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1)
2023(8985)
2022(7138)
2021(6631)
2020(5278)
2019(11812)
2018(11458)
2017(21656)
2016(11603)
2015(13144)
2014(12874)
2013(12587)
2012(11424)
2011(10525)
2010(10151)
2009(9416)
2008(9304)
2007(8040)
2006(7142)
2005(6793)
作者
(32081)
(27089)
(26900)
(25662)
(17196)
(12815)
(12087)
(10537)
(10374)
(9327)
(9267)
(8992)
(8655)
(8639)
(8485)
(8424)
(8086)
(7771)
(7635)
(7439)
(6758)
(6499)
(6464)
(6189)
(6084)
(6043)
(5872)
(5641)
(5361)
(5275)
学科
(57722)
经济(57658)
管理(28924)
(26422)
方法(21419)
中国(20955)
数学(19321)
数学方法(19236)
(18464)
企业(18464)
(16514)
地方(13634)
业经(11779)
(11558)
贸易(11550)
(11299)
农业(11029)
(10031)
(9794)
(9622)
(9176)
(8967)
金融(8966)
(8891)
银行(8886)
(8660)
环境(8580)
地方经济(8062)
关系(7562)
发展(7447)
机构
大学(170718)
学院(167445)
(81515)
经济(80338)
研究(65621)
管理(62426)
理学(54128)
理学院(53436)
管理学(52680)
管理学院(52365)
中国(51022)
(37003)
科学(36762)
(33764)
(32495)
研究所(29790)
中心(28361)
财经(27768)
经济学(27639)
(25651)
(25624)
经济学院(24962)
北京(23693)
(23463)
(23269)
师范(23088)
(22720)
业大(21177)
财经大学(20831)
科学院(20203)
基金
项目(115242)
科学(94249)
基金(88775)
研究(85342)
(78047)
国家(77462)
科学基金(66586)
社会(59910)
社会科(56885)
社会科学(56875)
基金项目(46312)
自然(40184)
(40123)
自然科(39349)
自然科学(39340)
自然科学基金(38675)
教育(38032)
(35520)
资助(35263)
编号(32269)
(27491)
国家社会(27217)
重点(26527)
成果(26352)
(26315)
中国(25379)
教育部(23927)
(23320)
人文(22713)
课题(22300)
期刊
(86765)
经济(86765)
研究(54711)
中国(33915)
科学(25723)
(24277)
学报(24112)
(23134)
管理(23026)
大学(19071)
学学(17870)
农业(16950)
(16549)
金融(16549)
教育(15826)
经济研究(15711)
财经(14468)
(12681)
技术(12458)
业经(12314)
问题(12287)
(11512)
世界(11155)
国际(10538)
(9889)
资源(9029)
技术经济(8107)
统计(7497)
经济问题(7403)
现代(7248)
共检索到2516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通  
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社会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政府的容量平衡逻辑形成融城准入门槛,而流动人口以能动精神形塑渐次融城的市民化图景。但这种解释逻辑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流动人口的主体视角,发现其内部的个体差异使其匹配不同的市民化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市民化行为。因而,中国流动人口呈现渐阶融入的市民化图景。以信任为关键变量观察社会的转型特征,可以发现,伴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阶,其普遍主义信任特征愈发显著;流动人口不仅成为“标准的城里人”,也进阶性地成为“典型的现代人”;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超越了差序格局的信任半径局限,而且构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潜在动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藜洋  李湉湉  
流动人口实现市民化的程度可能与流动人口迁移的具体模式有关。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检测调查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迁移模式对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存在以下影响:第一,相对于单独流动而言,只与子女一起迁移、只与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流动个体市民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市民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最大,大约使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提高5.8个百分点。第二,只与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这两种迁移模式对年轻流动个体、女性流动个体和高中以上学历的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于这三个群体,父母在提高其市民化水平方面的积极影响仍然存在,且边际影响更大。第三,对于未婚流动个体,与父母一起迁移对其市民化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文章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此前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结构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以往的特点,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更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留,并且其性别结构更趋于平衡,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非农就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年龄模式看,男女几乎同时加入流动行列。"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当考虑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及新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更高,而且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能有效促进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656个城市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胡焕庸线、四大地域、城市群等多维视角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分布格局,据此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压力类型划分为五个等级、七种类型,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具有在少数城市集聚分布的极化特征,等级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往往更具优势。2具有流动人口绝对规模优势的城市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均有广泛分布。3少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负荷较重,多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不大。其中,压力最大的城市达8座,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4应优先加大市民化压力大的城市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同时引导流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集聚,转移市民化压力。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亦男  
