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68)
2023(16220)
2022(13822)
2021(13006)
2020(10986)
2019(25156)
2018(24535)
2017(46721)
2016(25807)
2015(29073)
2014(28644)
2013(28400)
2012(26175)
2011(23802)
2010(23568)
2009(21506)
2008(21188)
2007(18213)
2006(15814)
2005(13834)
作者
(77888)
(65031)
(64537)
(61234)
(41453)
(31071)
(29089)
(25644)
(24831)
(22987)
(22232)
(22112)
(20768)
(20570)
(20254)
(19969)
(19525)
(19317)
(18587)
(18525)
(16370)
(16011)
(15705)
(14764)
(14589)
(14383)
(14322)
(14138)
(13086)
(12974)
学科
(100884)
经济(100761)
管理(67704)
(65311)
(52065)
企业(52065)
方法(47538)
数学(41622)
数学方法(41174)
中国(30168)
(27526)
(25879)
(23954)
业经(21570)
(21266)
贸易(21258)
(20702)
农业(18671)
地方(18175)
(17422)
环境(16052)
(15836)
理论(15719)
技术(15318)
(15277)
银行(15198)
(14877)
金融(14875)
(14554)
(14385)
机构
大学(375950)
学院(369706)
(148226)
经济(145347)
管理(141188)
研究(133969)
理学(123558)
理学院(122037)
管理学(119742)
管理学院(119105)
中国(97527)
科学(87132)
(80949)
(70291)
(69922)
研究所(64946)
(64361)
业大(61640)
中心(58504)
农业(55997)
财经(53110)
(51373)
北京(51234)
(49704)
师范(49080)
(48626)
(47997)
经济学(45583)
(41374)
经济学院(41309)
基金
项目(262650)
科学(205091)
基金(191910)
研究(183533)
(172207)
国家(170843)
科学基金(143567)
社会(115868)
社会科(109692)
社会科学(109664)
基金项目(102013)
(99895)
自然(96052)
自然科(93846)
自然科学(93814)
自然科学基金(92148)
(86859)
教育(83683)
资助(79114)
编号(71905)
重点(60041)
(58196)
成果(58172)
(55817)
(54179)
科研(51197)
创新(50687)
计划(50159)
课题(50099)
教育部(48838)
期刊
(152672)
经济(152672)
研究(107372)
学报(70672)
中国(66590)
(62739)
科学(62539)
大学(51727)
学学(48999)
管理(48733)
(45185)
农业(43769)
教育(38180)
(27701)
金融(27701)
技术(27664)
经济研究(25984)
财经(25345)
业经(23561)
(23428)
(21738)
问题(20407)
科技(19102)
(19083)
业大(18889)
图书(18194)
资源(17347)
(17288)
技术经济(16840)
理论(16424)
共检索到526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文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实证分析了流入地流动人口与同时期流出地留守人口两个人群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职业呈现出鲜明的"非农化"和地缘性特征,单位依附性增强,但职业地位并未提高。除了地域和个人特征变量之外,就业时间与就业渠道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尽管超过半数的留守人口有过外出务工经历,但控制其他变量之后,外出经历对于留守人口的职业选择并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文章对这些结论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栾敬东  
文章作者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结果证明,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等基本社会特征均对其收入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男性比女性、已婚者比未婚者年龄大、收入高。受教育年限、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和年龄的增长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流动就业人口的收入水平。流动人口只有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掌握了生产技术并积累起工作经验后,就业岗位和收入水平才能相对稳定下来。一部分流动人口已明确表示愿意在打工地区定居下来,且收入相对较高或家乡与就业地区生活水平差距较大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正式迁移,男性和受教育年限较长者移民经济发达地区的愿望也更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彩霞  王录仓  常飞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流动范围与城市吸引场高度相关,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地理邻近效应越明显。流动时间呈现出短期性(1~2年)与长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短期性随城市等级的下降而递增,长期性则随城市等级而递减。农业户口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三低一高"(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技能就业化和高性别化)是流动人口的最基本人口学特征。经济因素对人口的流动仍具有主导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谌新民,吴森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同时流动人口的各种结构特征愈加明显。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劳动力来源、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力图在充分认识广东省流动人口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对隐藏在流动人口结构特征后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种现象的经济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家乡外出从事各类务工经商活动,使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雇主和自营劳动者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汉族流动人口,而成为雇员和失业的概率均显著高于汉族;并且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就业状况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的计量检验表明:女性、来自城镇、年轻或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较高、跨省流动、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更可能从事雇员工作,而不是成为雇主或自营劳动者;而男性、中年、受教育程度较高、跨省流动、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失业的概率显著更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振  戚伟  刘盛和  齐宏纲  金浩然  张雪飞  
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就业特征是制定相关就业政策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划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就业行业,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差异,建立多层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层次和城市层次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选择仍以传统服务业和传统第二产业为主,从事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就业的比例较低。(2)流动人口就业选择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流动人口选择传统第二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就业的比例较高,且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发达地区最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部分城市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就业比例均较低。(3)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是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结果,产业结构、城镇人口规模等因素主要影响城市就业结构,而就业竞争及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则影响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过程,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研究结果能够深化对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机理的认知,特别是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关系,可为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丁悦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肖宝玉  
