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30)
- 2023(12118)
- 2022(10628)
- 2021(10391)
- 2020(8580)
- 2019(20161)
- 2018(19953)
- 2017(38458)
- 2016(21005)
- 2015(24061)
- 2014(23800)
- 2013(23825)
- 2012(21900)
- 2011(19866)
- 2010(19652)
- 2009(17990)
- 2008(17473)
- 2007(14954)
- 2006(13238)
- 2005(11853)
- 学科
- 济(86414)
- 经济(86314)
- 管理(58195)
- 业(56388)
- 企(44387)
- 企业(44387)
- 方法(40016)
- 数学(35149)
- 数学方法(34757)
- 中国(25156)
- 农(24814)
- 财(20678)
- 业经(18225)
- 贸(17986)
- 贸易(17978)
- 学(17827)
- 易(17564)
- 农业(16652)
- 地方(16395)
- 制(15718)
- 环境(13617)
- 和(13557)
- 银(13024)
- 银行(12986)
- 理论(12777)
- 技术(12672)
- 行(12393)
- 务(12155)
- 财务(12088)
- 财务管理(12062)
- 机构
- 大学(301526)
- 学院(297637)
- 济(125060)
- 经济(122591)
- 管理(119022)
- 研究(105630)
- 理学(103059)
- 理学院(101932)
- 管理学(100325)
- 管理学院(99808)
- 中国(79500)
- 京(65347)
- 科学(64495)
- 财(54698)
- 所(53749)
- 农(49823)
- 研究所(49125)
- 中心(46848)
- 业大(45083)
- 财经(44169)
- 北京(41962)
- 江(41315)
- 经(40391)
- 农业(39339)
- 范(39189)
- 师范(38896)
- 经济学(38033)
- 院(37524)
- 经济学院(34287)
- 州(33619)
- 基金
- 项目(205036)
- 科学(161206)
- 研究(150285)
- 基金(150224)
- 家(131526)
- 国家(130480)
- 科学基金(111171)
- 社会(95051)
- 社会科(90062)
- 社会科学(90038)
- 基金项目(79668)
- 省(77386)
- 自然(71948)
- 自然科(70289)
- 自然科学(70275)
- 自然科学基金(69015)
- 教育(67950)
- 划(65935)
- 资助(62566)
- 编号(60483)
- 成果(49550)
- 部(46378)
- 重点(45776)
- 发(43905)
- 创(42146)
- 课题(41365)
- 教育部(39712)
- 国家社会(39529)
- 创新(39404)
- 科研(39010)
- 期刊
- 济(134537)
- 经济(134537)
- 研究(91416)
- 中国(55211)
- 学报(47896)
- 农(46402)
- 科学(44304)
- 管理(43058)
- 财(39456)
- 大学(36087)
- 学学(33789)
- 农业(33386)
- 教育(31716)
- 融(24733)
- 金融(24733)
- 技术(24689)
- 经济研究(21862)
- 财经(21352)
- 业经(20488)
- 经(18314)
- 问题(18049)
- 业(17534)
- 图书(16315)
- 贸(15380)
- 理论(15176)
- 技术经济(14880)
- 世界(14256)
- 科技(13975)
- 实践(13611)
- 践(13611)
共检索到437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春春 周锡跃 李凤博 方福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水稻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变化呈现一系列特点,水稻生产重心北移趋势明显。水稻主产区的变动发展是农民收入结构、大米需求结构变化、核心技术突破和耕地资源分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必须着力解决主产区特别是东北产区发展面临的结构失衡、经济利益、资源短缺和效益偏低四大问题,提高稻谷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水稻主产区 重心 北移 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连喜 赵晶 李琪 吴荣军 耿秀华
本文利用1949-200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稻谷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资料,分析全国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以及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偏移距离等。结果表明:(1)1949-2009年,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整体上均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2)稻谷单产重心偏移轨迹从东西方向来看,20世纪50、60年代先向东偏移,此后逐渐向西回归;从南北方向上来看,单产重心呈现波动上升、下降趋势,大约在33°N-34°N之间移动。(3)从重心总偏移距离来看,种植面积最小,总产量次之,单产最大;从偏移方向来看,三者均是向东北、西南方向偏移的年份居多,说明稻谷生产东北、西南方向的发展不平衡状...
