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78)
2023(5276)
2022(4352)
2021(4087)
2020(3331)
2019(7957)
2018(7559)
2017(14454)
2016(7103)
2015(8288)
2014(7819)
2013(7995)
2012(7625)
2011(7135)
2010(6851)
2009(6413)
2008(6285)
2007(5296)
2006(4652)
2005(4363)
作者
(19964)
(16603)
(16587)
(15804)
(10443)
(7914)
(7451)
(6431)
(6332)
(5894)
(5637)
(5441)
(5348)
(5236)
(5132)
(5055)
(4922)
(4734)
(4724)
(4410)
(4092)
(3914)
(3911)
(3735)
(3691)
(3647)
(3501)
(3310)
(3298)
(3243)
学科
(39104)
经济(39070)
方法(17818)
管理(17645)
(16885)
数学(16370)
数学方法(16317)
中国(13568)
(12240)
企业(12240)
(10597)
贸易(10590)
(10203)
(9139)
(7324)
业经(6987)
(6963)
(6416)
银行(6412)
(6279)
(6203)
金融(6203)
(5942)
关系(5903)
环境(5731)
(5472)
农业(5438)
(5075)
地方(5071)
(5050)
机构
大学(109443)
学院(107056)
(60478)
经济(59858)
研究(44461)
管理(40193)
中国(35455)
理学(34680)
理学院(34318)
管理学(34057)
管理学院(33862)
(24330)
(23760)
科学(22257)
(21741)
经济学(21053)
财经(20127)
研究所(19879)
经济学院(19035)
中心(18805)
(18696)
北京(15875)
(15766)
财经大学(15241)
(14718)
科学院(13939)
研究中心(13120)
(12826)
(12811)
师范(12760)
基金
项目(71140)
科学(58191)
基金(56159)
研究(53250)
(48973)
国家(48696)
科学基金(41657)
社会(38687)
社会科(37053)
社会科学(37044)
基金项目(28813)
自然(24144)
自然科(23646)
自然科学(23641)
资助(23322)
自然科学基金(23297)
(23237)
教育(23191)
(20723)
中国(18587)
编号(18574)
(18288)
国家社会(18200)
重点(16446)
教育部(16148)
(16137)
人文(15012)
成果(14978)
(14952)
社科(14325)
期刊
(62876)
经济(62876)
研究(38849)
中国(20476)
(16454)
管理(15502)
科学(14782)
经济研究(14090)
学报(13623)
(12886)
大学(11005)
(11002)
金融(11002)
财经(10650)
学学(10284)
(10204)
世界(9578)
国际(9462)
(9378)
农业(9333)
业经(9125)
问题(8496)
技术(7403)
教育(7019)
(6371)
商业(6110)
统计(5874)
技术经济(5850)
(4980)
经济问题(4943)
共检索到163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守亭  俞彤晖  
流通效率是具有多元内涵的复合型概念,综合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节奏和价值实现的速度。文章基于对流通效率内涵的界定,从市场、企业、资本、人员4个层面,选取15个基础性指标构建了一个复合型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使用SPSS19.0因子分析方法,得到了我国1995—2011年流通效率的实证数据。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流通效率总体上处于上升的态势,仅有少数年份出现小幅下降;我国流通效率的时序变化趋势可分为持平发展、加速上升和平稳上升三个阶段。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彤晖  
为全面把握中国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深入探究了中国流通效率问题。基于对既有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优化,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了流通效率测度指标权重,得到了2003—2013年全国31个省份的流通效率水平,并运用多种区域差异测度指标对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测度。实证结果显示,2003—2013年,全国各省份流通效率均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其绝对增量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增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流通效率区域相对差异缓慢缩小,但绝对差异的持续扩大仍应引起高度重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流通效率差异程度各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程度始终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宇峰  章武滨  
本文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了1997~2010年全国29个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并分析了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及商贸流通效率演进的影响因素。效率测度结果显示,全国及三大地区的效率总体呈波浪式变化,并且波动趋势较为一致。其中,东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的效率较为低下且较接近。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开放程度显著地影响效率水平,而且是正向提升效率的;产业结构对效率存在正向的影响作用;资本存量和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对流通效率存在负向的影响作用;市场化程度越高效率亦随之提高;另外城市化水平对效率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超贤  
专业市场流通体系组织结构的特点可完整地概括为两点:从组织形态来看,它是一个由集聚的中间商引领的迂回交易网络;从治理结构来看,它是基于平等商品契约的市场型治理结构。从组织形态的特点出发可以发现专业市场流通体系如何依靠集聚的中间商达成基本商品流转服务的有效率供给;从治理结构的特点出发可以了解专业市场为什么难以供给质量提升、纵向信息整合等增值服务。综合二者才能对专业市场流通体系的效率边界与演进趋势做出客观判断。然而当前对专业市场组织结构研究聚焦于考察其组织形态,忽略了对治理结构的研究。这造成对专业市场的效率边界的界定不准确,并进一步导致对其演进趋势的判断存在争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俞彤晖  
在界定流通效率内涵的基础上,从市场、企业、资本及人员等四个层面选取10项基础指标,构建了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对广东省1998年~2012年流通效率演进趋势及2012年省内21个地市的流通效率现状进行测度。实证结果显示,近15年来广东省流通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仅有少数年份出现下滑,省内各地市流通效率分布不平衡,珠三角地区流通效率普遍较高,其余地市则相对较低。因此,广东省流通效率地区差异调控的目标并非追求同一水平下的平等化,而是加强流通产业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利国  顾炜宇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自改革开放后持续加快,而与之相应的却是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农产品流通为研究对象,构建PCA-DEA评价模型,对我国2006-2016年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测度,探讨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水平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自2006年以来逐渐趋于有效状态,这主要源自政策引导及市场调节的作用。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主成分具备成本、规模、收益、周转和集中度的信息,同时要素技术效率以及市场规模效率能够影响农产品流通的综合效率。因此,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不仅需要优化要素技术,同时还应适当调整市场规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树仁  钟茂初  孔元  
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变化。针对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的现实,中产阶层的概念在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被广泛地使用。本文在明确界定上产、中产、下产三个阶层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对统计年鉴基础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测度出中国发展水平在人均GDP介于1000~10000美元各发展阶段的上、中、下三个阶层和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三个阶层的格局结构。进而采用典型样本,刻画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动态格局,总结得出其演化路径和变动规律。最后通过计量方法讨论了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中产阶层人口比重的影响关系,并提出以加速城镇化作为扩大中产阶层人口比重的政策主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承超  杨珊珊  
