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32)
2023(15195)
2022(13052)
2021(12386)
2020(10120)
2019(23567)
2018(23382)
2017(44203)
2016(23961)
2015(27259)
2014(27217)
2013(27115)
2012(25393)
2011(23302)
2010(23255)
2009(21120)
2008(20624)
2007(17876)
2006(15949)
2005(14341)
作者
(70129)
(58132)
(57627)
(54736)
(37266)
(27769)
(26266)
(22932)
(22195)
(20754)
(19892)
(19819)
(18670)
(18419)
(17941)
(17808)
(17260)
(17001)
(16561)
(16494)
(14611)
(14331)
(13906)
(13164)
(13011)
(12965)
(12828)
(12803)
(11750)
(11495)
学科
(103964)
经济(103861)
管理(66475)
(62910)
(50366)
企业(50366)
方法(42479)
数学(36607)
数学方法(36246)
中国(32574)
(27652)
地方(25363)
业经(22983)
(21551)
(21223)
(20410)
贸易(20393)
(19805)
农业(18719)
(18064)
(17264)
环境(17093)
(16534)
银行(16493)
技术(16145)
(15923)
(15782)
金融(15780)
理论(15750)
(15522)
机构
大学(344497)
学院(341813)
(142259)
经济(139326)
管理(134166)
研究(123517)
理学(115255)
理学院(113918)
管理学(112141)
管理学院(111525)
中国(93452)
(75935)
科学(75532)
(62664)
(62349)
研究所(57167)
(55200)
中心(54576)
财经(49769)
(49302)
业大(49291)
北京(49250)
(47305)
师范(46874)
(45457)
(44772)
农业(42989)
经济学(42703)
(40595)
经济学院(38403)
基金
项目(232019)
科学(182510)
研究(171783)
基金(167943)
(146516)
国家(145271)
科学基金(123888)
社会(108180)
社会科(102536)
社会科学(102511)
基金项目(88866)
(88708)
自然(79211)
教育(78058)
自然科(77274)
自然科学(77257)
自然科学基金(75864)
(75467)
编号(69825)
资助(69328)
成果(57405)
(53119)
重点(51985)
(51876)
课题(48636)
(48006)
创新(44790)
国家社会(44768)
教育部(44400)
科研(43638)
期刊
(160298)
经济(160298)
研究(105915)
中国(71349)
学报(53355)
(50939)
科学(50479)
管理(50464)
(44181)
教育(41694)
大学(40002)
学学(37077)
农业(36023)
(30876)
金融(30876)
技术(29616)
业经(25952)
经济研究(25873)
财经(24030)
问题(20835)
图书(20803)
(20630)
(19366)
(16877)
资源(16842)
技术经济(16766)
科技(16747)
理论(16433)
世界(16234)
现代(15441)
共检索到518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高地  周海林  甄霖  鲁春霞  肖玉  
本文对我国目前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资源对居民生活、工业和农业的承载力、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水资源承载能力超载率。结果表明,如果我国保持现有耗水水平,那么我国水资源理论上的自然承载力为63×108人,我国能够实现的水资源实际人口承载力为25×108人。在今后20年间,我国大陆地区水资源有效人口承载力在15×108~18×108人之间,总体上我国的人口数量在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承载力盈余约在2·5×108~5·1×108人。但由于各地人口和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一些地区表现出水资源人口严重超载,超载达50%以上,而一些地区具有极高的水资源人口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云玲  郭旭宁  郭东阳  王晓红  
为全面客观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考虑水量、水质、水生态3个要素,讨论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从水资源承载负荷和承载能力2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物量指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各因素分别评价,采用"短板法"全面考虑各要素评价结果,进而得到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河北省为案例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最后结合资源承载状况和超载成因,提出了河北省水资源调控措施建议,以验证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云玲  郭旭宁  郭东阳  王晓红  
为全面客观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考虑水量、水质、水生态3个要素,讨论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从水资源承载负荷和承载能力2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物量指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各因素分别评价,采用"短板法"全面考虑各要素评价结果,进而得到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河北省为案例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最后结合资源承载状况和超载成因,提出了河北省水资源调控措施建议,以验证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喜峰  李富强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产业安全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发展背后都有水资源的支撑,都有水资源的纽带关系,保障这些安全都要符合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要求。本文以东北地区作为典型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国家经济安全、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是突破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三个省份制造业结构总体上都不利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加。采掘业,电力热力、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建筑业、服务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将有利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加。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都有利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是农业用水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力。对于制造业来说,节水型技术进步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也就是说,通过节水型技术进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增加。能源投入的技术进步是次要的驱动因素。黑龙江、吉林、辽宁需要转变制造业的发展方式,调整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以及制造业朝着价值链更高端的方向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维博  
论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评价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近于其饱和容量,发展节水灌溉,充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保障和发展干旱区农业的根本出路。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喜峰 李富强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本文考虑到投入产出表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的优点,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分析作为研究转变发展方式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的基本工具,将北京市作为典型研究区域。根据研究发现,用水的技术变化是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总量的变化则是降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因,中间投入的技术变化、进口和省外调入、制造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最终使用内部结构调整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十分密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浩  秦大庸  王建华  李令跃  
