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76)
- 2023(10769)
- 2022(9164)
- 2021(8675)
- 2020(7497)
- 2019(17463)
- 2018(17113)
- 2017(32636)
- 2016(17906)
- 2015(20361)
- 2014(20216)
- 2013(20539)
- 2012(19449)
- 2011(17758)
- 2010(17694)
- 2009(16445)
- 2008(16572)
- 2007(14763)
- 2006(12547)
- 2005(11632)
- 学科
- 济(79062)
- 经济(78996)
- 业(45831)
- 管理(45727)
- 方法(38366)
- 企(35973)
- 企业(35973)
- 数学(34566)
- 数学方法(34276)
- 中国(22607)
- 财(20198)
- 农(20125)
- 学(18868)
- 贸(16917)
- 贸易(16911)
- 易(16522)
- 制(15526)
- 业经(14287)
- 地方(13227)
- 农业(13019)
- 银(12950)
- 银行(12917)
- 行(12390)
- 务(12357)
- 融(12349)
- 金融(12347)
- 财务(12336)
- 财务管理(12305)
- 企业财务(11743)
- 和(11342)
- 机构
- 大学(269674)
- 学院(264654)
- 济(116256)
- 经济(114118)
- 研究(99733)
- 管理(96159)
- 理学(83074)
- 理学院(82014)
- 管理学(80528)
- 管理学院(80034)
- 中国(75999)
- 科学(62294)
- 京(57810)
- 所(52438)
- 财(52120)
- 农(50041)
- 研究所(48241)
- 中心(44589)
- 财经(42217)
- 业大(41106)
- 农业(39818)
- 经(38670)
- 江(38330)
- 经济学(38128)
- 北京(36944)
- 院(35676)
- 经济学院(34559)
- 范(34511)
- 师范(34089)
- 财经大学(31661)
- 基金
- 项目(178488)
- 科学(140335)
- 基金(133116)
- 研究(124214)
- 家(119206)
- 国家(118378)
- 科学基金(98983)
- 社会(80038)
- 社会科(76047)
- 社会科学(76025)
- 基金项目(69694)
- 省(65693)
- 自然(65152)
- 自然科(63645)
- 自然科学(63624)
- 自然科学基金(62567)
- 划(57965)
- 教育(56799)
- 资助(55764)
- 编号(46939)
- 重点(41863)
- 部(41428)
- 成果(38789)
- 发(38627)
- 创(36087)
- 科研(35326)
- 教育部(34824)
- 国家社会(34727)
- 创新(34070)
- 中国(34038)
共检索到3886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才志 张梦飞
本文提出"海洋等效虚拟水"概念,以陆海统筹思想为指导,采取陆海同功能产品或服务可等效转换的思路,从食物、废水净化、发电三个角度分别提出"海洋食物等效虚拟水"、"海洋环境等效虚拟水"和"海洋能源等效虚拟水"。以中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在海洋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海洋产品或服务对陆地淡水资源的等效替代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海洋等效虚拟水总量呈U型变化趋势,从2006年的182.05亿m3,先下降到2011年的145.03亿m3,又上升到2014年的165.68亿m3。研究期间海洋等效虚拟水含量占用水量的比例达6.4%,未来海水养殖等效虚拟水和海上风电等效虚拟水的显著增加将促进海洋等效虚拟水含量进一步升高。此外,本文根据中国海洋等效虚拟水结构性特征提出优化方向,并根据各省市海洋等效虚拟水结构性特征提出具体的优化设计,为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等效虚拟水的发展提供借鉴。海洋等效虚拟水的稳定供给必须在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利用海洋实现陆地水资源补充是解决沿海地区未来水资源难题的重要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鹏 汪浩瀚 李加林 刘永超 张海涛 钟捷 龚虹波
【目的】准确评估海洋渔业碳排放量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中国海洋渔业节能减排、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经济数据,以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综合测算海洋渔业碳排放量,以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揭示海洋渔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未来不同情景下海洋渔业碳排放变化趋势。【结果】研究表明:(1)2006—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年碳排放量波动下降65.35万t。碳源量趋于下降且以海洋捕捞占主导,碳汇量快速增长且以贝类养殖为主。碳排放和碳源高值区集中于浙江,碳汇高值区集中于山东和福建。碳源、碳汇和碳排放重心分别向西北、东北和西南方向移动。(2)碳汇、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的驱动效应降低海洋渔业碳排放总量,而产业规模和从业人口效应加剧海洋渔业碳排放量增长。(3)未来不同情景下海洋渔业碳排放量均表现为增长趋势,其中碳排放量呈现快速经济发展情景>现状利用发展情景>能源效率调整情景>碳汇提升发展情景>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论】研究表明中国未来海洋渔业碳减排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为推动中国海洋渔业节能减排和高质量发展,仍需加快调整与升级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加大海洋渔业科技投入和积极发展碳汇渔业、休闲渔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海楠 于谨凯 刘曙光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三轴图"法对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海洋产业结构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占主导、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并最终由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三二一"结构顺序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演进模式上是遵循左旋式演进的。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虽然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些差异,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产业演变这一规律。
关键词:
三轴图 海洋产业 产业结构演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林兴 周井娟
文章拟用灰色关联方法,对改革开放30以来我国海洋渔业产量的结构变化作一分析,试图探索出海洋渔业产量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渔业的贡献,为我国制定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揭晓蒙 汪航 汪永生 向长生 李玉龙 王文涛 孙清
通过构建海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测量中国36个涉海城市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并利用空间统计工具分析这些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6个涉海城市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呈现"金字塔"结构,能力较强的城市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海洋经济区且为区域中心城市,其余多数城市的海洋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各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异质性强、外溢效应不明显。最后基于测度分析结果,提出应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实现不同涉海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推进海洋产业集群与技术空间扩散,加快中国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与技术进步。
关键词:
海洋城市 创新能力 空间分布 海洋强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俞立平 万崇丹 赵丙奇
