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58)
- 2023(8196)
- 2022(6657)
- 2021(6150)
- 2020(5038)
- 2019(11458)
- 2018(10622)
- 2017(20810)
- 2016(10392)
- 2015(11868)
- 2014(11286)
- 2013(11404)
- 2012(10652)
- 2011(9764)
- 2010(9629)
- 2009(9380)
- 2008(8303)
- 2007(7303)
- 2006(6601)
- 2005(5999)
- 学科
- 济(50113)
- 经济(49953)
- 业(28097)
- 管理(27193)
- 融(25642)
- 金融(25641)
- 中国(24233)
- 企(23076)
- 企业(23076)
- 方法(22900)
- 银(22817)
- 银行(22816)
- 行(22256)
- 数学(19580)
- 数学方法(19501)
- 财(13770)
- 农(12895)
- 制(12672)
- 贸(12269)
- 贸易(12256)
- 易(12109)
- 业经(11779)
- 中国金融(11248)
- 地方(9562)
- 农业(8516)
- 务(8330)
- 财务(8314)
- 财务管理(8306)
- 体(8101)
- 企业财务(8030)
- 机构
- 大学(150342)
- 学院(147983)
- 济(78369)
- 经济(77300)
- 管理(55656)
- 研究(54894)
- 中国(50629)
- 理学(48058)
- 理学院(47571)
- 管理学(47070)
- 管理学院(46805)
- 财(35777)
- 京(30884)
- 财经(29194)
- 经济学(28019)
- 科学(27281)
- 经(26919)
- 中心(26523)
- 所(25928)
- 经济学院(25502)
- 研究所(23563)
- 财经大学(22237)
- 融(21290)
- 金融(20952)
- 北京(20155)
- 农(19512)
- 院(19116)
- 江(18844)
- 银(17879)
- 人民(17442)
- 基金
- 项目(98539)
- 科学(80253)
- 基金(76983)
- 研究(74488)
- 家(66095)
- 国家(65586)
- 科学基金(56987)
- 社会(54938)
- 社会科(51432)
- 社会科学(51420)
- 基金项目(39545)
- 省(33741)
- 教育(32883)
- 自然(32809)
- 自然科(32176)
- 自然科学(32167)
- 资助(31808)
- 自然科学基金(31674)
- 划(29043)
- 编号(27279)
- 国家社会(24752)
- 部(24411)
- 中国(22906)
- 成果(22287)
- 重点(22249)
- 教育部(22011)
- 发(21701)
- 创(21119)
- 人文(20795)
- 社科(19933)
共检索到230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德林 胡海鸥
中国灰黑色金融的社会效应朱德林,胡海鸥正是中国灰黑色金融对中国经济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严重干扰和阻碍,促使中国的决策部门下决心在更深的层次上和更广的范围内,全面铺开和纵深推进中国的金融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灰黑色金融既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对象,又是...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胡海鸥 朱德林
中国灰黑色金融的治理胡海鸥,朱德林由于中国灰黑色金融孽生蔓延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交的边缘区域,因此,对中国灰黑色金融的治理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从经济体制和操作环节上,清除灰黑色金融孽生蔓延的条件。一、金融资源市场化如果中...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德林 胡海鸥
中国灰黑色金融的社会经济基础朱德林,胡海鸥中国灰黑色金融由来已久,如民间报会和私下炒汇等几乎有着与我国公开金融同样长的历史,但是,它们真正的形成气候还是80年代以后,即中国灰黑色金融蔓延在我国社会经济、制度、观念和法律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本文拟证明,...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德林 胡海鸥
我国灰黑色金融范畴朱德林,胡海鸥诚如地下经济是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样,中国灰黑色金融也是中国金融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灰黑色金融范畴则是中国灰黑色金融研究的基础和依托。一、界定和研究中国发思色全回范@的意义界定中国灰黑色金融范畴具有多方面直接...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公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磊 谢小璐
用6个指标反映中国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2003—2011年中国城乡金融发展对基尼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结构、金融中介效率、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和金融行业劳动力对基尼系数的影响最大。最后提出缩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金融对策。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杨艳琳 黄密桃
本文在将金融产业的就业效应分为就业总量效应、结构效应和质量效应的基础上,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数据对中国金融产业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产业的就业总量效应潜力巨大,金融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善,现代金融产业就业质量较高,而传统金融产业就业质量相对较低。中国金融产业的就业总量效应、结构效应和质量效应尚待充分发挥和挖掘。最后,本文提出将金融产业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点产业来发展、全面提高中国金融产业就业效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产业 就业效应 结构效应 质量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卢盼盼 张长全
现有研究对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却没有实证中国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经验研究。本文基于贫困家庭空间结构视角,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逻辑。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可以跨过贫困线转变为非贫困家庭;而未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陷入"贫困陷阱"。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NM估计方法实证中国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综合来看,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减贫效应;分维度来看,和银行网点密度、银行从业人员密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减贫效应 贫困家庭 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振全 于震 刘淼
本文从金融加速器理论出发,运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在宏观层面上对中国信贷市场与宏观经济波动的非线性关联展开实证研究。通过非线性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结果我们发现:在1990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中国存在显著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为对于相同特征的各种外生冲击,经济波动在信贷市场处于"紧缩"状态下的反应均明显强于信贷市场处于"放松"状态下的反应。另外,信贷冲击对于信贷市场状态变化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货币冲击和价格冲击,最后是实际冲击。进一步的检验还表明:信贷市场在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既是重要的波动源,同时也是波动的有力传导媒介,运用金融加速器理论有助于合理解释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轨迹特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卢盼盼 张长全
现有研究对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却没有实证中国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经验研究。本文基于贫困家庭空间结构视角,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内在逻辑。理论模型分析表明,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可以跨过贫困线转变为非贫困家庭;而未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的贫困家庭陷入"贫困陷阱"。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NM估计方法实证中国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综合来看,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减贫效应;分维度来看,和银行网点密度、银行从业人员密度相比,贷款密度的减贫效应更大。因此,应更好地发挥普惠金融在减缓贫困中的积极作用,适度侧重发挥贷款服务普惠的减贫效应。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减贫效应 贫困家庭 空间结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珂 徐湘瑜
本文主要研究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文章首先描述了由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企业外部融资升水的基本模型。然后,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对中国的数据,进行了模拟、脉冲反应和二阶矩数据对比分析,考察了中国经济中的金融加速器机制。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关联的网络结构形态,并且具有较强传染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欧阳资生 熊家毅
基于2011—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区域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及其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和溢出效应;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市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在整体网络结构中担任“中介”与“桥梁”作用,能较好地控制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块模型分析显示,中国区域金融风险可分为四个板块,包括一个双向溢出板块、一个净溢出板块和两个经纪人板块。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区域金融风险溢出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节点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越高的省份,越容易受到风险传染冲击。基于此,建议相关部门健全区域金融管理协调机制,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化解,防范风险传染溢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