在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生产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地给出了该区域重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内陆干旱区特点,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研究内容、特性和影响它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计算流程和边界条件,分析计算了其水资源生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新疆、河西、宁夏的农产品弥补关中和柴达木农业生产的不足,利用新疆、关中、柴达木的工业生产弥补河西、宁夏工业生产的不足,2020年西北重点地区完全可以承载其6384×104人的预测人口,且能保证每人有年均400kg粮食和2×104元以上的富裕生活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勋贵  魏霞  沈冰  卢玉东  
资料缺乏且水资源已严重超载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研究无法应用传统的方法,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润绿洲灌区2010、2015水平年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有限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以水资源供需平衡原理为依据,应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提出了新的评价准则,建立了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模型,并应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进行模型求解,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可应用于资料缺乏且水资源超载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研究,为其它资料缺乏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咏飞  邹欣庆  
根据曹妃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异常紧缺、降水量不足、主要依靠跨区域调水的特点,综合考虑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等各方面要素,选取水资源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子系统,并运用区域水资源规划管理理论,采用多目标规划技术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评价模型;结合按照各种发展模式设定的A,B,C,D四种情景,采用隶属度的方法分析计算了曹妃甸工业区2010,2020,2030年在A,B,C,D四种不同发展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出A,B发展模式下曹妃甸工业区水资源准不可承载,C,D发展模式下可承载的模型预测结果;并针对评价结果,结合工业区实际情况,提出曹妃甸工业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江宜  窦世权  黎清华  张洁  
海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支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是制约海岛持续开发利用的瓶颈因素。论文以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切入点,分析旅游海岛资源环境禀赋对人类活动的支撑力度;运用系统动力学,根据海岛水资源环境特性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了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选择对海岛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海水入侵作为承载能力评价标准,以"边际风险递增"思路对海水入侵风险进行量化;并以广西涠洲岛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不同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下的海岛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情景分析,最后针对海岛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秦大庸  裴源生  于福亮  陈一鸣  
通过对宁南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剖析,建立了农业发展模式,提出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合理的搬迁人口规模。讨论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和方法,以2000年作为基准年对宁南山区的人口、粮食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相应的农业生产能力,最后根据GDP和粮食生产能力,给出了宁南山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将从现状的230×104人提高到2020年的400×104人,以县为单元累计的行政合理移民规模为不到50×104人,可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恢复和有效保护。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殿茹  赵淑芹  李献士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选取了四个方面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了重点评价,分析了水资源对本区域经济发展压力态势,得出了相应结论。结果表明:本区域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压力是明显的,且呈动态趋势。为了解决本区域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保证本区域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雁慧  李阳兵  梁鑫源  冉彩虹  
为探讨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从承压、压力、协调、管理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方法探讨2000~2015年中国水资源承载力,使用M-K趋势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R/S分析法预测其未来趋势。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差,其中北纬35°~40°之间水资源承载力普遍较差,南北两侧地区较好。时空变化上,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恶化状态,其中东北及西南大部分地区呈恶化状态,东南大部分地区呈改善状态,西北地区变化不显著。未来趋势上,水资源承载力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将呈现持续恶化趋势,持续恶化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东南沿海地区;青海和湖南可能有恶化趋势;其他地区将呈现改善或可能改善趋势。研究结果对未来水资源承载力调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东南沿海地区承载潜力较大,山西、山东、北京等地几乎枯竭,东北及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优势在逐渐丧失,应针对不同地区水资源承载潜力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协调系统、管理系统以及承压系统中的生态环境、压力系统中的污染物排放可控性较大,对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可从这些方面入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短缺,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运用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选取特定年份相关数据计算其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描述中国各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以此综合分析评价中国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结果表明: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西南省区水资源承载潜力相对较大;长江、珠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已无水资源承载力优势;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如新疆、宁夏、甘肃等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超载严重,水资源承载力渐趋枯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