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成为当前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永久定居意愿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内在驱动力。论文从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出发,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有着整体水平偏低、空间不均衡的特点;永久定居意愿流形成以上海市、深圳市和北京市为主,内陆部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辅的多极格局;随着永久定居意愿的增强,对城市的选择愈发聚焦在少数几个一线城市。(2)模型结果显示,流入地级市与流出地级市间的工资与失业率的差距显著影响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女性、年长、受教育程度高、短距离迁移、停驻时间长以及举家迁移等的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永久定居意愿;流入城市的住房开始取代就业成为定居决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变量。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郑研辉  郝晓宁  
目的:分析老年流动人口就医流向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升流动老人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利用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及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老人就医流向选择存在不均衡性,选择不理会或自行买药的比例最高,其次依次是本地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个体诊所。除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个体特质外,家庭月均收入、是否独自流动、社会交往以及参保情况对流动老人就医流向选择作用明显。结论:应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引导合理就医、完善流动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等途径,优化流动老人就医流向,促进健康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老人健康水平。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良健  陈坤秋  王奔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自冶州)的6053个流动人口样本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较强,湖南省对流动人口吸引力较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参保类型、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周工作时间、家庭月净收入、亲生子女数对湖南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样本点类型具有反向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更高,而且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能有效促进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胜利  姚健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流动特征的变动,流动人口失业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文章利用2014和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趋势进行初步分析,并通过嵌套模型、奥萨卡模型对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17年省际流动人口失业率为2.31%,比2014年上升1.19个百分点。流动特征、个人特征和制度特征的变动是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上升的3个主要决定因素。失业保险、流动模式、流出地耕地、宅基地的变动对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5.02%、6.55%、18.51%、2.44%。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降低流动人口失业风险。文章建议关注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变动问题,将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通盘考虑,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提升其技能应用水平和职业流动能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力南  
利用国家计生委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知,东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流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存在很大差异,为剖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采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别分析了东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东部和非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的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流入地为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其劳动参与主要受性别、出生年份、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子女情况、家庭收入以及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等因素影响,老家是否有老人需赡养不显著;而流入地为非东部地区除了户口性质这一变量对该地区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有显著影响,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受教育程度、婚...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陶然  孔德华  曹广忠  
本文基于课题组2009年进行的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化地区12个大、中、小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的微观数据,考察了农村到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特别是研究了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选择的个体、家庭和城市因素。本文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性别和年龄、流动人口的工作类型、流动人口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和城市公办学校的教育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的选择都有显著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并未观测到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家庭人均收入对其子女就学地选择的显著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长江  晁伟鹏  
在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就业时间"和"劳动合同签订"两个维度对"就业稳定性"进行了界定,利用样本调研数据对影响南疆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个体特征、就业特征、雇主特征三大类13个自变量进行了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汉族、城镇组、已婚有子女组、35~44岁组、月收入7000~7999元组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较高,而"租住房"组、"农户"组、"中外合资"组、"与当地居民相处一般"组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较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