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08)
- 2023(13546)
- 2022(11658)
- 2021(11301)
- 2020(9190)
- 2019(21353)
- 2018(20999)
- 2017(40210)
- 2016(21715)
- 2015(24441)
- 2014(24271)
- 2013(24058)
- 2012(21989)
- 2011(19849)
- 2010(19540)
- 2009(17716)
- 2008(17334)
- 2007(14866)
- 2006(12788)
- 2005(11138)
- 学科
- 济(86453)
- 经济(86364)
- 管理(63172)
- 业(59386)
- 企(48616)
- 企业(48616)
- 方法(40150)
- 数学(35130)
- 数学方法(34756)
- 农(25407)
- 中国(25110)
- 财(22014)
- 贸(19165)
- 贸易(19153)
- 业经(18936)
- 易(18742)
- 学(17457)
- 制(15985)
- 农业(15686)
- 地方(15636)
- 务(14465)
- 财务(14402)
- 财务管理(14377)
- 和(13718)
- 企业财务(13654)
- 环境(13547)
- 银(13415)
- 银行(13381)
- 理论(13328)
- 技术(13180)
- 机构
- 大学(304266)
- 学院(302257)
- 济(124920)
- 经济(122469)
- 管理(121562)
- 理学(105792)
- 理学院(104636)
- 研究(103761)
- 管理学(103031)
- 管理学院(102493)
- 中国(78494)
- 京(65570)
- 科学(63086)
- 财(54832)
- 所(51318)
- 研究所(47080)
- 农(46665)
- 中心(46431)
- 财经(44653)
- 业大(44236)
- 北京(42003)
- 经(40867)
- 江(40830)
- 范(39482)
- 师范(39139)
- 院(37811)
- 经济学(37652)
- 农业(36707)
- 经济学院(33966)
- 州(33663)
- 基金
- 项目(210943)
- 科学(166423)
- 研究(156241)
- 基金(154375)
- 家(134605)
- 国家(133512)
- 科学基金(114495)
- 社会(98587)
- 社会科(93461)
- 社会科学(93437)
- 基金项目(81833)
- 省(79700)
- 自然(73856)
- 自然科(72160)
- 自然科学(72146)
- 教育(70984)
- 自然科学基金(70850)
- 划(67869)
- 资助(63595)
- 编号(63397)
- 成果(51617)
- 部(47493)
- 重点(47074)
- 发(45031)
- 创(43946)
- 课题(43286)
- 创新(40974)
- 教育部(40840)
- 国家社会(40813)
- 科研(40162)
- 期刊
- 济(132594)
- 经济(132594)
- 研究(90133)
- 中国(55123)
- 学报(46577)
- 管理(44092)
- 科学(44009)
- 农(43044)
- 财(40558)
- 大学(35568)
- 学学(33387)
- 教育(33024)
- 农业(30909)
- 技术(25301)
- 融(24358)
- 金融(24358)
- 经济研究(22215)
- 业经(21365)
- 财经(21255)
- 经(18119)
- 问题(17364)
- 业(16527)
- 图书(15690)
- 理论(15066)
- 贸(14965)
- 科技(14370)
- 技术经济(14317)
- 世界(13995)
- 实践(13662)
- 践(13662)
共检索到436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文平 吴来凤
系统分析中国潜在自主可控关键产品突破时序路径,是逆全球化背景下全面防范和化解“卡脖子”潜在风险的关键。基于1995—2021年243个国家(地区)出口产品数据构建产品空间网络模型,识别全球核心产品及中国潜在自主可控关键产品,基于产品能力和网络核心性构建优先度指数,挖掘潜在自主可控关键产品突破路径。研究表明,在2021年核心度前10%的124种全球核心产品中,共有54种中国潜在自主可控关键产品,其突破路径为:充分利用机械与电力设备、基本金属制品、化工产品等领域已有的产品能力基础,优先突破光学显影和金属工艺等领域的基础关键产品,再进一步突破机械与电力设备、光学与医疗等精密仪器、塑料与橡胶制品业等领域高端关键产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彦彦 吴福象
基于对关键技术及其创新内涵的阐释,解析关键技术创新的国别表象及中国事实,在此基础上,基于TRIZ理论系统化研究中国关键技术突破路径。研究发现:关键技术呈非线性指数式迭代,能够维护国家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安全,其创新活动具有基础研究强依赖性、突破机制高系统性、创新过程高风险性及技术地位强垄断性;对标其他主要国家关键技术创新活动,中国高创新数量与低创新质量并存,且存在行业及企业类别分异。最后从TRIZ的核心原理、工具和方法得到启示:多元主体联合部署跨学科融合体系、打造层次化迭代攻关大格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中国突破关键技术的重要路径方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登峰 黄紫微 冯楠 梁中 沈鹤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往往处于底层架构类基础科学不足和上层技术应用场景狭隘并存的复杂技术情境中,面临着无标杆、无方向、无引领与无主导范式的风险与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领域国产替代等,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处于技术前沿的新兴企业。基于传统领先战略的A—U创新模型与我国过去跟随战略的“二次创新”模型都无法解释这类新兴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同时现有研究对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新兴企业如何实现领先亦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通过对科大讯飞2000~2021年从跟随到领跑的智能语音技术国产替代过程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新兴企业实现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路径机制中,遵循着一条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范式预判的“技术链垂直化—产业链平台化—创新链生态化”的创新发展演进过程,其中基础技术科学创新与基础科学知识创新构成两个关键创新要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新兴企业实现价值链领先的重要路径。由此提出的“基于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纵横交替”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模型”,不仅推进了企业领先战略与技术创新管理两个领域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玉臣 谭礼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按照“属加种差”原则重新界定关键核心技术概念,明确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由特定主体设计并构建、在其所依托的产业技术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居于核心地位、旨在以稀缺独占性获取产业价值配置主导权的特殊属性;从技术本源视角重新梳理关键核心技术的4个特征,特别强调以其为“根技术”的体系结构复杂性和研究开发活动的原创性;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衍生于信息时代的全球产业专业化分工背景,指出数据平台或“数据驱动”型技术是制约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共性因素,提出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为组织形式的“两阶段”突破策略。同时,区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4个层次,论证各自的制约因素和合理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和军
