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76)
- 2023(15374)
- 2022(13130)
- 2021(12194)
- 2020(10148)
- 2019(23281)
- 2018(22750)
- 2017(43342)
- 2016(23615)
- 2015(26451)
- 2014(26068)
- 2013(26100)
- 2012(23901)
- 2011(21809)
- 2010(21259)
- 2009(19202)
- 2008(18381)
- 2007(15622)
- 2006(13513)
- 2005(11669)
- 学科
- 济(95432)
- 经济(95331)
- 管理(65879)
- 业(61236)
- 企(48891)
- 企业(48891)
- 方法(45587)
- 数学(40406)
- 数学方法(40047)
- 中国(26684)
- 农(25479)
- 学(22086)
- 财(21989)
- 贸(20352)
- 贸易(20344)
- 业经(20218)
- 易(19819)
- 环境(18348)
- 农业(17269)
- 地方(16975)
- 制(15509)
- 和(15187)
- 技术(14409)
- 银(13857)
- 划(13853)
- 银行(13788)
- 理论(13614)
- 融(13257)
- 金融(13256)
- 务(13228)
- 机构
- 大学(340334)
- 学院(336575)
- 济(139113)
- 经济(136567)
- 管理(132681)
- 研究(118307)
- 理学(116593)
- 理学院(115283)
- 管理学(113345)
- 管理学院(112776)
- 中国(86508)
- 科学(75651)
- 京(72444)
- 农(61946)
- 所(60107)
- 财(58358)
- 业大(55940)
- 研究所(55870)
- 中心(51957)
- 农业(49274)
- 财经(48566)
- 北京(45642)
- 江(45031)
- 经(44532)
- 范(43090)
- 院(42583)
- 师范(42574)
- 经济学(42508)
- 经济学院(38542)
- 州(36446)
- 基金
- 项目(241598)
- 科学(189228)
- 基金(177327)
- 研究(169761)
- 家(158045)
- 国家(156822)
- 科学基金(132978)
- 社会(108638)
- 社会科(103091)
- 社会科学(103065)
- 基金项目(94430)
- 省(92173)
- 自然(88259)
- 自然科(86231)
- 自然科学(86204)
- 自然科学基金(84664)
- 划(79122)
- 教育(76650)
- 资助(72832)
- 编号(66335)
- 重点(54491)
- 部(53364)
- 成果(52065)
- 发(51380)
- 创(50190)
- 科研(46979)
- 创新(46959)
- 国家社会(45632)
- 课题(45529)
- 计划(45312)
- 期刊
- 济(142114)
- 经济(142114)
- 研究(95829)
- 学报(61756)
- 中国(58184)
- 农(55031)
- 科学(54518)
- 管理(45749)
- 大学(45543)
- 学学(43219)
- 财(40564)
- 农业(38680)
- 教育(31662)
- 技术(25558)
- 经济研究(24864)
- 融(24787)
- 金融(24787)
- 财经(22897)
- 业经(22768)
- 业(20814)
- 经(19622)
- 问题(18536)
- 科技(17594)
- 版(16370)
- 业大(16366)
- 图书(16258)
- 技术经济(15845)
- 贸(15751)
- 资源(15255)
- 理论(15243)
共检索到471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敏
本文采用(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的生产排放、消费排放、出口排放及进口排放,并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对消费排放与出口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生产排放量与消费排放量分别从405509.15MT与407266.16MT增加至602281.91MT与573106.09MT。除2002年外,其余年份生产排放量都大于消费排放量,缘由在于此间出口含碳量都大于进口含碳量。分解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国内最终需求规模和进口规模的扩张是消费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出口规模是出口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最终消费及中间产品的需求逐步趋向于高碳排放产品,中间投入技术呈一定进步趋势...
