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57)
2023(12310)
2022(10733)
2021(10419)
2020(8584)
2019(20095)
2018(19920)
2017(37768)
2016(20439)
2015(23135)
2014(22849)
2013(22727)
2012(20820)
2011(19018)
2010(18634)
2009(17081)
2008(16487)
2007(13954)
2006(12135)
2005(10687)
作者
(58241)
(48296)
(47808)
(45629)
(30798)
(22968)
(21714)
(19106)
(18376)
(16998)
(16472)
(16354)
(15237)
(15143)
(14878)
(14655)
(14354)
(14136)
(13754)
(13552)
(11891)
(11872)
(11372)
(10779)
(10677)
(10669)
(10626)
(10531)
(9626)
(9429)
学科
(82752)
经济(82666)
管理(58997)
(51863)
(42513)
企业(42513)
方法(38801)
数学(33853)
数学方法(33527)
中国(23833)
(21358)
环境(19799)
(19178)
(18577)
业经(17149)
(16946)
贸易(16938)
(16543)
地方(15559)
(14887)
农业(14127)
(14078)
(13449)
理论(12893)
技术(12462)
(11783)
银行(11750)
(11484)
财务(11425)
(11415)
机构
大学(292224)
学院(287039)
(119412)
经济(117090)
管理(115967)
研究(101931)
理学(101149)
理学院(100018)
管理学(98485)
管理学院(97982)
中国(75563)
(63418)
科学(62940)
(50817)
(50591)
研究所(46737)
中心(44610)
(43665)
业大(42162)
财经(41843)
北京(40839)
(38706)
(38419)
师范(38406)
(38361)
(37406)
经济学(36083)
农业(34217)
经济学院(32592)
师范大学(31634)
基金
项目(203204)
科学(160278)
研究(149405)
基金(149260)
(130384)
国家(129374)
科学基金(110700)
社会(94826)
社会科(89911)
社会科学(89885)
基金项目(79540)
(75729)
自然(71552)
自然科(69805)
自然科学(69788)
自然科学基金(68525)
教育(67160)
(65204)
资助(61455)
编号(59780)
成果(48346)
(45824)
重点(45350)
(43363)
(41865)
课题(40566)
国家社会(39607)
教育部(39222)
创新(39094)
科研(39036)
期刊
(125380)
经济(125380)
研究(85742)
中国(51484)
学报(45262)
科学(42746)
管理(41042)
(38835)
(35801)
大学(34137)
学学(31811)
教育(30884)
农业(28160)
技术(22932)
(21175)
金融(21175)
经济研究(20429)
财经(19733)
业经(18917)
图书(16903)
(16810)
问题(16407)
(15198)
资源(14793)
科技(14498)
理论(14116)
(13838)
技术经济(13608)
世界(13284)
实践(12792)
共检索到411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纯厚   齐占会  
我国是渔业大国,2022年水产品产量达6 800多万t,其中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0%。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供给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渔业生产活动对养殖水域和毗连自然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渔业生态环境学科主要研究渔业活动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渔业生产以及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受损渔业水域生态修复与生境恢复等基础科学和产业技术问题。本文概括性总结了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近十年来各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推动中国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治平  王益民  董秀珍  刘艳娟  郝玉翠  
文章阐述了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综述了生态环境材料学作为一个学科所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总结了在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LCA)方法及其应用以及生态环境材料的设计、研制与开发方面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材料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水资源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和重要组成部分。干旱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膨胀,导致生产、生活用水不断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甚至严重超过了最大极限,导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甚至难以恢复。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国内外按照"发生的问题—产生的机理—调控的标准—过程模拟—情景预测—响应对策"这一逻辑思路,围绕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相对薄弱,仍难以精确刻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动态模拟和有效预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面向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多障碍。因此,未来应以机理研究为基础,以过程模拟和情景预测为突破口,以综合集成的对策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不断加强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标  方创琳  李铭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种种矛盾与胁迫作用,在干旱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在交互胁迫中相互促进的观点,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国际学者普遍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涌现了一系列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非常重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从城市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扩展等层面分析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从生态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污染等层面探讨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束缚作用:广泛采用“3S”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来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响应过程:逐步加强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对干旱区水资源紧张及生态恶化原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机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EKC模型、双指数模型和耦合度模型等定量分析手段,城市化发展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当前单独研究城市化或生态环境的较多,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较少;实证研究较多,规律总结较少;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胁迫效应研究较多,约束效应研究较少,至今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从发展趋势来看,多学科融合、与实践紧密结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与动态模拟化将是今后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操建华  
渔业经济学在中国被视作农林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建设经历了初建、起步、转型到融合发展四个阶段,在经济体制转型中创新发展,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团队。广义的渔业经济学是一个学科群的总称,尚待发展和完善。渔业经济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从渔业增长、产业发展、渔业贸易与补贴、行业协会与渔业组织、渔业保险、技术和现代化,以及渔业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进行综述后,就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钟林生  马向远  曾瑜皙  
自1992年生态旅游概念引入中国以来,经历了理论介绍到本土化探索的过程,并不断推动中国生态旅游的实践发展。本文以1992-2015年间公开发表的中国生态旅游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筛选的1493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从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作用与影响、生态旅游管理与政策等6个方面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展开述评,最后展望了今后中国生态旅游研究需关注的8个方面研究议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石强  高文举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亦成为当今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近年来国内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国内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泽红  董锁成  李宇  