东北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创新性及竞争力不足,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等等。东北经济结构与体制机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撑、相互加强的关系,从而形成东北经济发展的四大体制机制障碍:长期统治经济和计划经济导致政府作用太大,市场作用受限;央企国企比重大,附属性民企发展难;"官本位"思想和统治经济思维阻碍创新创业;对外开放度低及结构性问题导致改革动力缺乏。破解上述结构性问题与体制机制障碍是东北振兴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蒋春燕
本文针对中国新兴企业自主创新极易出现的两种陷阱——“失败陷阱”和“能力陷阱”提出了突破路径。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本文认为这两种陷阱的根源在于割裂了两种组织学习过程的互补关系——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于是,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提出突破这两种陷阱的路径:一是通过知识存量、企业特定的不确定性和绩效差距动态结合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二是系统地考虑中国新兴企业两种重要的资源——企业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对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的动态关系产生的影响。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建丽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际经贸格局和世界竞争秩序加速重构,科技壁垒使世界的凹凸程度逐渐升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面临新的挑战;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孕育着重大机遇。集成电路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底座,是科技角力的“主战场”。当前,我国在高制程芯片制造、基础软件、关键设备和材料等环节仍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联动性强、相辅相成的生态体系,集成电路制造则是巨复杂流程型技术。基于中国突破“卡脖子”问题的现实需求,政府可强化创新体系组织者和创新生态塑造者功能,根据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特质,选择现实可行的技术突破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张薇玮
中国既有相关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解构尚不够清晰。为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观,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文献回顾法,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23年的205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论文,从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路径等方面系统梳理国内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发现:相关文献在2017年至2023年迅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实施全面封锁所导致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的热点聚焦于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技术识别等方面;对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从知识论、技术体系、产业链和国家战略等4种视角进行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解释,主要从关键核心技术本身及其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划分,分为驱动和制约两大类影响因素,并主要形成政府驱动、领军企业驱动和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组织模式,以及基于知识重组理论、基于技术创新发展阶段和基于特定产业/企业及技术范式的路径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可从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拓展,需要更精准地界定和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拓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程度的测度方法,开展更多跨学科的实证研究,以揭示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同社会、经济及政策的互动关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有鑫 孙可昕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产业链对外依赖度及“卡脖子”问题日益引发关注。文章利用HS6分位产品层面贸易数据构建筛选指标,识别中国进口依赖产品清单,重点关注大宗商品、高新科技等领域对美国及其盟友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依赖情况。研究发现,2001—2020年中国对外依赖产品种数下降,但依赖产品进口总额及其占中国整体进口规模比重上升。中国对外“最依赖产品”主要涉及能源、原材料、高新科技和工业设备等领域,其中工业金属、主粮产品、能源化工和电子信息产品对美国及其盟友国家和地区更为依赖,产业链脆弱性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部分工业金属和能源进口产品高对外依赖度无法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和加大国内生产替代化解,不过在高新科技领域,中国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与美国互有优势,未来自主可控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吴静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纷纷筑起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包括包装壁垒。为了突破中国出口产品面临的包装壁垒,本文在论述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包装壁垒的现状及其原因后,提出了发展绿色包装、建立包装贸易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江晓林 孙辉