关键词:
消费碳排放 隐含碳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许士春 龙如银
采用DEA方法测度中国1995~2011年间能源和碳排放效率,并拓展STIRPAT模型,通过Tobit回归分析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整体上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效率呈下降趋势,东部能源和碳排放效率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经济增长和节能技术是影响能源和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因素,其中经济增长会降低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效率。工业化水平对能源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不过统计上不显著。人口规模与能源和碳排放效率负相关。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孙传旺
本文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采用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量和消费侧碳排放量,并通过SDA方法考察了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和消费侧碳排放均出现大幅的增长,但生产侧排放明显高于消费侧排放,"入世"后二者差距呈迅速扩大趋势;中国大量的生产碳排放服务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最终需求,即存在突出的"发达国家消费与中国污染"问题,而中国消费侧排放主要发生在国内。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中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由国内最终需求规模的增长和生产部门投入结构变化带来的;而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王婷婷 朱建平
提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博弈交叉-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中国2002-2014年30个省份的电力能源面板数据进行电力能源终端消费效率评价,并采用SYS-GMM动态面板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省际电力能源终端利用效率出现负增长,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是引发该问题两大因素。(2)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借助技术效率的后发优势,在电能终端消费效率的排序中跻身榜首,其次是华北和东北地区,而华东、华中和南方地区则处于末位。(3)电力能源效率具有传递效应,其前期表现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广华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3个方面研究了影响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能源强度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上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下降,并对2010年和2011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做了分解,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能源效率减排引起的,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当前应优化产业结构和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等建议,对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论文从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排放多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5年中国城市年碳排放量基本呈增加趋势,仅2015年的城市碳排放量较2014年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煤炭消费量和水泥产量的减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25%、26.24%和23.51%,其中,东部地区的占比先增加后降低,中部地区的占比持续下降,而西部地区的占比则持续上升。对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相邻区域的城市碳排放对本地区的城市碳排放造成明显影响;经济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产比重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碳排放量的增长。
关键词:
城市 碳排放核算 时空差异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飞 胡江艳 孙启鹏 徐妍 尚震 柯浩楠
运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静态和动态物流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结构、科技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六个维度出发,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从静态角度看,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绩效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除河北、青海、宁夏外,其余省份尚有很大改善空间,同时,东部和东北部绩效远高于中西部,区域差异显著;(2)从动态角度看,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绩效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除安徽、甘肃、青海外,其余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中西部省份的改善幅度普遍低于东部和东北部省份;(3)能源结构对物流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其余因素对物流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飞 胡江艳 孙启鹏 徐妍 尚震 柯浩楠
运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静态和动态物流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结构、科技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六个维度出发,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从静态角度看,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绩效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除河北、青海、宁夏外,其余省份尚有很大改善空间,同时,东部和东北部绩效远高于中西部,区域差异显著;(2)从动态角度看,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绩效总体保持上升态势,除安徽、甘肃、青海外,其余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中西部省份的改善幅度普遍低于东部和东北部省份;(3)能源结构对物流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其余因素对物流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莉 张雪磊
基于CLA(消费者生活方式法)模型和ESDA模型对2009—2017年江苏省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度与时空关联关系分析,构建OLS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碳排放量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显著增长,并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13个省辖市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量Moran’s I指数从0.526 7增长至0.578 9,并呈现"HH"和"LL"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来看,人口密度、恩格尔系数和R&D占比对居民消费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对其有正向影响,且城市间各因素回归系数存在空间差异性。依据分析结论,提出提高第三产业能源利用率,倡导居民绿色生活和低碳消费等措施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本文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引致的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并采用结构分解法分析了包括居民部门行为因素和生产部门行为因素在内的七大因素对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量呈较快增长趋势,是中国碳排放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民消费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非化石能源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所造成的间接排放,其中绝大部分又来自城镇居民的消费活动。结构分解分析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主要由能源产品及非能源产品与服务消费规模的增长造成,能源强度降低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有效抑制其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生产部门能源使用结构的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李娟 唐宇凌 刘浩龙
随着第一、二产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快速释放及其节能减排成果边际递减效应日益明显,服务业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亟需开拓的新领域。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探讨其总体变化趋势;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辨识与分解研究样本区间内影响我国服务业CO2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贡献值。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产业规模和人口效应是服务业CO2排放最为主要的增量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则是服务业CO2排放减量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交通运输、仓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亚伟
本文测算了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将碳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等4个因素,以此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技术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力量;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作用方向尚不稳定,但对碳排放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玲 汪东
采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了2000年到2011年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析了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动态特征,并利用LMDI分析其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期间,浙江省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不断上升,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浙江省碳排放处于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高峰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量增长起到拉动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变化起到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能耗强度和单位能源消耗碳排放强度变化均对碳排放强度下降产生正向驱动作用。
关键词:
浙江省 碳排放 LMDI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敏 杨红娟 刘海洋
家庭碳排放是构成生活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基本单位,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农户由于消费习惯不同,家庭生活消费间接碳排放特征也不同。云南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沿。论文选择云南壮族、纳西族、哈尼族、白族、苗族、回族、黎族、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农户进行研究,采用PPS方法调查各少数民族农户2012-2014收入和消费数据,运用LMDI模型把户均间接碳排放增量分解为碳排放系数、消费结构、消费支出与收入的比、户均收入4个因素,分析各少数民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得到消费支出与收入的比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引导少数民族农户选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碳排放约束 全要素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