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匮乏,海洋经济研究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准确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有助于政府进行宏观管理。文章从我国海洋经济现状分析出发,利用聚类分析将我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地区分类和时间分类,找出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存在问题。然后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进行比重和空间集中度分析,观察其发展趋势和地区间差距的变化,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综合得出结论。
关键词:
海洋经济 产业结构 集中度 聚类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泽宇 王焱熙
基于海洋经济弹性内涵,从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更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模糊物元评估模型测度中国沿海11省区海洋经济弹性,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中国海洋经济弹性时空演化规律,引入广义矩阵估计方法(GMM)分析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弹性的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0.328上升到2015年的0.354。其中抵御能力维度、更新能力维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态势,恢复能力维度总体上呈波动下降的态势,再组织能力维度无显著变化。②2006—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弹性两极分化程度较高,2010—2015年,两极分化程度减弱,区域间差异减小,海洋经济弹性总体水平显著上升。③海洋经济弹性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中值区、较高值区的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低值区的空间分布无显著变化。④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外开放和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弹性的提升起正向作用,其中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和对外开放3个影响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增林 夏雪 林晓 赵林
21世纪以来,在海洋科技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全球海洋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本文从基础、经济、科技、人才、政府和环境支撑6个方面提出建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EVM赋权法,结合集对分析,对中国大陆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支撑条件进行定量评价,并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沿海省市间的支撑条件差距较明显,广东、山东和上海处于第一层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各子支撑条件全面均衡发展;第二层次的江苏、辽宁综合支撑条件较好;第三层次的福建、浙江、天津综合支撑条件一般,缺乏对综合支撑条件贡献较大的优势子支撑条件;第四层次的河北、广西、海南综合支撑条件差,子支撑条件劣势突出。2通过沿海省市6大子支撑条件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各省市支撑条件的优劣势,为沿海各省市制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新华
本文基于地理空间和国家利益的层次性,以及战略的重要程度,对中国海洋利益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论揭示:以中国为圆心,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西太平洋地区、印度洋和北冰洋在中国海洋战略中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具体而言,西太平洋地区攸关中国的核心利益,是海洋战略优先考虑的海域,中国宜实行主导控制型战略;印度洋地区涉及到中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海洋利益,中国宜在印度洋地区保持力量存在,以实力寻求均势,建立战略平衡;北冰洋地区则属于中国的一般利益,中国宜建设性地积极参与北极地区秩序的建构,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奕 方水美 周应祺 项亦子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渔船数、总吨位、总功率和专业劳动力为投入指标。以年捕捞产量为产出指标,对我国1994至2005年的近海捕捞与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与能力利用度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渔业管理的政策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近年来近海捕捞的渔船数和捕捞劳力的过剩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渔船总吨位与总功率的过剩率却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说明目前我国近海增加捕捞能力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提高渔船的总功率与总吨位,需要在今后的渔业管理中引起重视。通过近海与远洋渔业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近海捕捞能力的实际过剩率已超过了50%,捕捞能力的利用水平不高且提高程度有限;而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则尚有较大的提...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孙康 李丽丹
我国海洋渔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是对传统海洋渔业的扬弃,也是新发展时期海洋渔业产业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基于海洋渔业转型的内涵,从五个维度构建海洋渔业转型成效指标体系,运用AHP和变异系数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测度2001-2014年中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及ARCGIS技术对结果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层面上,中国海洋渔业转型成效呈提升态势,地区差异依然存在但逐渐缩小;(2)分维度层面上,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中,海洋渔业转型度、可持续发展度、科技支持度均呈良好发展态势;渔民转产转业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表明海洋渔业转型对渔民转产转业存在"挤出效应"。中国海洋渔业要实现多方面、全方位的转型升级目标,可选择积极推动海洋牧场建设、继续引导渔业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东景 刘卫毅
文章将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分解为海洋生态经济效率和海洋经济社会福利效率,构建全局参比的两阶段超效率网络SBM模型(GSN-SBM),对2006—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生态福利绩效及其分阶段效率进行测度,并应用面板计量模型识别影响海洋生态福利绩效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是各省份之间的分层现象比较明显;海洋生态经济效率的变化特点与海洋生态福利绩效的变化特点相似,海洋经济社会福利效率的省际差别较小;海洋生态福利绩效的极化现象明显,海洋生态经济效率的极化现象有所减弱,而海洋经济社会福利效率的极化现象呈现复杂特征;环境规制、人口素质、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科技进步、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等对海洋生态福利绩效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环境规制的“U”型影响效应显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立明
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出中国海洋主题公园发展经历了萌芽、迅速发展和品牌扩张3个阶段及其特征,分析了中国海洋主题公园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和明显的近海岸特征,发现海洋主题公园与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耦合关系,其发展受到旅游区位关联、城市人口与经济、投资规模和开发理念等因素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