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46)
2023(9596)
2022(8115)
2021(7660)
2020(6562)
2019(15323)
2018(14773)
2017(27861)
2016(15269)
2015(17544)
2014(17508)
2013(17671)
2012(16804)
2011(15485)
2010(15205)
2009(14321)
2008(14344)
2007(12751)
2006(10919)
2005(9955)
作者
(45521)
(38423)
(38336)
(36713)
(24262)
(18458)
(17576)
(15071)
(14458)
(13289)
(13245)
(12876)
(12266)
(12140)
(12109)
(12106)
(11683)
(11389)
(11021)
(10984)
(9513)
(9483)
(9300)
(8691)
(8679)
(8661)
(8382)
(8271)
(7743)
(7706)
学科
(73940)
经济(73885)
管理(37697)
(35414)
方法(33523)
数学(30607)
数学方法(30407)
(26088)
企业(26088)
中国(21264)
(18594)
地方(16707)
(15562)
贸易(15556)
(15115)
(15111)
(14591)
业经(12423)
农业(12326)
(11824)
环境(11371)
(10374)
(10365)
金融(10363)
银行(10351)
(10347)
地方经济(10046)
(9980)
(8867)
(8430)
机构
大学(230893)
学院(227422)
(103132)
经济(101249)
研究(85941)
管理(83063)
理学(71725)
理学院(70759)
管理学(69611)
管理学院(69175)
中国(65040)
科学(52542)
(49885)
(44305)
(43603)
研究所(40714)
(39982)
中心(38394)
财经(35574)
经济学(33933)
业大(33433)
(32582)
(32503)
北京(31862)
农业(31767)
(31134)
师范(30870)
经济学院(30831)
(30829)
科学院(26854)
基金
项目(153550)
科学(121551)
基金(114242)
研究(109757)
(101001)
国家(100296)
科学基金(84409)
社会(71988)
社会科(68391)
社会科学(68372)
基金项目(60505)
(56772)
自然(53724)
自然科(52459)
自然科学(52441)
自然科学基金(51518)
(49798)
教育(49718)
资助(46824)
编号(42472)
重点(35625)
(35608)
(34551)
成果(34522)
国家社会(31239)
(31091)
中国(30466)
教育部(30155)
科研(29875)
课题(29765)
期刊
(108704)
经济(108704)
研究(68096)
中国(41849)
学报(37365)
(35501)
科学(34971)
(32317)
大学(27473)
管理(27401)
学学(25931)
农业(24336)
教育(19482)
(19292)
金融(19292)
经济研究(18917)
财经(17908)
技术(17752)
(15536)
业经(15468)
问题(15369)
(14485)
(14304)
世界(12538)
国际(12437)
资源(12426)
技术经济(11879)
统计(11520)
(10903)
(10046)
共检索到332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雷玉桃  苏莉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水足迹是在虚拟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当前水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水足迹强度是一个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它为水资源的利用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通过构建水足迹模型和水足迹强度模型,测算出2004~2013年我国主要省份的水足迹及水足迹强度,其中水足迹包括农畜产品水足迹、工业产品水足迹、水污染足迹、生活和生态水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各区域的水足迹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的水足迹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水足迹强度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中南地区的水足迹强度最大,西北地区的水足迹强度最小。我国各省份的水足迹强度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盖美  吴慧歌  曲本亮  
基于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计算2004—2013年辽宁各城市的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明显下降,各城市间水足迹强度存在很大差异。采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分析人均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的动态演变规律,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空间自相关检验发现,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关系,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低低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效应,其中人均水足迹对水足迹强度的影响最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盖美  吴慧歌  曲本亮  
基于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计算2004—2013年辽宁各城市的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明显下降,各城市间水足迹强度存在很大差异。采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分析人均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的动态演变规律,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空间自相关检验发现,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关系,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低低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兆丹  王张琪  Upmanu LALL  
基于经济区域分析层次,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及有关差异分解方法,探寻生产视角下水足迹(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及其成因,讨论有必要调整生产的地区及调整内容。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生产水足迹总体空间差异主要源于经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69.46%);2中国西北、中部和东北区域生产水足迹高于其他经济区域;各经济区域生产水足迹均主要源于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生产水足迹经济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生产水足迹经济区域间差异的最重要成因(贡献率59.19%),其关键因子为该部门最终需求量(贡献率74.57%);生产水足迹相关指标区域间比较中,京津区域水资源压力、西北区域生产水足迹强度、东北区域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高于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凡凡  张启楠  李福夺  傅汇艺  杨兴洪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审视水资源利用现状、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水足迹视角分别测算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域的水足迹强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考虑到该方法空间描述的粗略性,通过引入时空跃迁测度法进行细化,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且具有跃迁性,但主要以类型Ⅵ为主,其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人口数量仍然是当前中国水足迹强度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而城镇化率和对外开放程度则对降低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中国水足迹强度存在"倒N型"的Kuznets曲线,且大部分省份水足迹强度处于第一个拐点与第二个拐点之间,北京、天津、上海等区域已越过第二个拐点,处于水足迹强度下降阶段,而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仍未跨越第一个拐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才志  陈栓  赵良仕  
