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02)
- 2023(7379)
- 2022(5987)
- 2021(5785)
- 2020(4422)
- 2019(10168)
- 2018(9708)
- 2017(18413)
- 2016(9585)
- 2015(10941)
- 2014(10488)
- 2013(10523)
- 2012(9921)
- 2011(9132)
- 2010(8832)
- 2009(8084)
- 2008(7895)
- 2007(6645)
- 2006(5912)
- 2005(5335)
- 学科
- 济(48643)
- 经济(48610)
- 管理(23143)
- 业(22994)
- 方法(18595)
- 数学(16805)
- 数学方法(16692)
- 中国(16343)
- 企(15963)
- 企业(15963)
- 农(14146)
- 贸(10902)
- 贸易(10896)
- 业经(10885)
- 易(10699)
- 产业(10037)
- 地方(9735)
- 农业(9667)
- 环境(8619)
- 财(8303)
- 制(8284)
- 发(7382)
- 学(7017)
- 技术(6925)
- 银(6630)
- 银行(6619)
- 体(6551)
- 行(6492)
- 出(6417)
- 融(6374)
- 机构
- 大学(139204)
- 学院(138997)
- 济(70719)
- 经济(69760)
- 研究(55030)
- 管理(51276)
- 理学(44307)
- 理学院(43801)
- 管理学(43283)
- 管理学院(43023)
- 中国(41767)
- 京(30197)
- 科学(29777)
- 财(28311)
- 所(26530)
- 研究所(24234)
- 经济学(24059)
- 中心(23521)
- 财经(23151)
- 经济学院(21808)
- 经(21400)
- 院(20405)
- 农(20076)
- 北京(19672)
- 江(18229)
- 范(17574)
- 业大(17531)
- 师范(17448)
- 财经大学(17312)
- 科学院(17090)
- 基金
- 项目(95251)
- 科学(77104)
- 研究(72096)
- 基金(71861)
- 家(62665)
- 国家(62243)
- 科学基金(53158)
- 社会(49792)
- 社会科(47516)
- 社会科学(47509)
- 基金项目(37145)
- 省(34329)
- 教育(31312)
- 自然(31095)
- 自然科(30362)
- 自然科学(30355)
- 划(29902)
- 自然科学基金(29834)
- 资助(29194)
- 编号(26965)
- 发(23200)
- 部(22492)
- 国家社会(22484)
- 中国(21791)
- 重点(21745)
- 成果(21420)
- 创(20322)
- 发展(19817)
- 教育部(19572)
- 展(19515)
共检索到208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丽萍 夏文静
以工业三废和SO~2的排放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测算污染排放强度系数将38个产业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污染产业和清洁产业四大类型,分别从中选取代表性产业,以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测算中国2000—2015年各类污染产业的时空转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重、中、轻度污染产业在2000—2015年都发生了转移,且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2000—2005、2006—2010、2011—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转移路径。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都是污染产业转出区,重度污染产业的转入地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向中部地区集聚的现象比较明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污染产业发展受到有效控制,承接污染产业转入的地区正在不断减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污染随着污染产业转移改变传播路径,并对转入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构建区域动态产业集聚指数对污染产业在中国的转移路径以及转移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污染产业相对转移趋势明显,尚未发生大规模绝对转移,总体上遵循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路径,东部处于净转出状态。建立区域污染物的因素分解模型,间接研究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污染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污染产业,且多处于产业增长状态,污染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地区环境污染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
污染产业 转移路径 环境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污染随着污染产业转移改变传播路径,并对转入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构建区域动态产业集聚指数对污染产业在中国的转移路径以及转移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污染产业相对转移趋势明显,尚未发生大规模绝对转移,总体上遵循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路径,东部处于净转出状态。建立区域污染物的因素分解模型,间接研究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污染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污染产业,且多处于产业增长状态,污染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地区环境污染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
污染产业 转移路径 环境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爽 樊秀峰
污染产业的有序转移关系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环境压力的缓解。笔者将双边环境规制纳入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区域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治污绩效型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转入,而治污投资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相反;污染产业转出地的正式环境规制和污染产业承接地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的影响显著;需求因素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容忽视,双边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相近的地理位置显著地增加了污染品区际贸易,决定了污染产业转移的粘性特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爽 樊秀峰
污染产业的有序转移关系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环境压力的缓解。笔者将双边环境规制纳入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区域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治污绩效型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转入,而治污投资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相反;污染产业转出地的正式环境规制和污染产业承接地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的影响显著;需求因素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容忽视,双边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相近的地理位置显著地增加了污染品区际贸易,决定了污染产业转移的粘性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毛广雄 曹蕾
