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76)
- 2023(14680)
- 2022(12555)
- 2021(11940)
- 2020(9617)
- 2019(22316)
- 2018(21974)
- 2017(42180)
- 2016(22578)
- 2015(25408)
- 2014(25076)
- 2013(24881)
- 2012(22788)
- 2011(20680)
- 2010(20320)
- 2009(18499)
- 2008(17869)
- 2007(15371)
- 2006(13342)
- 2005(11674)
- 学科
- 济(96260)
- 经济(96167)
- 管理(63913)
- 业(60488)
- 企(48554)
- 企业(48554)
- 方法(43160)
- 数学(37602)
- 数学方法(37259)
- 中国(27042)
- 农(26540)
- 业经(21760)
- 财(21463)
- 学(19533)
- 地方(19220)
- 贸(18971)
- 贸易(18962)
- 环境(18845)
- 易(18490)
- 农业(17862)
- 制(16125)
- 和(15141)
- 技术(15080)
- 划(14478)
- 产业(13962)
- 理论(13933)
- 银(13451)
- 银行(13412)
- 融(13032)
- 金融(13028)
- 机构
- 大学(323406)
- 学院(321518)
- 济(136547)
- 经济(134009)
- 管理(129016)
- 理学(112841)
- 理学院(111638)
- 研究(110939)
- 管理学(109992)
- 管理学院(109426)
- 中国(81566)
- 京(68714)
- 科学(67307)
- 财(58310)
- 所(54502)
- 研究所(50236)
- 中心(49008)
- 农(48901)
- 财经(48129)
- 业大(46549)
- 经(44070)
- 北京(43669)
- 江(43411)
- 经济学(42299)
- 范(42075)
- 师范(41732)
- 院(40501)
- 经济学院(38374)
- 农业(38261)
- 财经大学(36051)
- 基金
- 项目(226960)
- 科学(179892)
- 研究(167806)
- 基金(166646)
- 家(145088)
- 国家(143936)
- 科学基金(123794)
- 社会(108058)
- 社会科(102565)
- 社会科学(102540)
- 基金项目(88482)
- 省(86287)
- 自然(78752)
- 自然科(76890)
- 自然科学(76873)
- 自然科学基金(75492)
- 教育(75342)
- 划(73017)
- 资助(68037)
- 编号(67133)
- 成果(53827)
- 部(50863)
- 重点(50648)
- 发(49544)
- 创(47456)
- 课题(45866)
- 国家社会(45430)
- 创新(44239)
- 教育部(43858)
- 科研(42866)
- 期刊
- 济(144001)
- 经济(144001)
- 研究(95178)
- 中国(56684)
- 学报(49381)
- 科学(47020)
- 管理(45954)
- 农(45046)
- 财(41124)
- 大学(37671)
- 学学(35498)
- 教育(32877)
- 农业(32140)
- 技术(26254)
- 经济研究(24358)
- 融(24144)
- 金融(24144)
- 业经(23386)
- 财经(23023)
- 经(19855)
- 问题(19197)
- 业(16624)
- 图书(16436)
- 科技(15929)
- 贸(15845)
- 技术经济(15650)
- 理论(15015)
- 资源(14710)
- 世界(14502)
- 现代(14306)
共检索到456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污染随着污染产业转移改变传播路径,并对转入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构建区域动态产业集聚指数对污染产业在中国的转移路径以及转移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污染产业相对转移趋势明显,尚未发生大规模绝对转移,总体上遵循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路径,东部处于净转出状态。建立区域污染物的因素分解模型,间接研究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污染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污染产业,且多处于产业增长状态,污染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地区环境污染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
污染产业 转移路径 环境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污染随着污染产业转移改变传播路径,并对转入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文章构建区域动态产业集聚指数对污染产业在中国的转移路径以及转移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污染产业相对转移趋势明显,尚未发生大规模绝对转移,总体上遵循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路径,东部处于净转出状态。建立区域污染物的因素分解模型,间接研究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污染产业的转移有利于区域环境的改善,中西部地区大量承接污染产业,且多处于产业增长状态,污染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地区环境污染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
污染产业 转移路径 环境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丽萍 夏文静
以工业三废和SO~2的排放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测算污染排放强度系数将38个产业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污染产业和清洁产业四大类型,分别从中选取代表性产业,以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测算中国2000—2015年各类污染产业的时空转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国重、中、轻度污染产业在2000—2015年都发生了转移,且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2000—2005、2006—2010、2011—2015年呈现出不同的转移路径。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都是污染产业转出区,重度污染产业的转入地呈现去中心化特征;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向中部地区集聚的现象比较明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污染产业发展受到有效控制,承接污染产业转入的地区正在不断减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成龙 巩灿娟
以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借鉴偏离份额法探究中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运用EVIEWS8.0定量分析污染产业转移对污染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净变化量最大的省份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且最大值不断降低,2005年以后结构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反方向说明中国污染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竞争力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同方向的省份变动意味着中国污染产业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转移的演变趋势;相对净变化量、结构转移增量均与污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而竞争力转移增量与污染转移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成龙 巩灿娟
以工业SO_2为研究对象,借鉴偏离份额法探究中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特征,运用EVIEWS8.0定量分析污染产业转移对污染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净变化量最大的省份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且最大值不断降低,2005年以后结构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反方向说明中国污染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竞争力转移增量与相对净变化量同方向的省份变动意味着中国污染产业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转移的演变趋势;相对净变化量、结构转移增量均与污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而竞争力转移增量与污染转移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规制增强均有利于中国污染转移的控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温睿 曾灏然
