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6)
- 2023(11840)
- 2022(10327)
- 2021(9914)
- 2020(8187)
- 2019(19416)
- 2018(19137)
- 2017(36956)
- 2016(19745)
- 2015(22345)
- 2014(21987)
- 2013(21952)
- 2012(20091)
- 2011(18302)
- 2010(17923)
- 2009(16346)
- 2008(15724)
- 2007(13174)
- 2006(11486)
- 2005(10011)
- 学科
- 济(84307)
- 经济(84217)
- 管理(53288)
- 业(48803)
- 企(39539)
- 企业(39539)
- 方法(38328)
- 数学(33869)
- 数学方法(33562)
- 中国(25632)
- 农(20009)
- 财(17415)
- 地方(17061)
- 学(16867)
- 贸(16658)
- 贸易(16650)
- 业经(16410)
- 易(16211)
- 环境(13617)
- 农业(13286)
- 制(13055)
- 和(12836)
- 理论(12145)
- 技术(11562)
- 银(11300)
- 银行(11267)
- 划(11044)
- 融(10887)
- 金融(10886)
- 行(10809)
- 机构
- 大学(281580)
- 学院(276884)
- 济(117049)
- 经济(114686)
- 管理(112254)
- 理学(98109)
- 研究(97881)
- 理学院(96980)
- 管理学(95518)
- 管理学院(95020)
- 中国(72080)
- 京(61043)
- 科学(59608)
- 财(49044)
- 所(48023)
- 研究所(44304)
- 中心(42596)
- 财经(40701)
- 农(40586)
- 业大(39801)
- 北京(39117)
- 经(37370)
- 范(37118)
- 师范(36846)
- 江(36519)
- 院(35930)
- 经济学(35854)
- 经济学院(32395)
- 农业(31901)
- 财经大学(30631)
- 基金
- 项目(196440)
- 科学(155432)
- 基金(145075)
- 研究(143817)
- 家(126349)
- 国家(125387)
- 科学基金(107918)
- 社会(92232)
- 社会科(87501)
- 社会科学(87478)
- 基金项目(77647)
- 省(72647)
- 自然(69787)
- 自然科(68196)
- 自然科学(68182)
- 自然科学基金(66937)
- 教育(64572)
- 划(62558)
- 资助(59608)
- 编号(57104)
- 成果(45980)
- 部(44311)
- 重点(43513)
- 发(41873)
- 创(40335)
- 课题(38944)
- 国家社会(38590)
- 教育部(38182)
- 创新(37715)
- 科研(37258)
- 期刊
- 济(121420)
- 经济(121420)
- 研究(84407)
- 中国(47795)
- 学报(41968)
- 科学(40634)
- 管理(39700)
- 农(36140)
- 财(33792)
- 大学(31770)
- 学学(29774)
- 教育(27870)
- 农业(26066)
- 技术(22220)
- 融(20545)
- 金融(20545)
- 经济研究(20360)
- 财经(19246)
- 业经(17857)
- 问题(17542)
- 经(16451)
- 图书(14784)
- 业(13903)
- 理论(13583)
- 贸(13465)
- 科技(13288)
- 技术经济(13274)
- 资源(13156)
- 现代(12785)
- 世界(12758)
共检索到393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俊 谭传凤 常旭
在阐述世界经济发展走势及城市带功能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应加强沿海城市带的建设。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美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得出中国东部沿海已基本具备了城市带发展条件的结论。最后,提出中国沿海城市带分段培育的基本构想,并对北部哈大城市带、中部京沪城市带和南部粤南城市带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城市带 中国沿海 培育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曼娇 马学广 娄成武
采用对应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绘制基于2003—2012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9个城市群共81个城市的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据的点聚图,结合能够反映城市职能互补性的统计量指标——总惯量,直观地反映城市职能与城市间互补性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沿海城市带城市互补性程度横向纵向间均有较大差异。2012年较2003年,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厦漳泉城市群总惯性增加,城市互补性比率增加,城市互补性增强。与之相对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区、北部湾地区城市总惯性减小,城市互补性比率降低,城市之间互补性减弱。总惯性增加最快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发育程度最高的三大都市圈即长三角地区、京津冀、珠三角地区。针对9个区域10年互补性标准值划分出四种互补性演变模式。
关键词:
中国沿海城市带 城市职能分工 互补性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鞠芳辉 杜晓燕
探讨了城市科技竞争力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城市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PROMETHEE法 ,选取苏州、南京、杭州、宁波、无锡、深圳、青岛、厦门、广州等 9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焦琳琳 郭玲玲 武春友
选取13个沿海开放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对其2007—2016年的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绿色增长效率仍存在提升空间,经济发展规模、能源消耗水平及技术进步对绿色增长效率存在影响。据此提出在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考虑地区差异,调整能源消耗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减少环境污染,以政策辅助提高沿海城市绿色增长效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袁俊 谭传凤 常旭
本文在研究了城市带的功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基础上,认为我国应该加强城市带的建设;通过对城市带构建条件的分析,认为我国城市带应选择经济技术相互作用强度大的东部沿海地区;最后,提出我国沿海城市带分段培育的基本构想,并对北部哈大城市带、中部京沪城市带和南部粤南城市带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城市带 我国沿海 培育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马学广 窦鹏
随着世界城市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多中心城市区域为代表的城市空间形态已经成为世界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重要特征和普遍现象。"多中心"实质包括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文章选取山东沿海城市带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功能联系的替代数据,从县区尺度、城镇组团尺度和城市尺度三个尺度分析空间单元之间联系强度、节点关系和区域多中心性。研究发现山东沿海城市带在功能联系上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向心性和内化性特征。从多中心性角度分析,山东沿海城市带是具有尺度敏感性、地区差异性、变化同向性等特征的多中心结构,初步形成了网
关键词:
交通流 多中心 城际联系 山东沿海城市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秦志琴 张平宇 王国霞
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1990—2010年辽宁沿海城市带城市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城市综合实力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空间上表现为大连的极化现象持续显著,东、西部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空间分异呈现核心—外围—边缘结构。进一步根据城市综合实力的变化趋势揭示空间结构演变规律,认为辽宁沿海城市带发展经历了点式扩张、点环扩张、点轴扩张3个阶段,未来将实现整个城市带的一体化发展。目前,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处于点轴扩张阶段,主体格局表现为"一核—一轴—两翼"结构特征。最后,基于城市群空间结构发育的一般规律,认为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展开,创新空间管理组织。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演变规律 辽宁沿海城市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秦志琴 张平宇
