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07)
2023(8655)
2022(7466)
2021(7004)
2020(6060)
2019(14506)
2018(14120)
2017(27537)
2016(14857)
2015(17199)
2014(17210)
2013(17574)
2012(16805)
2011(15270)
2010(15217)
2009(14381)
2008(14392)
2007(12945)
2006(11143)
2005(10149)
作者
(44014)
(37145)
(36846)
(35667)
(23507)
(17767)
(16913)
(14472)
(13951)
(12967)
(12806)
(12256)
(11904)
(11782)
(11695)
(11648)
(11103)
(10891)
(10655)
(10646)
(9208)
(9112)
(9043)
(8491)
(8405)
(8363)
(8190)
(8065)
(7505)
(7420)
学科
(72778)
经济(72718)
(37263)
管理(36965)
方法(35066)
数学(31921)
数学方法(31731)
(27491)
企业(27491)
中国(21137)
(18817)
(16552)
贸易(16544)
(16346)
(16167)
(13758)
地方(12841)
农业(12563)
(12508)
业经(12354)
(11246)
银行(11218)
(10838)
金融(10836)
(10762)
(9832)
环境(9575)
(9153)
(9029)
财务(9010)
机构
大学(225241)
学院(221010)
(105809)
经济(104077)
研究(83970)
管理(81792)
理学(70073)
理学院(69247)
管理学(68259)
管理学院(67833)
中国(64848)
科学(48523)
(48437)
(45908)
(43495)
研究所(39611)
(39127)
中心(37448)
财经(36958)
经济学(35245)
(33783)
经济学院(32077)
业大(31756)
(31587)
北京(31426)
农业(31012)
(29521)
(28065)
师范(27811)
财经大学(27488)
基金
项目(143311)
科学(112764)
基金(106882)
研究(103613)
(93868)
国家(93196)
科学基金(78217)
社会(68215)
社会科(64824)
社会科学(64807)
基金项目(55558)
(52114)
自然(48785)
自然科(47669)
自然科学(47652)
教育(47007)
自然科学基金(46871)
(45272)
资助(45245)
编号(39946)
(34190)
成果(33251)
重点(33014)
(31785)
国家社会(29837)
中国(29604)
教育部(29245)
(29055)
科研(27778)
课题(27654)
期刊
(111700)
经济(111700)
研究(69268)
中国(41884)
学报(35210)
(35047)
(34854)
科学(32599)
管理(28518)
大学(26292)
学学(24737)
农业(23681)
(21080)
金融(21080)
经济研究(20046)
财经(19059)
教育(18583)
技术(17726)
(16581)
(15734)
问题(15719)
业经(15395)
(14121)
国际(13984)
世界(13785)
技术经济(12333)
统计(12006)
理论(10240)
(10103)
(10086)
共检索到333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海斌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4.2%大幅放缓到2013年的7.7%。经济放缓一部分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发达国家在危机后的经济调整导致全球最终需求放缓,迫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推动转为内需主导。从国内因素来看,最近两三年的经济下滑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继2008~2010年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近两三年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回到中性。同时,中国经济增速也出现了结构性的放缓。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晓明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资本投资效率逐渐下降,在技术进步未显著改善的情况下,传统的依靠低成本、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未来中国潜在增长率下行压力增大。然而,随着中国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经济社会结构已步入深度转型期,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市化进程等结构性因素正经历着内生变化,结构性因素对未来中国潜在增长率走势将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温湖炜  
文章考虑了暂时冲击与持久冲击的相关性和趋势增长率的结构变化,对传统的不可观测成分模型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分解中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17年第1季度GDP的趋势与周期成分。结果表明:暂时冲击与持久冲击之间存在非常强的负相关关系,并且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持久冲击导致的;暂时冲击影响短期经济增长但有一定的记忆性,表现为周期成分有较强的自相关性;中国季度GDP的趋势增长率在2008年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中国GDP的潜在增速下滑至6.48%。现阶段中国经济运行健康平稳,也有较强抵御负向随机冲击的能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易信  郭春丽  
采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潜在增长率的测算表明,2030年在情景Ⅰ、情景Ⅱ和情景Ⅲ下将分别下降到5.6%、4.9%和4.2%,2049年则分别下降到4.2%、3.7%和3.1%。2030年在情景Ⅰ和情景Ⅱ下,人均GDP将分别达到19132美元和17289美元,可以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2049年在情景Ⅰ、情景Ⅱ和情景Ⅲ下,人均GDP将分别达到48536美元、39636美元和31448美元。综合采用高收入区间法、典型样本法、中三分位法测算2049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平均水平应不低于43800美元、保守估计应不低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思捷  
中国至今没有公布官方的经季节调整的农业经济指标数据,这对准确把握农业经济的季节性特征有着一定阻碍。同时针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的国家,对农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状况有清楚的认知是科学制定农业政策的依据基础。文章对1992年1季度至2014年3季度、2004年1季度至2014年3季度两类型时段的农业经济指标数据,采用X12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得出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季节、循环与趋势特征。并使用GM(1,3)模型考察了生产者支持(PSE)和一般性服务支持(GSSE)对农业潜在增长率的驱动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安立仁  董联党  