家庭化迁居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文章利用2010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的现状,对家庭化迁居的概念、类型进行重新界定。按照家庭迁居程度的差异,将流动家庭划分为已完成迁居和未完成迁居的家庭。数据分析表明,家庭的经济水平、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等因素,使家庭在迁居方式与进程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家庭分批迁居的过程中,不同批次迁居的成员呈现出家庭内成员身份、人力资本存量、迁居时间间隔等方面的选择性特征。文章认为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迁居现象应采取"支持"型的政策导向,并为建立流动家庭管理服务体系提出政策意见,即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类型的流动家庭服务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奎臣  孙波  李勇杰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成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市民化教育从影响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策制度建构能力和与城市居民相互接纳等方面,对其社会融入过程发挥着基础功能。因此应实现以社会融入为目标的流动人口教育公共服务政策转型,发展服务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多层次市民化教育体系,实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全方位市民化教育。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秀云  
流动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市民化目标的最终实现,要依靠一系列政策的有效整合。流动人口能否市民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福利待遇与利益分配,以及城市社会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必然涉及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逐步赋予流动人口相应的市民权利和福利待遇。因此,需要构建权利义务测度与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方翰青  谭明  
通过调查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及其与市民化的关系,了解目前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以及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心理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常州随机抽取239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采用"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问卷,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论:(1)流动人口对不同身份类型的认同存在着差异;(2)不同年龄、来城市时间、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类别、户口所在地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程度存在显著影响;(3)流动人口市民化状况与身份认同程度存在显著相关;(4)市民化关系网络、市民化体验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王宇  石琦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78年间,虽然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乡城和城乡迁移流动,如"大跃进"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但目前概念上的流动人口的出现和大规模扩张,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流动人口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万迅速持续增加到2. 4个亿,经历了剧烈的规模与结构的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代红娟  赵文龙  
基于城乡双重空间分析框架,采用2014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探究农村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表征城市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这四个维度上,前三个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适应的影响不显著;反映故乡眷恋的乡土文化认同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家人留守对生活满意度却有负向显著影响,耕地的影响不显著;故乡眷恋与城市适应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呈现张力效应,城市经济适应水平越高,乡土文化认同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越小,但家人留守的负向影响并不受城市适应水平的约束。因此,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水平、破解家庭离散化困局对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谭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超大城市集结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日渐增强,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逐渐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部分。文章梳理了流动人口研究的概念范畴变化,主要是从笼统的农民工概念到次级群体,再到城市新移民研究,这一动态演变过程反映国内流动人口精细化研究的内在需要。城市新移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流动人口研究,有助于破除先前研究的思维定势,还原流动人口的多样性特点,体现流动人口的时代性特征。文章提出,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国内流动人口研究应转向城乡互融性思维、关注人口结构性融合以及强化微观整合性等视角,更加重视超大城市复杂化人口结构中的城市治理难题、青年群体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困境、域外经验对国内应对流动人口策略的借鉴作用,进而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雨萱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3.76亿人。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他们的子女是否平等享受到城市的发展成果?在城市的发展成果分配时,他们是不是更容易被"挤出去"?为此,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使用Probit和Iv-Probit模型检验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子女的随迁趋势越低。城市规模越大,教育和医疗的不足所带来的"挤出效应",使得流动人口的子女在父母的流入地不能正常享受教育和医疗服务,由此降低了子女的随迁率。且相比于体制内劳动者来说,体制外劳动者的子女随迁比例更低,更容易被"挤出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崇维祥  杨书胜  
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从家庭中劳动者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因素。在32 975个样本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征,劳动者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等都对家庭化迁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劳动力个体因素中,女性,年龄小,教育程度较低,居留时间长,拥有自我决策行动能力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婚姻关系和孩子的数量都会正向地影响家庭化迁移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