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8)
2023(7969)
2022(6784)
2021(6476)
2020(5295)
2019(12457)
2018(12100)
2017(22361)
2016(12045)
2015(13758)
2014(13344)
2013(13348)
2012(12673)
2011(11867)
2010(12061)
2009(11186)
2008(11073)
2007(9983)
2006(9124)
2005(8432)
作者
(33508)
(28069)
(27745)
(26750)
(18225)
(13367)
(12637)
(10765)
(10741)
(10040)
(9687)
(9298)
(9024)
(8995)
(8981)
(8680)
(8375)
(8170)
(7971)
(7955)
(7176)
(6786)
(6658)
(6318)
(6301)
(6205)
(6193)
(6115)
(5674)
(5584)
学科
(57750)
经济(57690)
管理(32017)
(29172)
(22562)
企业(22562)
中国(21858)
方法(20337)
数学(17989)
数学方法(17821)
地方(15125)
(14375)
(12594)
贸易(12583)
(12249)
(11009)
业经(10587)
(10387)
农业(9396)
环境(9204)
(9195)
银行(9193)
(8944)
(8935)
(8627)
关系(8291)
(8146)
金融(8144)
(8118)
(7913)
机构
大学(173883)
学院(172653)
(80239)
经济(78648)
研究(66952)
管理(63719)
理学(53692)
理学院(52951)
中国(52584)
管理学(52291)
管理学院(51921)
(38679)
科学(36923)
(35113)
(32523)
中心(29970)
研究所(29384)
财经(27876)
(26021)
经济学(25914)
(25389)
北京(25164)
(24822)
师范(24678)
(24344)
经济学院(23278)
(23123)
(21153)
财经大学(20636)
科学院(20180)
基金
项目(111768)
科学(89573)
研究(84547)
基金(83325)
(72216)
国家(71669)
科学基金(61390)
社会(56883)
社会科(54111)
社会科学(54099)
基金项目(43166)
(39343)
教育(38613)
自然(36619)
自然科(35827)
自然科学(35819)
自然科学基金(35176)
(34975)
资助(34031)
编号(33149)
成果(28035)
(26152)
重点(25514)
(25451)
国家社会(24999)
中国(23953)
课题(23884)
教育部(22945)
(22572)
人文(21745)
期刊
(91308)
经济(91308)
研究(59473)
中国(37425)
(25202)
管理(25039)
科学(23411)
学报(21743)
(21642)
教育(20230)
(18113)
金融(18113)
大学(17055)
学学(15628)
经济研究(15280)
农业(14508)
财经(14092)
技术(14050)
问题(13954)
业经(12632)
(12501)
(12418)
国际(11167)
世界(10774)
图书(9274)
(8932)
资源(8822)
(8795)
现代(8446)
(8383)
共检索到2751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刚  姚士谋  
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区形成城市带的机理和作用,构划了在沿海地区建设从北到南绵延几千公里,包括辽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福建沿海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内的巨型城市带的设想。城市带以香港、上海、京津为龙头,以厦门、青岛、大连为结点,以滨海山水城市为特色,以城市组合为手段,以观念和制度创新为理念,以加强城市间物流、人流、信息流、科技流为目标,整合优势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城市带,形成城市带—城市群—城市圈3个层次城市带空间结构。最后,探讨了实施城市带建设的有关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寿思华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需要建立起和不断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研究认为,广西沿海地区是一块难得的发展宝地,是建立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最为合适的地区之一,广西沿海地区的建设应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加快项目建设,迅速建起我国走上国际特别是面向东南亚的实力雄厚的基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洋  
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我国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然要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出发,分阶段、分区域地实施推进。沿海发达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艳  
2004年春开始,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存在民工短缺问题,它既影响了正常的经济活动,又危及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该区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在探究东南沿海地区民工短缺的原因、揭示这一现象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扭转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短缺局面的具体对策:劳动密集型产业应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南沿海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得以转变;加强职业培训,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淳  
沿海主要口岸拓展转口贸易,将有效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开放度,从主要口岸的条件和宏观环境分析,发展转口贸易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需制定综合性对策,切实改善经营环境。笔者建议,采取建立“一个基地”、形成“多元体系”、改善“三个条件”的措施,稳步有序地开展转口贸易。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韦倩  王安  王杰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堪称世界奇迹。在此过程中,一个显著特征是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更快。是何因素导致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崛起?本文通过构建互为补充的两种度量市场发育水平的指标,在控制了资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运用28个省份1985—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市场因素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崛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地,为了使结果更加可信,本文还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均表明了市场因素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史敏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中国深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过去封闭的内向型模式向开放的外向型模式的转变。1988年初,中国又提出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带动全国经济的增长。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冉毅群  
