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90)
- 2023(16697)
- 2022(13972)
- 2021(13023)
- 2020(10812)
- 2019(24781)
- 2018(24236)
- 2017(46122)
- 2016(25263)
- 2015(28349)
- 2014(28050)
- 2013(27770)
- 2012(25189)
- 2011(22819)
- 2010(22312)
- 2009(20460)
- 2008(19821)
- 2007(17104)
- 2006(14821)
- 2005(13083)
- 学科
- 济(101793)
- 经济(101681)
- 管理(68363)
- 业(65802)
- 企(52311)
- 企业(52311)
- 方法(46413)
- 数学(40762)
- 数学方法(40390)
- 中国(30833)
- 农(28786)
- 财(23525)
- 业经(22804)
- 学(22658)
- 贸(20766)
- 贸易(20755)
- 易(20237)
- 农业(19368)
- 地方(19189)
- 制(17916)
- 环境(15970)
- 技术(15530)
- 银(15317)
- 银行(15246)
- 理论(15189)
- 和(15084)
- 融(14609)
- 金融(14608)
- 行(14581)
- 务(14269)
- 机构
- 大学(362688)
- 学院(358027)
- 济(146830)
- 经济(144029)
- 管理(139125)
- 研究(127648)
- 理学(121587)
- 理学院(120176)
- 管理学(118070)
- 管理学院(117450)
- 中国(93589)
- 科学(81065)
- 京(77979)
- 农(66357)
- 所(65257)
- 财(62732)
- 研究所(60383)
- 业大(58689)
- 中心(55868)
- 农业(52602)
- 财经(51689)
- 江(49497)
- 北京(49301)
- 经(47378)
- 范(46995)
- 师范(46453)
- 院(45767)
- 经济学(45075)
- 经济学院(40824)
- 州(40030)
- 基金
- 项目(253788)
- 科学(198794)
- 基金(185656)
- 研究(179565)
- 家(165382)
- 国家(164055)
- 科学基金(138976)
- 社会(114878)
- 社会科(108894)
- 社会科学(108866)
- 基金项目(98610)
- 省(96695)
- 自然(91465)
- 自然科(89385)
- 自然科学(89357)
- 自然科学基金(87773)
- 划(83155)
- 教育(81573)
- 资助(76027)
- 编号(70670)
- 重点(57418)
- 成果(56624)
- 部(55954)
- 发(54148)
- 创(52496)
- 创新(49141)
- 课题(49005)
- 科研(48914)
- 国家社会(48356)
- 教育部(47451)
- 期刊
- 济(152300)
- 经济(152300)
- 研究(104948)
- 中国(65956)
- 学报(65457)
- 农(60379)
- 科学(58135)
- 管理(48926)
- 大学(48514)
- 学学(45825)
- 财(44540)
- 农业(42028)
- 教育(37068)
- 融(28289)
- 金融(28289)
- 技术(27996)
- 经济研究(26170)
- 财经(24834)
- 业经(24286)
- 业(22593)
- 经(21348)
- 问题(20520)
- 科技(18429)
- 图书(18126)
- 版(17780)
- 业大(17335)
- 贸(16969)
- 技术经济(16737)
- 理论(15995)
- 资源(15903)
共检索到511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更高,而且流入地第三产业发展能有效促进市民化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苏丽锋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建立多维度指标体系,测算中国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并利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四类特征因素对市民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流动人口总体的市民化水平很低,区域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不同省份之间的收入、社会保障等差异较大;本地家庭规模较大、独生子女身份、子女在本地居住对市民化具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而子女数量、年龄、家庭再生育意愿会对市民化产生负向影响;务工经商是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途径,流动时间越长市民化水平越高,但流动范围跨度过大不利于市民化;来自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市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蔡文鑫
文章以典型市民作为基准衡量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的同质化程度,进而测度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在测度中,文章分别从经济、社会保障、社会文化、心理和自我实现五个维度展开。研究发现,以高、低标准的典型市民为基准衡量,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市民化总体水平分别为44.50%和56.83%,且社会保障和自我实现维度的市民化水平在两种基准下都相对较低。文章比较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发现:在两种基准下,乡—城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程度无论是在总体水平上还是各维度上均普遍低于城—城流动人口,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层面,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此外,通过分析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变化趋势发现,2011~2017年,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稳步提高,但社会保障层面市民化程度仍普遍偏低且提高缓慢。因此,文章认为当前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的主要政策思路应从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入手,尤其是要提高乡—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文章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实证分析了流入地流动人口与同时期流出地留守人口两个人群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职业呈现出鲜明的"非农化"和地缘性特征,单位依附性增强,但职业地位并未提高。除了地域和个人特征变量之外,就业时间与就业渠道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职业选择;出人意料的是,尽管超过半数的留守人口有过外出务工经历,但控制其他变量之后,外出经历对于留守人口的职业选择并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文章对这些结论的社会意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胜利 姚健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流动特征的变动,流动人口失业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文章利用2014和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趋势进行初步分析,并通过嵌套模型、奥萨卡模型对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17年省际流动人口失业率为2.31%,比2014年上升1.19个百分点。流动特征、个人特征和制度特征的变动是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上升的3个主要决定因素。失业保险、流动模式、流出地耕地、宅基地的变动对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25.02%、6.55%、18.51%、2.44%。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降低流动人口失业风险。文章建议关注流动人口失业风险变动问题,将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通盘考虑,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提升其技能应用水平和职业流动能力。
关键词:
失业风险变动 流动人口 奥萨卡模型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力南