从流空间视角,在分析产业转移流动机理及空间组织的基础上,结合流量测算的要点,借鉴引力模型,设计出产业转移流强度模型,并就江苏省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趋势进行实证测算,认为苏南5市与苏北5市间的产业转移流强度区域不平衡明显、与区域间制造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随着距离增加而急剧减小、并受到地区差异(势能差)制约;在此基础上的产业转移流空间层域划分则表明,产业转移的核心区与节点区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玫
从广义空间观看,区际产业转移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区域协调观和节约型社会的本质相一致。但产业转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衰退性产业转移以及招商引资领域环境门槛过低普遍会对承接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经过综合利弊权衡,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最优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侯伟丽 方浪 刘硕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管制较弱的地区转移?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产业区际转移间的关系,提出"污染避难所"效应在中国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利用1996-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效应的存在:从总体上看,该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滞后1期时效应最明显;分时段的分析显示,随着我国环境管制强度整体加强和产业结构变化,"污染避难所"效应增强。同时原有污染密集型产业基础较好、区域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加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龙斌
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相关工业产品产量面板数据的研究,揭示国内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区域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路径。从全国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入区。转入的主要是资源和能源类产业,无产业转出。东北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出区。除水泥外,所有污染密集型产业均向区外转移。东、中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选择性转移区。东部地区一方面转入钢铁等产业,一方面转出化工等产业;而中部地区一方面转入部分化工产业,一方面转出能源产业等。建议从国家层面对西部污染产业转移以及东北工业振兴予以高度重视,并从承接地的环境承载力、工业区位因素以及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三方面统筹国内...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以中国31个省市为例,运用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率等指标对2000~2014年污染产业转移的空间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污染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污染产业的省域分布呈先集中后分散的特征,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集聚变化特点,包括先集中后分散、趋于集中和趋于分散三种类型,多数行业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0~2014年东部省份的污染产业以转出为主,中西部内陆省份污染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升;污染产业的转移会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转移的作用尤为明显,说明承接地应针对承接转移产业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环境管制力度。
关键词:
污染产业 工业污染 产业转移 污染转移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平 张鹏鹏
文章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区际转移的理论机制,进而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转移的门槛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门槛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非正式环境规制整体上推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显现了非正式规制的经济效应。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陶权 肖生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环境污染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存在过的问题。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多,值得我们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探索了如何把承接国际产业转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静 周敏
当前产业转移区域划分主要是基于国家已有标准,很多时候并不能客观反映区域间产业转移实际情况,并且不利于探讨由产业转移引发的环境污染、滞后因素、政府干预等后续问题。为客观了解我国工业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及合理进行产业转移区域划分,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得出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进一步通过系统聚类将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产业强转出区、产业弱转出区及产业转入区三类区域。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为"工业产业强转出区→工业产业弱转出区→工业产业转入区",截至2013年,仅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基本完成工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正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开始向中西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玮 毕超
首先构建了一个解释污染避难所效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若干假设。然后,采用2004年到2008年转移产业中新建企业的面板数据,借助反映企业区位决策的Poisson模型,证实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确实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最后表明,环境规制对重污染型新建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轻污染型新建企业的影响,且该影响会随着企业资本密度的提高而降低。此外,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要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污染避难所效应 环境规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