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17)
2023(7067)
2022(5746)
2021(5834)
2020(4755)
2019(11252)
2018(10990)
2017(20974)
2016(11243)
2015(12888)
2014(12757)
2013(12630)
2012(11883)
2011(10339)
2010(10344)
2009(9864)
2008(10443)
2007(8952)
2006(8174)
2005(7786)
作者
(28716)
(23945)
(23889)
(23389)
(15329)
(11422)
(11050)
(9332)
(9108)
(8631)
(8420)
(8075)
(8055)
(7936)
(7633)
(7339)
(7108)
(6942)
(6738)
(6296)
(6210)
(5825)
(5641)
(5581)
(5434)
(5423)
(5389)
(5099)
(4752)
(4740)
学科
(46456)
经济(46395)
管理(34314)
(30457)
(28070)
(27879)
企业(27879)
(21592)
(19376)
银行(19231)
方法(19161)
中国(18285)
(17929)
数学(17523)
数学方法(17460)
财政(13325)
(13313)
财务(13309)
财务管理(13258)
(12748)
制度(12745)
企业财务(12375)
(12171)
金融(12171)
(12069)
体制(10855)
(10778)
(10770)
业经(10734)
(10667)
机构
大学(151026)
学院(146823)
(75803)
经济(74667)
研究(57955)
中国(55182)
管理(53542)
(47202)
理学(44047)
理学院(43606)
管理学(43292)
管理学院(42999)
(33315)
财经(32431)
(29742)
(28970)
科学(28444)
经济学(26224)
中心(25926)
研究所(25375)
财经大学(24191)
经济学院(23609)
北京(22584)
(22422)
(22298)
银行(21497)
(20324)
(20238)
(19997)
(18829)
基金
项目(86245)
科学(68829)
研究(66723)
基金(66212)
(56829)
国家(56429)
科学基金(48143)
社会(45785)
社会科(43711)
社会科学(43700)
基金项目(33144)
教育(30280)
资助(28367)
(28160)
自然(27430)
自然科(26830)
自然科学(26825)
自然科学基金(26408)
(24831)
编号(24717)
成果(22230)
(22074)
中国(21515)
国家社会(21210)
教育部(19823)
重点(19747)
(19392)
(18134)
人文(18085)
(18064)
期刊
(85182)
经济(85182)
研究(61766)
(43158)
中国(37130)
(32308)
金融(32308)
管理(21283)
财经(18329)
科学(17904)
学报(17883)
(17576)
经济研究(16024)
(15748)
大学(14835)
教育(14666)
学学(13740)
(12041)
国际(11604)
问题(11153)
世界(10537)
会计(10347)
技术(10326)
农业(10024)
业经(9408)
财会(9074)
(8886)
财政(8886)
(8023)
理论(7464)
共检索到261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野华  卓贤  
中国渐进改革的平稳推进得益于新增改革成本能很快地被财政支付或通过国有银行转移,对渐进改革走势影响更大的是被转移至银行的存量成本。实证数据显示,国有银行财务重组中的不良资产处置过程客观上形成了对这一成本的发现机制,但现行的财务重组方案并没有对所有成本进行最终支付,而大量采取了“后摊”与“隐性负债”的处置方式,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体现,其结果是改革成本向国家财政与中央银行的再次转移。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承担改革成本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的可行性,但由此造成的估值损失应该及时进行确认和记录的会计操作,中央财政预算要反映央行因参与财务重组而导致的实际资本下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羽  李黎  
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文章主要观点有三:第一,制度变迁具有内在渐进性的逻辑,国有银行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迁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逻辑;第二,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并非完全缺乏效率,这使得国有银行改革事实上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么急迫;第三,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自生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时间。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有其内在的渐进逻辑,期望通过一次“震荡性”疗法来完成商业化改革注定会无功而返。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姜烨  
中国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国有银行体制的选择集合和选择空间。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各参与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变化,由于国家选择在集中金融资源、控制金融风险和引进市场竞争等因素之间的动态权衡,中国国有银行同样经历了一场渐进演进的逻辑过程。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然形成,如何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整体框架下继续将改革向前推进,如何随着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而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有银行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未来改革方向的选择上,中国应该立足于培育国有银行的金融功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放  李洪江  
