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31)
2023(7082)
2022(5950)
2021(5985)
2020(4758)
2019(11122)
2018(10719)
2017(20832)
2016(11249)
2015(12597)
2014(12314)
2013(12240)
2012(11643)
2011(10790)
2010(10846)
2009(10202)
2008(10106)
2007(8885)
2006(7981)
2005(7350)
作者
(29570)
(24628)
(24370)
(23597)
(16120)
(11647)
(11185)
(9589)
(9479)
(8920)
(8512)
(8076)
(7991)
(7909)
(7868)
(7643)
(7377)
(7121)
(7024)
(6855)
(6230)
(5935)
(5890)
(5657)
(5620)
(5619)
(5314)
(5309)
(4956)
(4929)
学科
(46676)
经济(46610)
管理(28565)
(27239)
(19615)
企业(19615)
中国(19073)
方法(18608)
数学(17140)
数学方法(16964)
(14654)
(12740)
贸易(12734)
(12564)
(11556)
(10513)
(9884)
(9476)
银行(9472)
农业(9400)
(9258)
(8839)
金融(8839)
业经(8621)
及其(7791)
地方(7497)
(7313)
环境(7217)
政策(7212)
(7070)
机构
大学(160102)
学院(157538)
(79627)
经济(78316)
研究(62552)
管理(59114)
中国(50392)
理学(50024)
理学院(49441)
管理学(48916)
管理学院(48590)
(36615)
(34609)
科学(32077)
(30954)
财经(28469)
研究所(27821)
中心(27440)
经济学(26593)
(26226)
经济学院(23906)
北京(23017)
(22181)
(22122)
(21558)
师范(21464)
(21234)
财经大学(21150)
科学院(18261)
研究中心(17823)
基金
项目(98904)
科学(80119)
研究(77161)
基金(75240)
(64503)
国家(63986)
科学基金(54622)
社会(52314)
社会科(49675)
社会科学(49668)
基金项目(37666)
教育(35239)
(33168)
资助(32180)
自然(31964)
自然科(31262)
自然科学(31255)
自然科学基金(30765)
编号(30223)
(29902)
成果(26649)
(24877)
中国(23189)
国家社会(22960)
重点(22194)
(22153)
教育部(22033)
课题(21400)
(20761)
人文(20549)
期刊
(87128)
经济(87128)
研究(57025)
中国(33276)
(25468)
管理(22688)
科学(20498)
(20417)
金融(20417)
(20377)
学报(18007)
教育(17652)
经济研究(15641)
大学(14909)
财经(14543)
农业(14226)
学学(13721)
(12935)
(12700)
国际(12085)
技术(11979)
世界(11844)
问题(11693)
业经(11642)
(8177)
技术经济(7612)
(7291)
论坛(7291)
现代(7276)
统计(7268)
共检索到2516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文章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此前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结构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以往的特点,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更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留,并且其性别结构更趋于平衡,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非农就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年龄模式看,男女几乎同时加入流动行列。"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当考虑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及新特点。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海雯  黄健元  王欢  
以2010年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主要依据,从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聚集三个主要方面对江苏省流动人口特征与趋势进行研究:江苏省流动人口增长逐渐缓慢,预计于2020年将稳定在2000万人左右;流动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加剧,文化结构转变缓慢,职业结构依产业结构调整而改变,居住时间上具有长期化倾向;流动人口以聚集在苏南地区为主,但具有空间分布均衡化的趋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江苏人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宇  
循环流动等非永久性人口迁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及其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在我国还少有对有关文献的介绍和评论。本文就非永久性迁移的概念、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地位及形成机制等方面回顾和评述了国外的有关文献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作者在福建省对流动人口所作的若干调查 ,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重新审视了我国流动人口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通  
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社会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政府的容量平衡逻辑形成融城准入门槛,而流动人口以能动精神形塑渐次融城的市民化图景。但这种解释逻辑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流动人口的主体视角,发现其内部的个体差异使其匹配不同的市民化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市民化行为。因而,中国流动人口呈现渐阶融入的市民化图景。以信任为关键变量观察社会的转型特征,可以发现,伴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阶,其普遍主义信任特征愈发显著;流动人口不仅成为“标准的城里人”,也进阶性地成为“典型的现代人”;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超越了差序格局的信任半径局限,而且构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潜在动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谦  
1意料之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后文简称"七普")的主要数据已经公布。应当说,这些数据中的绝大部分与多年来许多相关调查的结果并无二致,七普数据所呈现的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和变动趋势并未超出学者们已做出的判断。例如,人口总量增长趋缓、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人口城镇化稳步推进、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大部分七普数据可谓在"意料之中"。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晓云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和最先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先后出现过。为解决城市贫困和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英国政府由开始的被动应对到后来的主动作为,综合采取系列措施后较为妥善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其他国家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借鉴。英国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阶段、实现高度城镇化阶段和城镇化发展与完善阶段。英国政府采取了废除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藩篱、主动参与城市规划和发展、通过立法改善居民生活、以"田园城市"理念同步解决城市和农村问题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英国的政策措施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迪: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积极高效的政府干预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条件、社会福利制度均等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治本之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于学军  