水足迹强度是一个反映水的利用效率的指标,论文在对1995—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水足迹计算的基础上(因资料所限,未考虑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15 a来各地区水足迹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演变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中国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区域发展并不平衡;②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中国各地区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即水足迹强度高的地区相互邻接,强度低的地区相互邻接;③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空间正相关模式(LL集聚和HH集聚)所占比例很大,且在研究年份内逐渐增加,反映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良仕  孙才志  邹玮  
基于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水足迹强度的计算,本文分析水足迹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市劳均GDP差异收敛性和水足迹强度差异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研究显示:①1997-2010年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明显提高;②中国各省市劳均GDP存在β收敛,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劳均GDP收敛速度变慢;③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是收敛的,随着各地区劳均GDP差异的缩小,水足迹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④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水足迹强度下降速度和劳均GDP增长速度的差异在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德存  刘金平  
文章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8个区域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并以三维足迹视角,把足迹大小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作为足迹深度,分析了区域间能源足迹与碳足迹的流向。结果表明:各区域能源足迹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能源足迹深度输入输出不均衡:中部为净输出区域,东北与西北能源足迹深度主要流向为输出。最后比较了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在分析碳排放空间转移对区域可持续性影响的异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德存  刘金平  
文章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8个区域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并以三维足迹视角,把足迹大小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作为足迹深度,分析了区域间能源足迹与碳足迹的流向。结果表明:各区域能源足迹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能源足迹深度输入输出不均衡:中部为净输出区域,东北与西北能源足迹深度主要流向为输出。最后比较了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在分析碳排放空间转移对区域可持续性影响的异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文彬  郝佳馨  
文章使用能源生态足迹测算方法,对中国1995—2016年的能源足迹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能源足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1—2011年间,能源足迹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从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三方面对能源足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能源生态足迹区域内差异呈现"东—西—东北—中"递减趋势;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影响能源足迹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超变密度差异因素,区域内差异因素影响最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琦  孙根年  韩亚芬  
节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施有赖于能源消费水平的准确度量。能源足迹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测算能源消费水平的计量手段。文章着眼于能源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出能源足迹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才志  张灿灿  郜晓雯  
采用2000—2016年中国30省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四省区)的数据,构建四化指标体系,计算四化发展指数,进行地区四化水平评价,通过OLS和GMM回归模型考察四化发展对水足迹强度的影响,同时设置四化之间的交互项来识别四化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从四化水平的地域发展差异上来看,中国四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格局,水足迹强度的分布与之类似,说明四化水平发展与水足迹强度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其次,计量模型显示四化水平的提升对于水足迹强度的改善有积极影响,但每一化对于水足迹强度改善的影响大小不一;第三,以交互项衡量的四化相互作用对于水足迹强度的影响作用为正,表明四化发展对水足迹强度的改善效果逐渐趋于收敛。因此,优先提升落后地区的四化水平,以四化水平的提升推动水足迹强度的降低,能够有效降低我国总体水足迹强度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才志  白天骄  韩琴  
论文在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1998—2013年各类来源的灰水足迹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选取人口、GDP两个指标,应用基尼系数对中国1998—2013年灰水足迹的空间、结构均衡性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区域均衡性方面,经济灰水足迹均衡性较差,东部与西部地区分别在经济灰水足迹和人口灰水足迹中的均衡性较低;2)在结构均衡性方面,经济灰水足迹均衡性已达到"差距偏大"范围,其中农业和工业的均衡性较差,生活经济灰水足迹均衡性近年来降幅明显;3)从边际效应来看,可以通过减少中、西部重污染地区灰水足迹及各省市农业灰水足迹的方式提升整体均衡性,有效促进中国水环境公平性的提升。最后,针对中国灰水足迹均衡性的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