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98)
2023(6645)
2022(5363)
2021(4904)
2020(3953)
2019(8937)
2018(8714)
2017(16310)
2016(8497)
2015(9831)
2014(9477)
2013(9882)
2012(9353)
2011(8731)
2010(8277)
2009(7119)
2008(6809)
2007(5730)
2006(4992)
2005(4648)
作者
(24262)
(20394)
(20294)
(19573)
(12846)
(9688)
(9168)
(8042)
(7884)
(7300)
(6878)
(6846)
(6591)
(6518)
(6441)
(6339)
(6161)
(5978)
(5843)
(5533)
(5252)
(4930)
(4886)
(4688)
(4613)
(4595)
(4430)
(4098)
(4088)
(4085)
学科
(41108)
经济(41072)
管理(22875)
方法(18353)
(17862)
数学(17226)
数学方法(17168)
中国(14333)
(12259)
企业(12259)
环境(11969)
(10976)
贸易(10970)
(10766)
(9676)
(9141)
(7856)
银行(7849)
(7678)
(7539)
(7369)
(6887)
金融(6887)
业经(6586)
(6435)
农业(6369)
(6216)
(6059)
关系(6049)
(6002)
机构
大学(127172)
学院(124219)
(64598)
经济(63874)
研究(51024)
管理(45826)
中国(41553)
理学(39624)
理学院(39137)
管理学(38714)
管理学院(38494)
科学(28864)
(27400)
(26560)
(25425)
研究所(23483)
经济学(22102)
中心(22014)
财经(21909)
(20375)
经济学院(20003)
(18711)
(18637)
北京(18034)
财经大学(16572)
科学院(16162)
(15982)
业大(15949)
师范(15851)
(15472)
基金
项目(86775)
科学(70535)
基金(68427)
研究(61516)
(61082)
国家(60729)
科学基金(51641)
社会(43175)
社会科(41258)
社会科学(41253)
基金项目(35832)
自然(32701)
自然科(31994)
自然科学(31988)
自然科学基金(31443)
(28688)
资助(27600)
教育(26702)
(26279)
编号(21406)
(21363)
中国(21230)
重点(20330)
国家社会(19931)
(19491)
教育部(18438)
(17589)
科研(17130)
人文(16934)
创新(16789)
期刊
(66663)
经济(66663)
研究(40984)
中国(22921)
科学(19627)
学报(18374)
(17588)
管理(16581)
(15549)
大学(14140)
学学(13503)
经济研究(13394)
(12341)
金融(12341)
农业(11080)
财经(10933)
(9745)
(9593)
世界(9174)
国际(9067)
业经(8673)
问题(8611)
技术(7901)
(7666)
资源(7645)
教育(7016)
统计(6036)
技术经济(6030)
商业(5749)
经济问题(5052)
共检索到185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国泉   封士伟  
通过构建火电行业Kaya恒等式拓展模型,运用LMDI分解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2010—2020年中国火电行业碳排放变动的时序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性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就时间维度来看,结构因素中的电力结构效应是抑制火电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45.54%,规模因素中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182.79%。从区域和省级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供电煤耗效应和电力强度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云南、四川等省份的电力结构效应和宁夏等省份的人口规模效应减排贡献较大。东部地区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应持续优化发电能源结构,缩小火电占比;提高技术效率,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国泉   封士伟  
通过构建火电行业Kaya恒等式拓展模型,运用LMDI分解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2010—2020年中国火电行业碳排放变动的时序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性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就时间维度来看,结构因素中的电力结构效应是抑制火电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45.54%,规模因素中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率为182.79%。从区域和省级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供电煤耗效应和电力强度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云南、四川等省份的电力结构效应和宁夏等省份的人口规模效应减排贡献较大。东部地区经济规模效应是火电行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现阶段,应持续优化发电能源结构,缩小火电占比;提高技术效率,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珂  金声甜  
采用2005—2016年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面板数据,对其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索产出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能源结构等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均存在收敛,且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各省之间的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2)除能源结构变化对中部六省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之外,其余五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各效应按累积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产出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3)各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产出规模扩大对湖南能源碳排放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下降对湖南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化仅对山西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变化仅对安徽省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安徽、河南以及湖北能源碳排放表现为正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赫  黄雅哲  王睿  张建勋  彭竞仪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影响着碳减排目标的实现与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空间自相关,探究2002—2017年中国1741个县级行政单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聚集格局,并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在时空双重维度分析县域碳排放脱钩的空间趋同效应。研究发现:(1)县域碳排放脱钩关系以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为主,强脱钩聚集于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地区,负脱钩数量逐渐增加且向东北及西北地区集中;(2)县域脱钩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异特征在经历局部聚集、“东正西负”分异后,呈现“南正北负”的聚集与分异并存格局;(3)县域脱钩趋于稳定和向好发展,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大部地区呈现理想脱钩聚集,东北、西北呈现县域邻域均向下转移的团状聚集。因此,中国应聚焦县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的状态不稳定与区域不均衡,落实差异化的控碳策略,扭转空间分异的脱钩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凡   许佩  
城市是碳排放最集中的地区,同时由于城市部门众多、管辖力强,也是深度参与和有力执行国家减排目标和减排政策最合适的尺度。选取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相关数据,测算了各城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析、STIRPAT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平均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基本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1.87 t/万元降至2020年的0.51 t/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34%。(2)长江经济带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从由化石能源相对稀缺的下游地区向相对丰裕的中上游地区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城市规模来看呈现“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3)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和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能源强度是使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能源强度低的城市不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孙泽生  