本文从渐进改革的宏观角度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根源。作者认为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国有银行承担了体制转轨的改革成本 ,是一种在既定条件下的次优的制度安排 ,仅仅限于银行内部的改革而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根本无法求解。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防止新的政策性不良资产的生成 ,改革的出路在于理顺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的关系 ,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重新安排政银、政企关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识予  刘冲  
国有银行财务重组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对国有银行财务重组的政策效果缺乏评估。本文用基于双差分估计模型的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国有银行财务重组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的研究发现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2004年开始的国有银行财务重组显著提高了资产质量,改善了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匡海燕  孔建新  
国有银行从专业性走向商业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银行根据客户的收益与风险自主决定是否建立信贷关系。由此产生的相关技术性问题是 :第一 ,在一个特定地域 ,商业银行能否做到真正的自主选择 ;第二 ,在银企关系确立或重新塑造过程中可能存在交互影响 ,由此致使我们对改革的诸多争论必须审慎思考。本文通过对“新疆建设银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信贷关系的个案研究 ,论证了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 ,商业银行的客户选择存在客观市场约束 ,“优质客户” ;往往是带有准行政特点的法人 ,致使信贷关系出现貌似向传统体制复归的“假象” ,实质是改革的进步 ;第二 ,银行改革对客户行为具备塑造作用 ,客户自身所面临的改革也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野华  邹瑾  
在国有银行改革中,央行大量承担改革成本属"准财政"操作。"准财政"操作带来央行损失,导致央行"财力"弱化,引起金融风险的累积。应将央行"准财政"行为控制在合意"财力"水平之内,并比较财政行为与"准财力"行为的政策效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向东  杨栋  
本文在新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推演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的国家效用函数。尽管国家有强烈的动机处理既有金融风险,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有着独特的演进逻辑:国有银行产权存在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居民部门缺乏信用。国有商业银行与私营商业银行并不存在先验的优劣之分,缺乏权力制约的商业银行未必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据此本文得出结论,国有商业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居民部门信用水平。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常莎  袁元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丁志杰  王秀山  白钦先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殷小斌  
本文对关于国有银行改革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国内外的学者对国有银行的研究多数基于产权、市场结构分析效率的高低,效率的决定因素,改革措施和改革效果等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借鉴其他国家国有银行改革的成功经验,找出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存在的不足。这对于继续深化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将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陆磊  
在国有银行改革中,两个基本价值判断始终存在。第一,中国的经济运行是否需要国有银行?第二,如果需要,那么,我们应建立怎样的国有银行体系?以上两个基本价值判断必然涉及改革的逻辑。
[期刊] 改革  [作者] 贾康  阎坤  
考察我国的改革进程,可知深层的关键问题在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如何把国有企业办成"真正的企业"和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而这两方面又相互缠绕,相互制约,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我国加入WTO使大范围的配套改革成为更加迫切的、无可回避的事项,客观上也使我们得到了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良性互动的契机。国有银行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均属改革的"攻坚"内容,两者并非相互平行、互不关联,而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永臻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出现的集中和规模扩张演变趋势对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核心是银行产业组织效率的提升 ,国有银行体制转轨的路径选择应该是股权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改革和放开行业管制的市场结构改革并重的综合改革。当前银行业应该全面对内资 (特别是民间投资者 )开放 ,对外资的开放须循序渐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何光辉  
国有银行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民营化的国际趋势,一些国家 因此发生了银行危机。而此前全球曾有过国有化浪潮。虽然国有银行效率比民营银行 低,但经验研究却表明,国有银行与银行危机之间没有或很少有因果关系;而且由于有政 府信誉担保不易发生挤兑。中国国有银行改革过程实际上是政府逐步放弃控制权的过 程,但切不可因效率而忽视金融稳定;简单地依靠所有权变更无法解决国有银行脆弱性问 题;而且,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作时要谨防金融主权失控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