本文在选取2008—2017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污染密集型产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检验,验证广东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其次,分析影响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最后,分别从珠三角与非珠三角两个角度出发探讨环境效应的影响,从而为“2060碳中和计划”下广东地区产业合理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 产业转移 环境效应 广东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爽 樊秀峰
污染产业的有序转移关系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环境压力的缓解。笔者将双边环境规制纳入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区域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治污绩效型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转入,而治污投资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相反;污染产业转出地的正式环境规制和污染产业承接地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的影响显著;需求因素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容忽视,双边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相近的地理位置显著地增加了污染品区际贸易,决定了污染产业转移的粘性特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爽 樊秀峰
污染产业的有序转移关系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环境压力的缓解。笔者将双边环境规制纳入拓展引力模型,对中国区域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治污绩效型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污染产业的转入,而治污投资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相反;污染产业转出地的正式环境规制和污染产业承接地的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的影响显著;需求因素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容忽视,双边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相近的地理位置显著地增加了污染品区际贸易,决定了污染产业转移的粘性特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侯伟丽 方浪 刘硕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管制较弱的地区转移?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产业区际转移间的关系,提出"污染避难所"效应在中国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利用1996-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效应的存在:从总体上看,该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滞后1期时效应最明显;分时段的分析显示,随着我国环境管制强度整体加强和产业结构变化,"污染避难所"效应增强。同时原有污染密集型产业基础较好、区域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加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平 张鹏鹏
文章在区分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区际转移的理论机制,进而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转移的门槛特征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着正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门槛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非正式环境规制整体上推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际转移,显现了非正式规制的经济效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玫
从广义空间观看,区际产业转移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区域协调观和节约型社会的本质相一致。但产业转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衰退性产业转移以及招商引资领域环境门槛过低普遍会对承接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经过综合利弊权衡,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最优路径选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玮 毕超
首先构建了一个解释污染避难所效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若干假设。然后,采用2004年到2008年转移产业中新建企业的面板数据,借助反映企业区位决策的Poisson模型,证实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确实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最后表明,环境规制对重污染型新建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轻污染型新建企业的影响,且该影响会随着企业资本密度的提高而降低。此外,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要比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大。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污染避难所效应 环境规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颖 张莉
污染产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增加产出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文章采用产业竞争力模型和DEA模型,运用我国10个污染产业与30个省份2007—201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污染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1)2014年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污染产业发展仍具有竞争力;(2)污染产业由经济较发达省份向经济欠发达省份转移;(3)污染产业转出省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出下降,大多数承接污染产业省份环境效率随污染产业转入下降,我国省际污染产业转移没有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陶权 肖生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环境污染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存在过的问题。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多,值得我们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探索了如何把承接国际产业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龙斌
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相关工业产品产量面板数据的研究,揭示国内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区域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路径。从全国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入区。转入的主要是资源和能源类产业,无产业转出。东北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出区。除水泥外,所有污染密集型产业均向区外转移。东、中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选择性转移区。东部地区一方面转入钢铁等产业,一方面转出化工等产业;而中部地区一方面转入部分化工产业,一方面转出能源产业等。建议从国家层面对西部污染产业转移以及东北工业振兴予以高度重视,并从承接地的环境承载力、工业区位因素以及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三方面统筹国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