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该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必然面临着转化与重组。本文以辽宁沿海城市带24个大、中、小城市为空间单元,分别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通达性3方面讨论城市群集聚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明显,首位城市垄断性强。通过构建规模指数模型,将该区域24个规模不等的城市分为4级,同级城市规模指数幅度变化不大,但是不同级别城市之间规模差异很明显。进一步运用首位度、分形理论等方法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该区域城市首位分布明显,城镇规模分布较为松散,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大。②经济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层序性,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而且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有相似发展水平的城市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及两极分化现象,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布局于辽东半岛,而辽宁省西部以及东南部的经济极化现象较弱。③通达性空间分异明显,交通网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通达性最优区域集中分布在该区域的几何中心以及辽东半岛地区,辽西、辽东南的通达性值普遍较高。④综合以上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为典型的条形核心—外围—边缘结构,具有大连、锦州、营口3个强中心,其中大连的极化作用最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天戈 张杰 时卉
基于2004—2018年中国东部沿海9个省份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东部沿海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和内在联系进行了研究,并使用面板Tobit模型对城市生态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体上,东部沿海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前期下降后期波动,综合效率仍有31.2%的提升空间,生产效率区域间差异趋向收敛,环境治理效率出现明显的城市群间分异,综合效率主要受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在生态效率的时间演进上,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呈“U”型,山东半岛城市群呈倒“U”型,长三角城市群缓慢下降;在空间演进上,标准差椭圆和生态效率的空间演进都存在区域异质性;在影响因素上,经济密度和科技水平会对综合效率、生产效率和环境治理效率产生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综合效率存在负向影响,产业结构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区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天戈 张杰 时卉
基于2004—2018年中国东部沿海9个省份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对东部沿海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进和内在联系进行了研究,并使用面板Tobit模型对城市生态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体上,东部沿海四大城市群生态效率前期下降后期波动,综合效率仍有31.2%的提升空间,生产效率区域间差异趋向收敛,环境治理效率出现明显的城市群间分异,综合效率主要受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在生态效率的时间演进上,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呈“U”型,山东半岛城市群呈倒“U”型,长三角城市群缓慢下降;在空间演进上,标准差椭圆和生态效率的空间演进都存在区域异质性;在影响因素上,经济密度和科技水平会对综合效率、生产效率和环境治理效率产生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综合效率存在负向影响,产业结构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区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沈金生 李发浩
基于2002—2019年中国49个地级及以上沿海城市面板数据,测算沿海城市经济活力水平和贸易便利化指数,实证分析贸易便利化对沿海城市经济活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2年以来,沿海城市经济活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整体稳步提升,但城际差距逐渐扩大;(2)贸易便利化能够提高沿海城市经济活力水平;(3)当创新能力超过门槛值时,贸易便利化对经济活力的促进作用将显著增强;(4)工资水平、金融规模是贸易便利化影响沿海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渠道;(5)贸易便利化对经济活力的促进作用在南方沿海城市,以及较大规模、较高行政级别和较高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沿海城市中表现更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成 于海琪 陕立勤
文章研究了我国沿海部分城市,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在结合相关国际通用指标的前提下,针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特点,设计了符合实际的经济增长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并根据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分别线性拟合了我国沿海城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晓楠 卢小丽
针对现有生态安全研究侧重概念模型要素之间的比较及综合评价,缺乏要素间互动关系及生态安全状况演变趋势预测的研究现状,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为基础,构建适用于中国沿海城市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原始DPSIR概念模型为基础,提出了7组因果关系假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测度,发现"沿海城市生态安全响应对状态起到正向作用"的研究假设被拒绝,论文根据各组假设的因果关系结果构建出中国沿海城市生态安全DPSIR概念模型。同时研究以沿海城市DPSIR概念模型内因果链及要素间的作用系数为基础,构建了生态安全作用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状态进行预测仿真。沿...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吕先声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和内地城市。如广东省,1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近7.2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20%以上;顺德县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8.3倍。13年平均年递增18.8%;深圳10年来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6%,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9%,财政收入增长65%,大大高于内地和全国9%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出现这种差距,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耀军 任正委
经济社会越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力度越大,同时,沿海地区聚集的人口也越多。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变化的市别差异较大,个别城市出现了人口自然负增长的态势,总体上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内陆城市,人口迁移流入集中于24个沿海城市,约占沿海城市总数的一半。借助GIS技术,应用空间聚类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沿海城市人口重心向西南略微移动;人口分布趋于均匀,从人口密度方面看,2010年较2000年在空间上人口聚集程度有所下降。提出了优化沿海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GIS 沿海城市 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