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70)
2023(6802)
2022(5531)
2021(5230)
2020(4117)
2019(9675)
2018(9250)
2017(17751)
2016(9200)
2015(10323)
2014(9895)
2013(10320)
2012(9670)
2011(8695)
2010(8385)
2009(7708)
2008(7497)
2007(6349)
2006(5673)
2005(5205)
作者
(25819)
(21796)
(21675)
(20887)
(13725)
(10307)
(9549)
(8428)
(8322)
(7696)
(7411)
(7082)
(7031)
(6967)
(6797)
(6774)
(6372)
(6243)
(6104)
(5763)
(5351)
(5255)
(5114)
(4945)
(4893)
(4886)
(4648)
(4377)
(4326)
(4322)
学科
(48968)
经济(48933)
管理(25577)
方法(21998)
(20770)
数学(20578)
数学方法(20510)
环境(15255)
中国(15248)
(14053)
企业(14053)
(11989)
(11481)
贸易(11474)
(11301)
(9811)
(9651)
地方(8340)
(8278)
农业(8200)
业经(7858)
(7529)
金融(7529)
(7390)
(7190)
银行(7180)
(7008)
(7003)
(6937)
生态(6582)
机构
大学(137713)
学院(135175)
(73150)
经济(72364)
研究(53899)
管理(50239)
理学(43826)
理学院(43349)
管理学(42886)
管理学院(42649)
中国(41970)
(30522)
科学(29645)
(29090)
(26459)
经济学(25940)
财经(25270)
研究所(24316)
经济学院(23685)
(23508)
中心(23207)
(20782)
(19414)
财经大学(19197)
北京(18851)
业大(17683)
科学院(17197)
(16801)
研究中心(16158)
农业(16105)
基金
项目(94818)
科学(77094)
基金(74744)
研究(68044)
(66256)
国家(65879)
科学基金(56304)
社会(49198)
社会科(47099)
社会科学(47092)
基金项目(38899)
自然(34308)
自然科(33478)
自然科学(33470)
自然科学基金(32926)
(32188)
资助(30590)
教育(29213)
(28388)
(23281)
国家社会(23215)
编号(22849)
中国(22410)
重点(21963)
(21509)
教育部(20277)
(19380)
人文(19131)
创新(18443)
(18363)
期刊
(73577)
经济(73577)
研究(43255)
中国(23997)
(21510)
科学(20327)
学报(20276)
(18105)
管理(17858)
大学(15693)
学学(15107)
经济研究(13981)
财经(13211)
农业(13027)
(12633)
金融(12633)
(11627)
(10965)
问题(10393)
世界(9947)
国际(9730)
业经(9345)
技术(8518)
(8220)
资源(8178)
统计(7062)
技术经济(7034)
教育(6530)
经济问题(6167)
(6060)
共检索到198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庞瑞芝  孙长悦  王亮  
本文构建了基于环境技术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定义了三种情形:总量控制情形,排放权跨区交易情形以及排放权跨期跨区交易情形,建立了排放权交易增长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分析框架,并测算了1998-2012年期间中国30个省市在不同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的增长效应和生态效应。结果显示: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实现增长效应,两种排放权交易情形下增长效应相差不大,但是各省市之间增长效应差异显著;排放权交易机制可以带来一定的生态效应,但部分省市在样本期间存在生态恶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柳鑫  陈曦  于彤  
将演化博弈理论运用于排放权交易之中,分别通过对排污权交易中的交易企业之间以及交易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复制动态及其进化稳定策略进行分析,求出了各自的复制动态方程以及进化稳定策略,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排污权交易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存在唯一的进化稳定策略;交易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演化博弈情况复杂,在不同的监管成本、监管程度、企业合谋收益下,存在不同的进化稳定策略,其中(H,H)演化策略是期望的系统演化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袭亮  赵群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标志着该地区进入大开发、大发展的新阶段。该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匮乏的现状将成为制约该区域进行大规模发展的一大"瓶颈"。严峻的现实要求必须不断创新环境保护政策和手段,寻求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新途径。由此,在该区域引入排污权交易机制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山东省业已进行的水环境容量核算工作、较为完备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良好的产业经济发展基础以及山东省已有排污权交易的宝贵经验使得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排污权交易成为可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苗壮  周鹏  王宇  孙作人  
本文借鉴"零和博弈"的分配思想,结合环境生产技术,提出针对多个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分配模型,以研究兼顾节能目标与"减霾"目标的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权分配机制,并实证分析了中国2015年30个省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权的区域分配,首先讨论基于节能潜力与"减霾"潜力的效率分配,其次结合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指标进行地区分类,并对ZSG效率分配机制与国家行政分配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经过多阶段计算分配后,各省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处于共同DEA前沿面上,从而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前提下的整体帕累托最优;②基于节能潜力与"减霾"潜力的分配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节能是实现"减霾"目标的主要路径,绝大多数省份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明  钱争鸣  
在有向无环图(DAG)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对SVAR模型进行了识别,研究了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量、经济增长量以及污染物排放有着重要影响,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只具有短期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宇燕  扈航  
大气污染治理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实践中从治理力度来看,地方地级城市显然要弱于一线大城市,原因在于治理模式、治理区域、治理产业、治理手段、治理理念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其原因较为复杂,有思想方面的,也有制度方面的,还有实践操作方面的。对于地方而言,以市为单位空间区域,建立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机制并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有利于实现治理大气污染市场化,同时也可以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侃  王强  樊杰  
基于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数据集,构建影响因素计量模型,探讨经济集聚同水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效应及其在不同规模城镇下影响程度的差异性,采取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解析中国经济集聚对水污染物排放的溢出效应,以期为促进经济集聚与污染减排良性互动提供参考。结论如下:(1)从全国总体样本来看,经济集聚能有效降低区域水污染排放强度,经济集聚度每增长1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将分别减少0.491%和0.166%;(2)经济集聚对中小城市水污染排放的减排效应更为突出,在化学需氧量估计模型中,中等城市、小城市样本的经济集聚度弹性系数分别为-0.679、-0.546,而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样本仅为-0.252;(3)经济集聚同水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呈现高集聚—高排放、低集聚—低排放、低集聚—高排放等空间关联模式,其中,高集聚—高排放区从京津冀向山东半岛绵延分布,还包括哈长城市群、苏北和苏中、长株潭、珠三角等地区。政策启示包括: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并发挥其经济聚集的减排效应,促进生产技术更新和扩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投入;合理控制大城市经济与人口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强化环境规制以防止"污染避难所"效应;遏制经济集聚对水污染物排放的溢出效应,重点推进高集聚—高排放区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