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出现的诸多新特点,反映了人口、社会、经济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制度上的冲突、体制上的障碍,流动人口各方面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是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的集中反映。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当前应主要解决制度性问题、政策性问题和操作性问题。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宁光杰  段乐乐  
本文运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广东和浙江两省数据,探讨户籍对流动人口创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论文发现非农户籍、本省或本市户籍、地区进行户籍改革和户籍隐含的公共服务政策都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选择自我雇佣的概率。尽管非农户籍和本地户籍者愿意选择进入国有部门,但户籍对从事自我雇佣的影响更大。非农户籍、本省或本市户籍以及公共服务变量都能够提高自我雇佣流动人口的收入。用2014年数据和RUMIC2008—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的稳健性检验和影响机制检验支持了以上结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朱富言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不能在流入地顺利继续升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也相继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由于这些方案中准入"门槛"的设置差异较大,放开的口径尺度大小不一,致使这一惠民政策在实施上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如何统筹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建立多方参与、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决策机制,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科学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信息监测体系,因地制宜设置相应的"准入"条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渐妥善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王宇  石琦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78年间,虽然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乡城和城乡迁移流动,如"大跃进"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但目前概念上的流动人口的出现和大规模扩张,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流动人口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万迅速持续增加到2. 4个亿,经历了剧烈的规模与结构的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亦男  
家庭化迁居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文章利用2010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的现状,对家庭化迁居的概念、类型进行重新界定。按照家庭迁居程度的差异,将流动家庭划分为已完成迁居和未完成迁居的家庭。数据分析表明,家庭的经济水平、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等因素,使家庭在迁居方式与进程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家庭分批迁居的过程中,不同批次迁居的成员呈现出家庭内成员身份、人力资本存量、迁居时间间隔等方面的选择性特征。文章认为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迁居现象应采取"支持"型的政策导向,并为建立流动家庭管理服务体系提出政策意见,即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类型的流动家庭服务体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跨省流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升,虽然关于流动人口省际迁移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省际迁移距离的研究则不多见。文章利用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人均迁移距离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2000~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省际人均迁移距离有所增加,2000年人均迁移距离为980.51千米,2010年为994.82千米;人均迁移距离变动存在区域差异性,迁移距离增加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而迁移距离降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人均迁移距离存在性别差异性,女性更加倾向于近距离迁移,2010年男性的人均迁移距离为1000.75千米,女性则为987.01千米,迁移距离的性别差异在不断缩小。同时,文章还从经济因素、年龄结构和迁移规模3个方面探讨了流动人口省际迁移距离的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芸  赵芝俊  
本文以总结和归纳美国农业科技政策变迁为中心,从各个阶段的政策着力点和重大改革入手,对美国农业科技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分析政策变迁及相应的机构、体制和经费改革的变迁特征和发展特征,对我国的相关激发创新政策和促进乡村振兴措施开展反思。本文的目标是甄别出历次技术政策改革中的关键政策及其作用机制,剖析美国政策制定依据、机制和相关机构的运行方式,分析科技政策重点的关注和决策体系特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邢春冰  张晓敏  
在我国大量的城乡移民中,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带子女共同迁移。考察子女随迁与流动人口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机制,对于理解劳动力流动以及流动人口市民化都有重要意义。子女随迁将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以及对流入地公共服务的需求,在一个空间均衡中,流动人口面临子女随迁和收入水平间的权衡取舍。文章使用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方法研究发现,子女随迁会使流动人口小时工资下降16%左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为降低居住成本以及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带子女随迁的流动人口迁移地点的选择受限,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搜寻更高收入的工作。异质性分析表明,有学龄段子女随迁的家庭以及夫妻一方单独外出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女性)受子女随迁的负向影响更大。根据研究结论文章认为,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相关政策一方面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子女随迁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朱宝树  崔传义  陈友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