本文在将完全碳排放分解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完善了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基于中国2014年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完全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同时,根据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完全碳排放量这3个指标,将中国所有行业分为5种类型:类型I为隐蔽型高碳行业;类型II为典型低碳行业;类型III为明显型高碳行业;类型IV及类型V均为非典型低碳行业。结果显示,要提高中国碳减排效率,应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隐蔽型高碳行业产值比重,提高典型低碳行业产值比重;通过税收、信贷及补贴等手段,减少隐蔽型高碳行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孙泽生  
本文在将完全碳排放分解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完善了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基于中国2014年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完全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同时,根据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完全碳排放量这3个指标,将中国所有行业分为5种类型:类型I为隐蔽型高碳行业;类型II为典型低碳行业;类型III为明显型高碳行业;类型IV及类型V均为非典型低碳行业。结果显示,要提高中国碳减排效率,应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隐蔽型高碳行业产值比重,提高典型低碳行业产值比重;通过税收、信贷及补贴等手段,减少隐蔽型高碳行业及明显型高碳行业的间接碳排放量;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节能技术及清洁能源技术等,降低明显型高碳行业及非典型低碳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战豫   张伞伞  
研究中国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从更精细尺度推动减污降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论文基于2012—2020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19个城市群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采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研究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19个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大且占比稳定,西南地区碳排放量占比最小;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趋势;中国城市群碳排放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碳排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空间分异影响力最强,且地区生产总值与科学技术支出、年平均人口、公路客运量的交互作用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长春  刘贤赵  李朝奎  张勇  余光辉  宿庆  田艳林  
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基于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在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含西藏)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估算的基础上,运用ESTDA框架,通过ESDA、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从时空耦合的角度分析了1995-2014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动态性。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中国省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碳排放空间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2)LISA时间路径分析显示,中国大部分省区的局部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1995-2001年和2002-2014年2个时段相对长度都小于平均长度的省区均为18个,大部分南方省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的波动性呈增强趋势,而北方大多数省区则保持相对稳定;(3)出现协同运动的省区由1995-2001年的13个下降到2002-2014年的10个,表明中国碳排放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空间整合性,但呈减弱趋势;(4)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和集聚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表现为一定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特征;(5)碳排放重心在113.739°~114.324°E、34.475°~35.036°N之间变动,整体上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中国碳排放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格局,且有逐步向正北—正南转变的趋势。中国碳减排的重点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与提高能效并重,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各省区产业结构转型,制定差异化的省域碳减排政策,建立碳交易制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少鹏  郑涛  
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以安徽省为例,通过碳排放量的计算,分析碳排放的总体趋势、行业特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通过对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预测,分析减排的形势和压力;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度。安徽省应当从基本省情和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出发,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玲  汪东  
采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了2000年到2011年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析了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特征,并利用LMDI分析其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期间,浙江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上升,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浙江省碳排放处于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高峰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起到拉动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变化起到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和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变化均对碳排放强度下降产生正向驱动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铮  翟石艳  马晓哲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了河南省1995—2006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了2007—2050年河南省平稳经济增长路径下的最优经济增长率和2007—2050年的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计算了河南省2007—2050年在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量。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河南省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先是逐年下降,到2003年发生转折,出现上升的趋势;同时,预测的2007—2050年的能源结构显示,河南省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石油与其他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另外,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马蓉  张忠杰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耗相关数据,对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了系统核算,并将碳排放效应分解为内部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2012年各行业完全碳排放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碳排放量最大。(2)一般情况下,各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最大,内部效应次之,反馈效应最小。(3)建筑业对其他行业的碳排放溢出效应较大,其他行业对煤炭采选行业、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行业、化工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存在较大的碳排放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