一、沿海地区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和北部湾,沿着18000公里海岸线分布的各省市,是我国的沿海地区。它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3.48%,人口占全国的41.2%,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6.3%,交通运输的客货运量分别占全国的47%和49.2%。该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智力密集,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运输走廊,是对外贸易的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武  章远新  冯柳江  罗宽忠  杨仲华  陈衍康  黄洲  李少民  莫廷灿  郑深江  王伟漳  黄德雄  张冬梅  黄永忠  施庆华  
一、区域开放开发现状 1、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1990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从80年的12.35亿元增加到90年的53.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倍,平均每年增长8.7%,高于全区平均增长水平。同期,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3.4%,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5.5%,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翻番的战略目标。但目前该区域的经济仍处于以农为主、工业化起步的初期阶段。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的比重十年来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没有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郭云  
沿海地区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本地区,而且关系到全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四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时要重视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明  彭实铖  金玉霞  
辽宁沿海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环渤海开发的重要地区。它的开发开放,对于实现国家沿海开放战略重心北移,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此,该地区的开发开放要与东北腹地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以重工业作为沿海经济开发的先导产业,要坚持产业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要以重大项目的落地作为地区振兴的着力点,以内生性的中小企业解决长期的发展动力问题,坚持做到起步区重点突破与远景综合开发相结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璇  沈满洪  
研究海洋强国战略的政策效应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199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鲁宾反事实分析框架下运用合成控制法定量评估了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海洋强国战略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且这一影响具备统计上的显著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估计结果显示,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地区2013—2018年人均GDP的年均贡献率为8.03%。分地区来看,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各省份经济增长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对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广东和海南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对河北和广西的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志彪  
以低级要素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外向型经济,既是推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过去几十年中经济高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和未来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型升级的主要理由所在。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性创新经济,其基本的特征是要把竞争战略的焦点,从过去主要集聚于对物质资本的竞争,转化为主要对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竞争。由此凸显高层次人才战略的主体地位。本文据此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对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丁黎黎  朱琳  刘新民  
引入超效率DEA非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了沿海地区蓝绿指数,衡量创造GOP过程中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利用Malmquist方法对蓝绿指数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构建了聚类矩阵和收敛指数。结果显示:蓝绿指数十年整体均值并不处于蓝绿前沿面,各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环境治理的程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上海、广东、海南的蓝绿指数排名位于前列;蓝绿前沿的变化幅度对沿海地区的蓝绿指数产生了较大正向影响;聚类矩阵中除上海、广东呈现“双高”外,其他沿海地区均呈现“单偏”型;收敛指数则表明沿海三大经济区域海洋绿色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冬梅,肖笃宁,申元村  
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并选取沿海16个城市进行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采用适合生态城市建设的数学模型对这些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指标涉及人口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4个方面,构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得出了16个沿海城市生态化水平的比较结果,因之深圳在城市结构、城市功能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其生态化综合水平位居首位,其值超过标准值达到了1.19,营口市在工业废水达标率、环境噪声达标率、人均生活用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方面得分最低是导致其生态化综合水平最低的主要原因。16市在城市环境方面得分普遍较低,表明大气质量与环境噪声是限制这些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