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7)
2023(6975)
2022(5922)
2021(5716)
2020(4665)
2019(10830)
2018(10568)
2017(20246)
2016(10700)
2015(12384)
2014(12057)
2013(12226)
2012(11724)
2011(10953)
2010(10829)
2009(9974)
2008(9996)
2007(8592)
2006(7606)
2005(6870)
作者
(31843)
(27151)
(27120)
(25725)
(17077)
(12719)
(12113)
(10540)
(10372)
(9612)
(9523)
(9044)
(8779)
(8745)
(8684)
(8265)
(7940)
(7773)
(7708)
(7499)
(7001)
(6613)
(6540)
(6260)
(6141)
(5964)
(5904)
(5583)
(5552)
(5355)
学科
(56831)
经济(56778)
(27685)
管理(26832)
方法(24291)
数学(21587)
数学方法(21456)
(20459)
企业(20459)
中国(16662)
(14465)
(12401)
贸易(12396)
(12086)
业经(11324)
(11094)
地方(10857)
(9985)
产业(9948)
农业(9770)
环境(9123)
(9009)
技术(7687)
(7661)
金融(7659)
关系(7634)
(7602)
银行(7575)
(7483)
(7404)
机构
大学(169163)
学院(164959)
(80626)
经济(79596)
研究(65875)
管理(60987)
理学(53338)
理学院(52602)
管理学(51789)
管理学院(51501)
中国(49004)
科学(38786)
(36442)
(33712)
(32844)
研究所(31190)
(27495)
中心(27364)
经济学(27165)
财经(27163)
(25058)
经济学院(24581)
北京(23399)
(23291)
业大(22936)
(22400)
师范(22218)
(22168)
农业(21746)
科学院(20893)
基金
项目(113074)
科学(91488)
基金(86943)
研究(80399)
(77245)
国家(76744)
科学基金(65049)
社会(55528)
社会科(52964)
社会科学(52952)
基金项目(45814)
自然(40929)
自然科(40039)
(40034)
自然科学(40024)
自然科学基金(39393)
资助(35556)
(35314)
教育(35271)
编号(28572)
(26902)
重点(26138)
(25978)
国家社会(24886)
中国(24561)
(23630)
成果(23365)
教育部(23083)
创新(22343)
人文(21720)
期刊
(85729)
经济(85729)
研究(51397)
中国(30585)
科学(27379)
学报(26585)
(25179)
管理(22798)
(22149)
大学(20161)
学学(19178)
农业(17743)
经济研究(15431)
财经(14128)
(13070)
金融(13070)
(12492)
问题(12082)
(12069)
业经(11953)
教育(11745)
世界(11546)
技术(11497)
国际(10982)
(10270)
资源(8988)
技术经济(8751)
统计(8294)
(7468)
科技(7422)
共检索到242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以中国31个省市为例,运用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率等指标对2000~2014年污染产业转移的空间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污染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污染产业的省域分布呈先集中后分散的特征,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集聚变化特点,包括先集中后分散、趋于集中和趋于分散三种类型,多数行业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0~2014年东部省份的污染产业以转出为主,中西部内陆省份污染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升;污染产业的转移会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转移的作用尤为明显,说明承接地应针对承接转移产业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环境管制力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成龙  巩灿娟  
以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借鉴偏离份额法探究中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运用EVIEWS8.0定量分析污染产业转移对污染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净变化量最大的省份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且最大值不断降低,2005年以后结构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反方向说明中国污染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竞争力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同方向的省份变动意味着中国污染产业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转移的演变趋势;相对净变化量、结构转移增量均与污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而竞争力转移增量与污染转移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成龙  巩灿娟  
以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借鉴偏离份额法探究中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运用EVIEWS8.0定量分析污染产业转移对污染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净变化量最大的省份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且最大值不断降低,2005年以后结构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反方向说明中国污染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竞争力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同方向的省份变动意味着中国污染产业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转移的演变趋势;相对净变化量、结构转移增量均与污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而竞争力转移增量与污染转移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规制增强均有利于中国污染转移的控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红岩  王静  秦志琴  董威励  
首先构建污染密集指数来分辨挑选出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计算基尼系数以及产业集中率来判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间转移特征和空间转移特征;最后运用2000~201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回归,从而得出影响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转移,其转移方向为由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受到经济外向度、创新能力的影响,其对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向,经济发展状况、产权制度对其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胡峰  陈彬  
文章首先说明了国际污染转移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对污染转移的定义进行了法学意义上的解构,对污染转移的概念、途径、本质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了污染转移中的责任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供我国政府有效应对污染转移问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创  刘毅然  
