罗斯等是主要的煤炭输出国,印度、日本、中国和韩国是主要的煤炭输入国;(2)以场理论的位势、流场分布、流动迹线角度分析,世界煤炭资源的流动以北美洲、中南美洲和非洲为源流场,以欧洲及欧亚大陆、中东和亚太为汇流场,在澳大利亚—东亚、印尼—东亚/印度之间形成主要运输航线;(3)资源空间分布、供需匹配程度、空间距离、市场因素和国家政策等是煤炭资源流动的主要动因。研究发现:虽然中国煤炭储量丰富,但是煤炭消费数量庞大,仅可维持72年,必须重视煤炭的进口和储备工作。该研究对于中国科学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蓓蓓  鲁春霞  张雷  
本文在分析中国煤炭资源空间赋存格局和1952年~2005年中国煤炭资源开发的时空格局演变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省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历史、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依据开发潜力指数(EP)法对中国煤炭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将中国各省区的煤炭资源开发潜力分为4个级别:①开发潜力大的有甘肃、云南、安徽、贵州、山西、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和内蒙古共10个省区,其开发战略主要为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建立大型煤炭基地;②开发潜力较大的有重庆、河北、黑龙江、河南和山东共5个省区,其开发战略主要为接续传统衰老矿区的生产能力,整合资源,关闭小矿井,适度开发大中型矿井,稳步扩大生产规模;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