本文选择芯片行业巨头英伟达藉由“市场先制行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单案例探索。研究发现:英伟达从进入行业到深耕行业再到引领行业,依靠先于市场变化的突破性创新,依次形成了企业自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通用创新平台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演进节点,在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开发用户和关键核心市场3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性创新,进而从后发企业发展成在位企业再演变成为领军企业。提出“市场先制行动”的多维构念,刻画出后发企业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行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过程模型,揭示出“核心用户”和“关键市场”才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形成“卡脖子”优势的原因。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市场先制行动 突破性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登峰 黄紫微 李博 王文海 陈丛波
国有企业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的相关研究,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链长职能的培育机制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国有企业如何主动培育链长职能已成为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链长职能培育的路径与机制也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基于资源赋能理论和生态构建机制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并引入“影子案例”设计,深入研究中国建材集团在玻璃新材料产业链中培育链长职能的阶段特征与内在机理,探索链长职能的共同性适用边界与差异性效应显现。研究发现在充分竞争产业链中,国有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创新组织如何设置”“共同信念如何构建”与“创新联合如何管理”3个问题。这也是“链长”职能培育的3个关键问题,具体培育机制是通过组织生态内部整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生态内部公地资源赋能补链,治理生态内部可持续融合强链。培育路径是动态实现“技术链长—产品链长—产业链长”的身份演化。由此提出的“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现代产业链长职能培育机制模型”,不仅推进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链长职能培育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还为我国充分竞争型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建设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金全 王俏茹 刘达禹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可理解为一国在中等收入水平处收敛而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新常态时期潜在增长率下降是否意味着我国在向中等收入水平收敛?这一命题能够从"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重新审视新常态时期的种种变化,进而为引领新常态提供新的理论思路。文章首先通过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路径进行识别,发现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正处于中等收入的收敛曲线上,继续沿现有曲线收敛将难以顺利向高收入阶段跃升。那么,新常态时期我国是否具备向高收入阶段跃升的动力条件?文章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与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增长收敛 “双轮驱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赵长轶 许康 杨草园 谢洪明 郭蔓蔓 余正宜
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类重大创新活动,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其组织边界的演化,克服国际技术封锁和开放式创新“悖论”的双重冲击,优化重大创新活动的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内容,也是亟待突破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东方电气集团G50重型燃气轮机研制的实践,本文从过程机制和机理逻辑两个维度构建了理论模型,打开了企业通过管理边界演化实现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全过程逻辑黑箱,从边界渗透维度为大国重器领域的企业厘清了通过管理边界演化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机理逻辑。本文从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视角发展了组织边界理论,从组织边界的微观层面推进了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前沿研究;也为大国重器领域的企业管理组织边界演化、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中国式创新管理理论亦有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昶 宋慧玲 耿红军 周依芳 张翠虹
制造强国梦、材料当先行"。关键新材料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本文从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演进规律、技术创新、商业化应用、战略与政策等四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产业升级不断对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而关键新材料的创新突破也会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为此,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新材料发展情况纷纷制定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战略和政策,争夺科技制高点。然而,关键新材料具有"高技术不确定性"和"高市场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面临"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两大难题。未来需要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和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对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影响、关键新材料技术创新突破的实现路径、不同类别关键新材料商业化应用模式的创新以及战略与政策的精准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