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关系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继承了绿洲城市化与自然环境变迁关系的历史学分析,多角度探讨了绿洲古城国产生、繁荣和衰落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十分重视水资源约束下的流域绿洲城市化研究,基本确立水资源约束和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为研究切入点;非常注重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探究,从中、长时间尺度分析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其阶段性特征;广泛采用空间技术、复杂系统分析和数学分析等定量方法评估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过程;普遍关注绿洲城市化对生态环境正负效应的辨析;逐步加强对可持续绿洲城市化模式和对策的探索,并总结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研究趋势来看,今后在研究的可控性与对实践的指导性、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系统动态性研究等方面将得到加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蔺雪芹  方创琳  
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建设和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目前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已从产业部门发展、结构变动、布局调整、产业集群建设等多个角度对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以能值、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投入产出法、灰色系统分析和多目标规划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模拟及情景预测之中。当前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理论研究欠缺,方法应用有限。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基于城市群空间特性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多学科融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及与实践的结合将得到加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刚  晏涵  
在收集国内外研究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土地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生态足迹模型、土地覆被及其变化等视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丹  王烜  李春晖  蔡宴朋  刘强  
水文连通性对湖泊水资源调节、水质净化和生态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潜在风险。因而厘清水文连通性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对于开展水文连通性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介绍了水文连通性的定义与内涵,分别综述了水文连通性对湖泊水文水动力、水质、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水文连通性通过改变水文水动力过程影响生态系统的路径:一是直接改变生境面积、植被格局和生物迁移繁殖特征,二是通过改变水质和沉积物特征而作用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体内污染物累积转化过程。最后,对水文连通性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行了展望:(1)加强对垂向连通性的研究以及拓展不同维度连通性耦合转化研究;(2)借助水动力-水质-水生态耦合模型研究水文连通性变化下的生态环境效应;(3)开展水文连通性的生态环境风险研究,并基于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权衡确定适宜的水文连通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丁蕊  母彦婷  李艳波  
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将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文章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对当前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关注点和相应的结论分别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森林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农药化肥使用等方面,兼具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性的特征;人口效应、汇款效应是劳动力转移对乡村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直接途径,并受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调控。未来研究需要多尺度和跨尺度的研究框架,关注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对这一过程的特殊响应,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吴伟光  王传昌  
对国内外森林生态环境价值评价所遵循的环境价值观、评价理论基础、评价方法及主要成果做了归纳和评述。环境价值观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观、效用价值观、双重价值观和自然价值观;相应评价理论基础有劳动价值论、效用论、效能论和能值论。据此形成不同的评价方法,取得相应的理论成果。指出了森林生态环境价值评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参46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金立  陈新军  
以CNKI平台中的文献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文献的增长趋势及期刊分布进行分析,并基于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聚类知识图谱及突变检测等方法,探究我国长江流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主题的研究热点及其研究前沿。研究表明:研究文献总体上呈递增趋势,2016年开始呈现激增态势;作者、机构间的交流合作较少,作者间合作大部分局限在机构内部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合作相对活跃的机构主要有长江科学院、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及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其优势学科领域主要为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水利工程学、农业经济等。当前我国长江流域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研究领域有5个方向:(1)开展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等研究;(2)开展长江三峡与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森林资源养护、水土保持与流失、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及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研究;(3)开展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及其生物资源养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4)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以及水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5)开展长江源区水电资源开发、水环境保护及其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为科学管理和保护长江流域的重要生物资源,提出建立基于科学设计的全流域生物资源和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全流域的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的生物数据模型,发展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的风险评估决策系统,发展长江流域科学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体系,发展基于GIS的长江全流域的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和管理决策信息服务系统等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靳正雅  钱沉鱼  杜澄举  马涛  温秀军  王偲  
白蚁、黏土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有较多研究关注高等白蚁(白蚁科)对黏土分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作用。一方面,黏土矿物是一些高等白蚁地理分布的限制性因素;另一方面,白蚁活动可以改变黏土矿物的分布和化学风化过程。在修筑蚁丘的过程中,高等白蚁将大量富含黏土的深层土搬运至地表,使得蚁丘更加坚固。同时,黏土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够维持蚁丘内部湿润、恒温的微生境,从而保障白蚁共生真菌的生长。这些黏土通过雨水冲刷重新进入地下,可促进土壤颗粒循环,提高蚁丘及周围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为植被的生长和动物群落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在热带地区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中,富含黏土的白蚁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和对干旱的耐受性,从而延缓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白蚁丘中的黏土还被用作建筑材料和作物栽培基质,并广泛的被非洲地区的妇女(尤其是孕期妇女)取食。最近的研究表明,鼻白蚁科的低等白蚁与黏土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些低等白蚁利用黏土修建泥线、泥被等生物结构,并搬运黏土以填充食物的缝隙和空洞。这些黏土不仅能提高食物湿度,促进低等白蚁取食木质纤维,还具有支撑食物的作用。此外,一些黏土矿物能引发低等白蚁的聚集行为,有望作为引诱材料,为有害白蚁的防治带来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