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50)
- 2023(8761)
- 2022(7300)
- 2021(6833)
- 2020(5707)
- 2019(13096)
- 2018(12590)
- 2017(23735)
- 2016(12601)
- 2015(14138)
- 2014(13876)
- 2013(13780)
- 2012(12926)
- 2011(11982)
- 2010(11719)
- 2009(10768)
- 2008(10412)
- 2007(8806)
- 2006(7689)
- 2005(6898)
- 学科
- 济(69327)
- 经济(69289)
- 方法(30830)
- 管理(30047)
- 业(28780)
- 数学(28637)
- 数学方法(28243)
- 企(20743)
- 企业(20743)
- 中国(19055)
- 地方(16636)
- 农(15401)
- 贸(12413)
- 贸易(12406)
- 业经(12330)
- 易(12041)
- 学(11300)
- 环境(11009)
- 地方经济(10727)
- 农业(10624)
- 产业(10620)
- 财(9572)
- 制(8793)
- 技术(8489)
- 融(8442)
- 金融(8438)
- 发(8415)
- 和(8216)
- 银(7929)
- 银行(7917)
- 机构
- 大学(186273)
- 学院(184721)
- 济(88845)
- 经济(87577)
- 研究(70496)
- 管理(70287)
- 理学(61793)
- 理学院(61006)
- 管理学(59772)
- 管理学院(59428)
- 中国(52233)
- 科学(42134)
- 京(40050)
- 所(35026)
- 财(34182)
- 研究所(32400)
- 中心(30409)
- 经济学(29654)
- 财经(28486)
- 农(28093)
- 经济学院(26846)
- 经(26250)
- 院(25714)
- 业大(25703)
- 北京(25402)
- 江(24298)
- 范(24145)
- 师范(23943)
- 科学院(22195)
- 农业(22139)
- 基金
- 项目(132458)
- 科学(107519)
- 基金(100668)
- 研究(93856)
- 家(89109)
- 国家(88569)
- 科学基金(76141)
- 社会(64463)
- 社会科(61619)
- 社会科学(61609)
- 基金项目(52691)
- 省(49263)
- 自然(48341)
- 自然科(47322)
- 自然科学(47313)
- 自然科学基金(46419)
- 划(42410)
- 资助(41714)
- 教育(41569)
- 编号(34270)
- 发(30793)
- 重点(30526)
- 部(30108)
- 国家社会(28765)
- 创(27681)
- 中国(26606)
- 成果(26461)
- 创新(26124)
- 教育部(25832)
- 发展(25395)
共检索到264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静进 王毅 黄宝荣 李颖明 宋敦江
伴随着我国区域梯度产业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和偏离——份额分析来对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但地域分异明显,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发现,污染密集型产业跨区域迁移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从结构效应来看,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对中国中长期就业的贡献在下降。从空间效应来看,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区域是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出数量最多的区域,而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成为产业转入最多的区域。从转移产业部门来看,矿产资源开采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污染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产生了相当大的破坏。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由于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得的同时也为环境的破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主要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进行定性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规模、环境管制、要素禀赋以及产业开放政策四个因素。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国际产业转移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红岩 王静 秦志琴 董威励
首先构建污染密集指数来分辨挑选出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计算基尼系数以及产业集中率来判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间转移特征和空间转移特征;最后运用2000~201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回归,从而得出影响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转移,其转移方向为由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受到经济外向度、创新能力的影响,其对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向,经济发展状况、产权制度对其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产业转移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玉阳 宋有涛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环境规制差异的重要因素,进而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区分不同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机制,并选取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政命令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推动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暂时没有影响。其中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呈现倒U型曲线。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呈现U型曲线。因此,提出了加强中西部的环境规制力度,理性对待东部的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建议,促进中西部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德宝 贺学强
测度工业行业污染强度和政策环境规制强度,利用1998—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证实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基本上成立。同时污染强度与规制强度间存在反向关系,污染避乱所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不过环境规制对不同区域污染治理的效果不同,东部最明显,然后依次为中部和西部。为应对污染产业转移,应实施环境责任追溯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民众诉求的畅通渠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古冰 鲁黛迪 蒯文婧
当前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呈现如火如荼的趋势,在给中西部地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悄然落户于中西部地区,对中西部的资源环境提出了挑战。文章在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类别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0年的数据对我国东部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西部的变化趋势、行业特征、区位选择及转移规模进行了研究,以揭示近年来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污染迁移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为中西部地区从根本上遏制污染转移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产业转移 污染迁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侯伟丽 方浪 刘硕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管制较弱的地区转移?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产业区际转移间的关系,提出"污染避难所"效应在中国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利用1996-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效应的存在:从总体上看,该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滞后1期时效应最明显;分时段的分析显示,随着我国环境管制强度整体加强和产业结构变化,"污染避难所"效应增强。同时原有污染密集型产业基础较好、区域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加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平 张鹏鹏