本文基于2003~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一些代表性污染产业的相关面板数据,测度了我国各类污染产业转移的变动状况。结果发现,我国各类污染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转移现象。总体特征是各类污染产业从东部地区转出,中部地区成为各类污染产业的集聚地区,东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重度和中度污染产业转出而轻度污染产业转入的趋势,西部地区成为各类污染产业的选择性转入地区。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污染产业转移与正式环境管制之间呈"U"型关系,非正式环境管制中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对污染产业的转移也有重要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谢姚刚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境保护政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然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污染密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不能过分强调环境保护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污染密集产业进行区分考察,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不能仅仅针对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制定特殊的环境保护政策,否则将得不偿失。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成艾华  赵昭  
在东部地区"推力"和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东部地区的高能耗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西部地区成了部分行业的"污染避难所"。选取工业内部26个行业,运用产值份额、能耗份额及相应的产值贡献率、能耗贡献率来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行业的转移现状及由此所带来的能耗变动,从而探索产业转移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环境压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污染随着污染产业转移改变传播路径,并对转入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构建区域动态产业集聚指数对污染产业在中国的转移路径以及转移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污染产业相对转移趋势明显,尚未发生大规模绝对转移,总体上遵循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路径,东部处于净转出状态。建立区域污染物的因素分解模型,间接研究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污染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污染产业,且多处于产业增长状态,污染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地区环境污染的发生几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丽萍  夏文静  
以工业三废和SO~2的排放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测算污染排放强度系数将38个产业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污染产业和清洁产业四大类型,分别从中选取代表性产业,以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测算中国2000—2015年各类污染产业的时空转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重、中、轻度污染产业在2000—2015年都发生了转移,且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2000—2005、2006—2010、2011—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转移路径。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都是污染产业转出区,重度污染产业的转入地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向中部地区集聚的现象比较明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污染产业发展受到有效控制,承接污染产业转入的地区正在不断减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污染随着污染产业转移改变传播路径,并对转入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构建区域动态产业集聚指数对污染产业在中国的转移路径以及转移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污染产业相对转移趋势明显,尚未发生大规模绝对转移,总体上遵循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路径,东部处于净转出状态。建立区域污染物的因素分解模型,间接研究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污染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污染产业,且多处于产业增长状态,污染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地区环境污染的发生几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静进  王毅  黄宝荣  李颖明  宋敦江  
伴随着我国区域梯度产业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有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和偏离——份额分析来对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但地域分异明显,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状况、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发现,污染密集型产业跨区域迁移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从结构效应来看,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对中国中长期就业的贡献在下降。从空间效应来看,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区域是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出数量最多的区域,而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成为产业转入最多的区域。从转移产业部门来看,矿产资源开采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污染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产生了相当大的破坏。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由于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得的同时也为环境的破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主要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进行定性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规模、环境管制、要素禀赋以及产业开放政策四个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爽  樊秀峰  
污染产业的有序转移关系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环境压力的缓解。笔者将双边环境规制纳入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区域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治污绩效型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转入,而治污投资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相反;污染产业转出地的正式环境规制和污染产业承接地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的影响显著;需求因素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容忽视,双边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相近的地理位置显著地增加了污染品区际贸易,决定了污染产业转移的粘性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颖  张莉  
污染产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增加产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文章采用产业竞争力模型和DEA模型,运用我国10个污染产业与30个省份2007—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污染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1)2014年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污染产业发展仍具有竞争力;(2)污染产业由经济较发达省份向经济欠发达省份转移;(3)污染产业转出省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出下降,大多数承接污染产业省份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入下降,我国省际污染产业转移没有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