文章结合中国八大经济圈选取八大城市群,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创建包含31项基础指标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测度八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并对其演进趋势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海峡西岸和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较高,在考察期内,八大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整体上均有所降低。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均具有“马太效应”,且城市群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考虑空间因素后,城市群内各地区受相邻地区影响的情况不尽相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萍  
本文采用DEA方法,利用2008-2017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流通效率及演进趋势。结果可知,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流通效率总体保持良好水平,其中2011-2013年和2017年流通效率均达到最优。从演进趋势看,流通效率表现出"两升一平一降"的趋势特征。从问题因素看,农批市场流通效率未达到最优,主要是因为要素投入未实现有效配置,存在过度投入倾向,从而产生资源浪费,甚至引起规模不经济,从而影响流通效率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冠艺  徐从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影响下的流通组织创新成为影响流通环节本身与上游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拉动力量。而流通产业组织的创新来源于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对流通组织内部结构、效率边界的优化。基于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文章从互联网时代下流通组织创新的视角切入,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互联网技术融入流通中,流通组织的演进规律,组织结构变化和效率边界,从而为加快我国互联网时代的流通产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增林  王倩雯  刘天宝  闫晓露  
文章从省域层面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中国2006—2015年省域生态效率。运用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方法对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分布与演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效率水平存在增长缓慢、发展不协调,多极化趋势明显等问题;(2)空间上呈现出横向均衡、东高西低逐步减弱的阶梯分布的特征;(3)我国生态效率水平的演变具有一定的惯性,相邻等级之间发生等级转移的概率较大,跨等级转移的概率较小;(4)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生态效率水平两级分化问题虽有缓和但依然严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剑  
本文根据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原则,建立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包括农产品流通速度指标、流通效益指标和流通规模指标三大类,共12项指标。通过因子模型分析认为,从总体上看1998~2009年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三个显著变化阶段:农产品流通效率小幅度上升,但仍处于无效率状态;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幅度上升,开始进入效率有序状态;农产品流通效率较大幅度下降阶段。本研究对每个阶段的演进趋势进行解释,对重要指标进行分层分析。最后,预测出未来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将保持小范围波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慧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中国流通渠道已初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遵守市场发展规律的框架体系。但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流通渠道在规模上、电子化水平上,以及流通主体的功能转换上都存在严重不足。为此,论文在解剖中国流通渠道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流通渠道的变革趋势,提出了中国流通渠道应走电子化、联盟化、终端化、专业化的变革之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蒋为   倪诗程   吉萍  
要素自由流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壁垒仍然是国内大循环的堵点,阻碍了统一大市场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本文在人口迁移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跨地区劳动力流动数量提出了一种反推相对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的测算方法,运用中国1990—2015年历次人口普查以及抽样调查数据,对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始终保持快速下降趋势,但在不同地区的下降幅度并不均衡;东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而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最为严重。进一步地,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将劳动力流动壁垒分解为自然壁垒与制度壁垒,结果发现虽然自然壁垒与制度壁垒均大幅降低,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下,自然壁垒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制度壁垒。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削弱劳动力流动壁垒边际效应逐步递减的情形下,破除制度壁垒已经成为中国畅通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关键因素。本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支撑,为破除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明华  刘玉鑫  张晓萌  仲崇阳  
本文运用熵权法基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五类指标测度了2002~2015年中国八大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其民生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及趋势演进。研究结论如下:(1)八大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民生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显著。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差异最大,珠三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除成渝城市群以外,八大城市群整体及其他各城市群内部民生发展的绝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但各城市群的民生发展均存在明显的极化现象。(3)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作用的条件下,八大城市群整体、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民生发展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马太效应"比较显著,但在2008年之后均有所改善;而京津冀和北部湾城市群民生发展水平自我提升的能力相对较强。(4)考虑空间因素后,由于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空间交互影响和正向溢出效应,民生发展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马太效应"有所减弱;但城市群内部各水平城市受邻近城市影响的情况不尽相同,其中珠三角城市群较高民生发展水平城市对其邻域城市的带动作用最强,而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内部较高水平城市对邻近城市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