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29)
- 2023(15359)
- 2022(13213)
- 2021(12687)
- 2020(10451)
- 2019(24503)
- 2018(24029)
- 2017(46728)
- 2016(25295)
- 2015(28459)
- 2014(28190)
- 2013(27858)
- 2012(25974)
- 2011(23653)
- 2010(23664)
- 2009(21831)
- 2008(21469)
- 2007(18614)
- 2006(16589)
- 2005(14854)
- 学科
- 济(104037)
- 经济(103918)
- 管理(72523)
- 业(69298)
- 企(56585)
- 企业(56585)
- 方法(47676)
- 数学(41900)
- 数学方法(41429)
- 中国(29849)
- 财(28356)
- 农(27935)
- 贸(24191)
- 贸易(24183)
- 易(23634)
- 学(21888)
- 业经(21641)
- 地方(19165)
- 制(19069)
- 农业(18419)
- 务(16853)
- 财务(16784)
- 财务管理(16754)
- 银(16355)
- 银行(16314)
- 环境(16021)
- 融(15953)
- 金融(15951)
- 企业财务(15940)
- 和(15810)
- 机构
- 大学(366487)
- 学院(361638)
- 济(154348)
- 经济(151339)
- 管理(143549)
- 研究(127062)
- 理学(124462)
- 理学院(123097)
- 管理学(121125)
- 管理学院(120480)
- 中国(95462)
- 京(78175)
- 科学(75899)
- 财(70752)
- 所(63662)
- 研究所(58152)
- 财经(56816)
- 农(55885)
- 中心(55797)
- 经(51968)
- 江(51437)
- 业大(51156)
- 北京(50057)
- 范(48142)
- 师范(47769)
- 经济学(47550)
- 院(45999)
- 农业(43751)
- 经济学院(43048)
- 财经大学(42470)
- 基金
- 项目(245678)
- 科学(194718)
- 基金(181213)
- 研究(180926)
- 家(157664)
- 国家(156410)
- 科学基金(134240)
- 社会(115681)
- 社会科(109762)
- 社会科学(109735)
- 基金项目(95149)
- 省(91855)
- 自然(86660)
- 自然科(84684)
- 自然科学(84661)
- 自然科学基金(83169)
- 教育(82738)
- 划(78876)
- 资助(75642)
- 编号(72547)
- 成果(59940)
- 部(56283)
- 重点(54823)
- 发(52083)
- 创(50521)
- 课题(49932)
- 教育部(48565)
- 国家社会(48150)
- 创新(47177)
- 科研(46770)
- 期刊
- 济(165686)
- 经济(165686)
- 研究(112717)
- 中国(65203)
- 学报(55558)
- 科学(52427)
- 管理(52233)
- 财(51744)
- 农(50560)
- 大学(42367)
- 学学(39653)
- 教育(38757)
- 农业(35509)
- 融(33325)
- 金融(33325)
- 技术(29243)
- 财经(27798)
- 经济研究(27677)
- 业经(24897)
- 经(23775)
- 问题(21973)
- 贸(21150)
- 国际(18911)
- 业(18605)
- 图书(18532)
- 技术经济(17745)
- 世界(17618)
- 理论(17314)
- 科技(16451)
- 现代(16220)
共检索到534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常健聪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特定因素使大量企业"走出去"的需求激增。但是,在国内办得风生水起的企业由于缺乏国际操作经验,在"走出去"的路上步履维艰。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障碍仍然在自身,它们还需要一个学习和调整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西方政客们受民族主义和头脑中残余的冷战思维影响,对于来自中国的投资抱有担忧甚至排斥的态度。中国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在欧美国家投资,而欧美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吸纳更多的中国投资。虽然双方还会有贸易和投资上的摩擦,但是这一趋势已不可阻挡。
关键词:
中国海外投资 西方投资政策 溢出效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顾露露; 平淑娟; 王悦;
本文实证检验了1978-2015年间中国跨国公司对于OECD国家的海外投资(OFDI)是否形成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本文将东道国的技术集聚细分为研发资金和人员投入、专利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出四个维度,研究了四维度的东道国技术集聚对我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不同。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于OECD国家的海外投资确实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是这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对研发投入更多(包括资金和人员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更强的东道国的投资,而与东道国研发的核心产出(专利申请量)没有显著的关系。中国跨国公司的吸收能力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正相关。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国跨国公司以及轻资产型的、规模适中的年轻跨国公司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更明显。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顾海波 唐殿彩
文章阐述了海外投资保险立法的涵义和价值,分析了中国海外投资现状及海外投资保险立法中存在的问题,考察了可资借鉴的美国式双边主义、日本式单边主义和联邦德国式混合主义的海外投资保险立法模式及其内容。最后,从立法模式、承保机构设置、保险范围、保险对象、投保人、代位求偿权的视角,对完善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立法的对策及建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海外投资 海外投资保险 立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梦琳 李富有
对外投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重要战略,创新绩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外投资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对外投资同时伴随技术依赖不利于企业创新长期发展。对外投资政策是直接调节对外投资,间接影响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依赖对创新绩效作用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对外投资为门槛分析其对创新绩效的分效应,采用PSTR模型估计得知,随着对外投资水平提高,中区制、高区制地区逆向技术溢出、技术依赖对创新绩效影响显著但方向相反。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总效应,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依赖的交互作用抑制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同时对外投资政策力度发挥抑制效应,政策连续性、政策稳定性发挥激励效应。从高技术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角度进行异质性分析,通过投资方式、创新意愿、创新能力、创新动机、创新合作对创新绩效进行机制检验,并提出改善对外投资政策及提升创新绩效的有关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涛涛 宋爽
东道国外资政策对本国企业吸收溢出效应的影响无疑是溢出效应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对国际上同领域研究成果进行充分借鉴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我国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分别对“行业的开放程度”、“对外资企业进入形式的限制”和“合资企业中外方所持比例”三方面政策因素对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行业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资企业进入形式的限制”对内资企业吸收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合资企业中外方所持比例”对溢出效应的影响并不清晰。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行业内溢出效应 外资政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方乐