[期刊] 改革  [作者] 章政   郭雨蕙   吴瀚然  
在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其“以新代旧、以严替宽”的动态提升是我国工业减排的主要驱动力。基于手工搜集的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信息构建政策变量,利用2001—2014年中国水污染企业微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研究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差异化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标准提升显著降低了以化学需氧量为表征的企业水污染排放,基于多种方法开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是可靠的。机制分析显示,企业减排没有以减产停产为代价,而是通过前端清洁生产和末端污染去除的方式共同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在制定出台地方标准、标准提升幅度适中、企业达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为此,应持续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有序推进排放标准的覆盖、优化和更新,对不同水平企业分层分级设定排放限值,促使污染企业“劣者趋良、良者趋优、优者更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际  刘慧  吴先华  王莹莹  
大气污染物减排是中国环境治理中的急迫任务。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前提下的排污权交易是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可行途径。其中,基于总量目标的初始排放权分配是排放权交易的关键。本文利用投入导向的ZSG-DEA模型,探讨了总量目标固定前提下的PM2.5排放权的省际分配效率。结果发现:1按照ZSG-DEA模型进行初始排放权的分配以后,各省份的PM2.5排放将处于新的共同的DEA前沿面上,可以实现总量控制下的整体帕累托最优;2在实际分配中考虑各个省份的国土面积和大气环境容量两个因素,避免了以往有关分配效率评价文献将各评价单元均质化看待的弊端,评价效果更符合各省实际情形。研究思路可为排污权交易中的初始排放权分配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及地方政府的减霾工作提供实证支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郭雨蕙  吴瀚然  章政  
污染物排放标准作为基础的环境规制工具,其“以新代旧、以严替宽”的动态提升过程是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主要驱动力。手工收集整理中国2005—2013年出台的60项行业型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信息,利用同期中国水污染企业微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标准提升能否提高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触发“波特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标准提升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2.28%,且该影响在达标压力高的企业、融资能力强的企业和执法力度强的区域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企业通过内含于设备升级改造的物化技术进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方式实现绿色转型。进一步地,标准提升虽然未能增加企业绿色专利申请数量,但是显著提高了企业专利质量;同时,受冲击行业的技术改造需求间接诱致其上游装备制造业的绿色专利研发,“波特效应”向上游产业溢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承龙  张智光  
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本质之一就是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直至去污化,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生。选择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烟尘作为污染物指标,GDP、工业增加值和消费支出作为经济指标,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0年,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总体上处于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状态出现短暂的恶化情形。结构性分析发现:生活领域的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对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体脱钩影响显著;工业SO2排放直接决定着SO2总量脱钩状态;生活烟尘对烟尘脱钩状态产生扰动性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亦文  文晓茜  胡宗义  
本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并基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显著,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西部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存在α收敛;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不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而在引入人均GDP、产业结构等六个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存在明显的条件β收敛,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及贸易自由度增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各地区污染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达  王春晓  
本文应用1998—2004年期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综合简化型模型,研究了3种大气污染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在3种大气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二氧化硫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N型曲线,与多数研究结果不相符;同时,第二产业比重、经济增长速度、单位GDP能耗和环境政策强度四个解释变量总体上对3个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并包含明确的政策含义。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小漫  傅强  张亚军  
本文根据三大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建立高、低污染物排放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外商直接投资的P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比较了3个变量的双向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碳排放和工业固体废物低排放区的3个变量的动态关系显著而高排放区却不显著,工业废水高低排放区均不显著;(2)在三大污染物的低排放区,外商直接投资均能显著地促进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3)在低碳区和工业固体废物低排放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意味着该地区经济增长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同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小漫  傅强  张亚军  
本文根据三大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建立高、低污染物排放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外商直接投资的P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方差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比较了3个变量的双向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碳排放和工业固体废物低排放区的3个变量的动态关系显著而高排放区却不显著,工业废水高低排放区均不显著;(2)在三大污染物的低排放区,外商直接投资均能显著地促进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3)在低碳区和工业固体废物低排放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意味着该地区经济增长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同时能源消费又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