在资本驱动的假设下,本文提出了由资本量决定的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业率等概念。并在对奥肯定律重新修正之后,用中国的经济数据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并加以验证。计算发现中国近年来的潜在增长率高于实际增长率,而模型结果显示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1%,实际就业率会上升1.47%,从而对我国高失业高增长的并存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雅君  田依民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增长面临较大波动的考验,因此探究经济波动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四变量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从时间维度和时点维度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反应,得到如下结论:宏观经济风险的经济波动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效果具有短期和长期的差异性,即经济波动率冲击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的影响是正向的,在长期内影响则变为负向。故当整体宏观经济的风险不确定性出现暂时性增加,国家应侧重实施旨在长期降低经济波动率的政策,而不仅仅是着眼于短期内的政策效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嘉  张屹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活跃的金融因素影响着经济增长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利用统计趋势分解法估算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当前状况,针对金融因素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7%左右的情况下,应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调整经济需求结构,降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性,以减少金融风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旸  蔡昉  
人口结构变化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影响一个国家的潜在增长率。人口红利消失将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已经在文献中被证实。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来看,中国正在经历人口结构的转变,这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非常相似。我们分别对中国1980~2030年和日本1960~2010年的潜在增长率进行了估计,通过对比发现,与日本相似,由于人口结构变化,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将迅速降低。然而,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仍然坚持采用经济刺激计划试图维持之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导致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并破裂,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可能远不止是"失去的十年"。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的教训,避免采用经济刺激方案,人为推高经济增长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蔡昉  陆旸  
我们根据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对投资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做出一定假设之后,估计了中国GDP的潜在增长率及其变化趋势(见图1及表1)。我们采用的增长核算方程及其对中国潜在GDP增长率进行的估计,基于一定的外生假定条件,这些假设锁定了中国未来潜在GDP增长率和其他相关变量的发展轨迹。下面我们分别论述这些假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连城  韩蓓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潜在产出的测算方法,然后结合1952~2007年中国年度产出数据特征,讨论了应用HP滤波方法测算潜在产出时的平滑参数选择问题。平滑参数取100时的HP滤波器能更准确地刻画长期增长路径,平滑参数取6.25时的HP滤波器能更好地捕捉潜在产出的波动特点。对中国这样潜在经济增长路径波动较大的转轨经济国家,必须从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判断是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两滤波器结合使用。最后,本文对中国1952~2007年特别是1982~2007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并对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及适度增长区间做了初步预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学能  卢盛荣  
本文在理论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因素,例如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人口结构等嵌入模型的分析框架,在对1993—2015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16—204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走低的原因主要是潜在增长率本身的下降,应该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潜在增长率;在基准情景和悲观情景下,2016—2020年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为6.9%、6.5%;2021—2025年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桂文  孙亚南  
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呈倒U型演变的根源在于,二元转型不同阶段的结构转换效率及技术进步后发优势的不同。中国刘易斯转折阶段大致发生在2005~2020年,根据HP滤波法测算的1978~2014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和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的变动情况,以及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在参考日、韩两国二元转型中经济增长速度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十三五"期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应该在7%~9%之间。要把潜在经济增长率转变为现实经济增长率,从二元转型角度看,还需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产业与区域结构协调发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以及深化二元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做出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