利用国家计生委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知,东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流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存在很大差异,为剖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采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别分析了东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东部和非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的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流入地为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其劳动参与主要受性别、出生年份、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子女情况、家庭收入以及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等因素影响,老家是否有老人需赡养不显著;而流入地为非东部地区除了户口性质这一变量对该地区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有显著影响,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受教育程度、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劳动参与 区域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戚伟 刘盛和 赵美风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656个城市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胡焕庸线、四大地域、城市群等多维视角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分布格局,据此将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市民化压力类型划分为五个等级、七种类型,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具有在少数城市集聚分布的极化特征,等级越高的城市,流动人口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往往更具优势。2具有流动人口绝对规模优势的城市主要集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在东南沿海和西部地区均有广泛分布。3少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负荷较重,多数城市的市民化压力不大。其中,压力最大的城市达8座,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4应优先加大市民化压力大的城市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同时引导流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集聚,转移市民化压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崇维祥 杨书胜
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从家庭中劳动者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因素。在32 975个样本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征,劳动者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等都对家庭化迁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劳动力个体因素中,女性,年龄小,教育程度较低,居留时间长,拥有自我决策行动能力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婚姻关系和孩子的数量都会正向地影响家庭化迁移行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迁移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宋全成 张倩
文章使用依据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个体因素、流迁因素、医疗卫生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当前老年流动人口以低龄为主,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受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医保参保状况、日均锻炼时间、收入水平、经济来源及多种流迁因素的影响,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对此,应优化改造老年流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社区健康卫生服务质量,加快落实医疗费用跨省异地报销机制,针对健康风险突出的老年流动人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特别关注和政策倾斜,合理规划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充分挖掘老年流动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潜力,强化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支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振 戚伟 刘盛和 齐宏纲 金浩然 张雪飞
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就业特征是制定相关就业政策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划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就业行业,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差异,建立多层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层次和城市层次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选择仍以传统服务业和传统第二产业为主,从事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就业的比例较低。(2)流动人口就业选择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流动人口选择传统第二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就业的比例较高,且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发达地区最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部分城市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就业比例均较低。(3)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是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结果,产业结构、城镇人口规模等因素主要影响城市就业结构,而就业竞争及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则影响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过程,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研究结果能够深化对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机理的认知,特别是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关系,可为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彩霞 王录仓 常飞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流动范围与城市吸引场高度相关,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地理邻近效应越明显。流动时间呈现出短期性(1~2年)与长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短期性随城市等级的下降而递增,长期性则随城市等级而递减。农业户口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三低一高"(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技能就业化和高性别化)是流动人口的最基本人口学特征。经济因素对人口的流动仍具有主导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冯桂平 屈楚博 乔楠 张媛媛
本文利用在大连市区随机抽取850名流动人口进行的问卷调查,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医疗机构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患病后大多数都会选择就医,且首选综合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疗机构的选择行为上表现出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不同的特点。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郑研辉 郝晓宁
目的:分析老年流动人口就医流向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升流动老人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利用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及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动老人就医流向选择存在不均衡性,选择不理会或自行买药的比例最高,其次依次是本地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个体诊所。除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个体特质外,家庭月均收入、是否独自流动、社会交往以及参保情况对流动老人就医流向选择作用明显。结论:应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引导合理就医、完善流动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等途径,优化流动老人就医流向,促进健康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老人健康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谌新民,吴森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同时流动人口的各种结构特征愈加明显。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劳动力来源、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力图在充分认识广东省流动人口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对隐藏在流动人口结构特征后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种现象的经济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