海外投资保险的政治风险防范功效在中国有待进一步释放。对此,实践与理论多寄望通过成文规定来促使中信保独立“消化”政治风险。然此种认知忽视了公司资本等现实制约,存有矮化商业属性的逻辑瑕疵。参考域外经验,发掘海外投资保险的商业性对中国而言同样必要、可行,但鉴于商业保险机构在交易费用、稳定性等方面的劣势,商业性的肯认宜被解读为官方承保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间的公私合作。主要从必要性、可行性等维度证成了前述结论,并立足于经济法与商法的协调、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联动,框架性地讨论了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引导、保障海外投资保险的政策性与商业性的融合。因此,主张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设应以政策性与商业性的融合为主线,一方面借由特别条例差异化规制官方承保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另一方面通过更新内外法源夯实代位求偿权利。
关键词:
海外投资保险 政治风险 政策性 商业性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唐礼智
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对外投资政策体系建设的滞后性,战略转型势在必行。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现有海外投资政策体系内在缺陷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立足主体、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等4个方,详细阐述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政策体系战略转型的基本内容,即立足主体由国有企业逐步转变为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体系由严格管制走向投资便利化;保障体系由政策性规定走向法律化;服务支持体系由零散走向全方位。
关键词:
海外投资 政策体系 战略转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何金花 田志龙
对中国海外投资项目而言,政治风险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合法性视角,对莱比塘铜矿项目的政治风险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海外投资项目的政治风险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益相关方对投资项目非理性负面态度的形成、利益相关方针对投资项目非理性政治对抗事件及行为的扩散、利益相关方针对投资项目政治对抗事件及行为的平息;(2)在海外投资项目政治风险的演化过程中,投资项目在东道国的合法性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认知合法性的缺失推动了政治风险能量的积累,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认知合法性危机加速了政治风险能量的释放,规制、规范、认知合法性的重构调整了政治风险能量的平稳。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基于合法性视角构建了中国海外投资项目政治风险的演化过程模型,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政治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
海外投资项目 政治风险 合法性 案例研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京文 李洪英
在中国海外投资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母国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本文运用冗余分析法和排序图技术对中国2003—2013年16个行业海外投资与母国影响因素进行四个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储备、GDP和人民币汇率对海外投资影响最大,且与投资行业成正相关;海外各投资行业对影响因素的敏感度不同。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合理利用外汇储备、加快人民币改革、调整海外投资结构的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韩超 朱鹏洲 王震
逆全球化思潮下完善吸引外商投资政策,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基于1995—2017年中国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研究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对外商投资的影响,并揭示其引致的外商投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具有显著的吸引外商投资作用,且这一作用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受政策影响更为显著的是低技术行业,行业集中度对政策发挥吸引外商投资作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整体来看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对企业TFP产生显著负向溢出效应,对东部地区企业TFP产生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对高市场集中度、中低技术行业企业TFP产生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对在位企业TFP产生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但对退出企业和进入企业TFP未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季颖颖 郭琪 贺灿飞
FDI(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话题,但相关文献多为静态研究。本文认为FDI的技术溢出存在时间效应,即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或挤出效应,随着FDI进入东道国的时间推移而变化。利用2003-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对城市面板数据建立门槛回归模型,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随着FDI进入东道国的时间推移,技术溢出效应的变化呈扁S曲线:初始,FDI对内资企业表现为明显的挤出效应;3~4年后,逐渐由挤出效应向溢出效应转变;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溢出效应减缓下降,最终表现为不明显的溢出或挤出效应。此外,对不同所有制的内资企业,FDI技术溢出效应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不同。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蓝虹
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快速发展,在积极改善东道国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东道国和国际社会的好评,已成为中国实现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但也因未有效沟通交流、专业经验和治理能力不足等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和海外投资企业应通过建立对话平台、绩效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基金、加强培训等措施,赢得东道国政府和社会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海外投资企业 东道国 环境保护 社会责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珺 王小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保护海外投资者的安全及其合法权益,建立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立法已势在必行。 特征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资本输出国为保护本国海外投资而建立的关于投资者在投资国(东道国)遇到某种政治风险而由国家、或某一特定的部门负责赔偿后取得代位权,然后再由该部门向东道国追偿的一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中元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增长较快,一系列问题开始凸显,如企业环保意识不足、劳资关系处理不当、投资利益得不到保护、与当地居民产生矛盾等等,既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的整体形象,又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严重制约和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需要我国"走出去"企业进一步实践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给东道国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打造软实力,最终运用软实力来化解"走出去"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投资 走出去 风险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许天伟
根据判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状况的原则,本文以深圳赛格集团公司和中信加拿大公司作为典范加以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尚不宜大力提倡发展海外投资;少数高科技产业集团可以发挥其优势,充当我国发展跨国经营的先锋;在海外投资的实际操作中,应借鉴中信加拿大公司经验,投资、经营方式合乎国际惯例,运用科学手段,合理选择投资项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