文章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区际转移的理论机制,进而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转移的门槛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门槛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非正式环境规制整体上推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显现了非正式规制的经济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杰 艾莎莎
利用综合污染密集指数方法识别污染密集型产业,结合中国国情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进行分层研究。通过测算中东部9省的绝对地理集中指数、产业平均集中度以及产业份额偏离系数,确认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空间梯度转移。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梯度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财政分权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的首位诱因;地区经济水平、工业企业经营绩效、市场化程度和环境治理强度等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产业空间转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田东文 焦旸
发生于我国的跨境污染已从早期的洋垃圾进口,发展到输入污染技术设备乃至整个产业,致使其造成的环境损害愈发难于治理。本文运用条件LOGIT模型及我国的FDI数据,对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FDI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政府环境管制、产业聚集效应、企业所有制结构及地区特征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对华转移的区位选择倾向,且在诸多因素中,政府环境管制具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表明:有必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质量要求,配合产业政策调整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严格控制污染密集型产业对华转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温睿 曾灏然
本文在选取2008—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污染密集型产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检验,验证广东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其次,分析影响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最后,分别从珠三角与非珠三角两个角度出发探讨环境效应的影响,从而为“2060碳中和计划”下广东地区产业合理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 产业转移 环境效应 广东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巧玲 王奇 李鹏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格、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加快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了衡量产业污染密集程度的方法,识别出我国工业行业中主要的三大水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三大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状况。整体而言,1997~2007年间东部地区一直是水、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中电力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自2001年以来呈现出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自2006年开始向中部转移,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区域分布 产业转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毋泽鹏 王奇
为更好地研究产业跨国转移对不同国家、不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将其分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并纳入LMDI分解模型,识别全球39个主要国家CO_2、SO_2排放密集型产业并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9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18.11%的碳密集型产业,该过程在减少发达国家23.97亿吨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41.42亿吨排放;前者减排主要得益于碳密集型产业转出的结构变化,占总效应的66.99%,而后者增排主要源于产业转入规模增加,贡献达70.80%。研究进一步比较了产业转移与技术进步的污染排放效应,发现随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业转移的污染排放影响在人均GDP为2.05万美元前后分别呈现增排效应和减排效应。研究还发现,硫密集型产业存在类似现象,差别在于当人均GDP为1.43万美元时就发生转变,这可能与CO_2、SO_2两者不同的全球性与局地性污染特征有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毋泽鹏 王奇
为更好地研究产业跨国转移对不同国家、不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将其分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并纳入LMDI分解模型,识别全球39个主要国家CO_2、SO_2排放密集型产业并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9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18.11%的碳密集型产业,该过程在减少发达国家23.97亿吨CO_2排放的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41.42亿吨排放;前者减排主要得益于碳密集型产业转出的结构变化,占总效应的66.99%,而后者增排主要源于产业转入规模增加,贡献达70.80%。研究进一步比较了产业转移与技术进步的污染排放效应,发现随着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产业转移的污染排放影响在人均GDP为2.05万美元前后分别呈现增排效应和减排效应。研究还发现,硫密集型产业存在类似现象,差别在于当人均GDP为1.43万美元时就发生转变,这可能与CO_2、SO_2两者不同的全球性与局地性污染特征有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莉
准确把握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为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泰尔熵、地区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及标准差椭圆方法,选取10个工业行业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细分行业,基于2013—201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分析我国31个省份专利密集型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但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属于高度集聚型产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属于低度集聚型产业,其余6个产业属于中度集聚型产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集聚省份分别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区位分布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中心向西南方向偏移,集聚方向顺时针旋转,西南部地区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