关键词:
稻谷生产 重心模型 移动轨迹 偏移距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懿慧 贺立源
使用GIS技术,以分县(市,区)为基本单位研究湖北省近年水稻生产状况。综合气象资料、地形数据、水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适应性气候指标,划分出湖北省水稻适宜性种植区域;根据各县(市、区)区域水稻实际生产数据,分早、中、晚稻划定出水稻生产的高、中和低产区域;测算湖北省水稻光温生产潜力为17 000~22 000kg/hm2,光温生产潜力可利用度为33.06%~78.30%。按照农业气候资源的相似性和农业气候利用一致性原则研究表明:湖北省水稻综合生产潜力为317.42万t。该研究结果和建立的数据库为更好地指导和规划湖北省水稻种植、生产和实施系列高产科技工程项目提供了依据和参考。该研究方法,能够扩展用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新建 陶建平
文章根据农作物生产风险程度大致类似的原则,运用主导指标法,以开展水稻区域产量保险为背景,选取水稻单产变异系数,水稻单产减产超过10%和20%的概率等5个主导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湖北水稻生产县市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水稻生产风险表现了高度的区域差异性。
关键词:
水稻生产 主导指标 风险区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邓文 谭杰扬 刘英 祝琪雅 王剑
[目的]当前开展不同熟制的水稻产量重心变迁研究较少。文章旨在丰富我国水稻空间布局理论体系,为优化湖南水稻结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农业统计数据,运用重心法和灰色关联法分析20062015年湖南不同熟制水稻产量重心变迁及影响因素。[结果]水稻产量重心位于长株潭地区,双季稻和一季稻产量重心位于洞庭湖区,分别向北偏西、北偏西、西偏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一季稻>双季稻>水稻。不同熟制水稻产量区域变化呈现出不同特点。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水稻和双季稻产量占比主要影响因素为单产,洞庭湖地区为播种面积;长株潭
关键词:
水稻 熟制 产量重心 影响因素 湖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宏志 何三林 马清欣
本文提出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定量指标——比较优势度,并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度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北省的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比较优势度 农业优化布局 水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靖飞 王密引 杨梅梅
本文基于2003—2010年杂交水稻主导品种推广数据,界定了跨省份技术转移标准,从总体水平、相对水平和相互关系3个方面对中国杂交水稻品种跨区域转移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杂交水稻品种跨省份技术转移比较活跃,四川、湖南、浙江、江苏和广东是主要的跨省份技术输出地区,按照地理区域形成了西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三大最活跃的杂交水稻品种跨省份技术转移区域。
关键词:
品种技术转移 跨省份 杂交水稻 转移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杰鲲 康忠燕 韩文杰 梁璐璐
论文以2006—2016年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量为基础,测算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并分析重心迁移特征;构建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七大区域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2008—2013年、2013—2014年、2014—201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分别向西南、西北、西南、东北方向迁移。第一、三阶段的主要推力是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二阶段的主要推力是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四阶段的主要推力则是华东、华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结合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有关各省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区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泉 黄国勤
[目的]水稻生产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江西省是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黄金水稻种植区,其水稻生产具有起源早、历史久,产量高、贡献大,条件优、潜力大等优势特征。[方法]文章以江西省为例,以点带面,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从水稻种植、效益、品牌、资源、水利、施肥、病虫害、机械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江西省水稻生产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并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提出要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体系。[结果]大力推广作物轮作,建立稻田绿色种植制度;控制稻田土壤酸化,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快绿色抗性品种培育,提高品种国际竞争力;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推进绿色品牌建设;加快"一控两减"步伐,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机械绿色低碳化,控制机械化成本。[结论]要努力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水稻绿色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敏 刘安国 邓爱娟 万素琴 刘志雄
为了研究近50a来湖北省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湖北省1961-2008年水稻产区的气象资料,计算了水稻生长季主要热量资源要素包括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时间和积温、气温日较差等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通过8、10、12℃初日提前、稳定通过20、22℃终日推迟、间隔期延长,积温增加,水稻适宜种植期延长;10℃初日至20℃(22℃)终日持续日数在大部双季稻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积温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部分地区水稻生长季气温日较差和早稻、中稻、晚稻灌浆期日较差呈减少趋势,西部减少趋势小于东部。可将早熟品种换种生育期相对较长、产量相对较高的中熟、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勇翔 王秀珍 郭建平 赵艳霞 黄敬峰
【目的】绘制中国南北稻区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重心变动图,分析成因,找出影响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对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方法找出该变动背景下影响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除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向东南和东部发生偏移以外,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1979—2009年北方稻重心由华北快速移动到了东北松辽盆地。中稻和一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与南方稻作制度"双改单"变化顺序由北向南相吻合。早稻和双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都为西南。南方稻区单季稻比例明显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兴 赵鑫 王钰乔 薛建福 张海林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影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而稻田又是CH_4的主要排放源,因此研究其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4年水稻生产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碳足迹评价方法核算了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稻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呈逐年增长,而单位产量碳足迹则出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1.24亿kgCO_2-eq、32.58kgCO_2-eq/hm2和-2.82kgC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兴 赵鑫 王钰乔 薛建福 张海林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影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而稻田又是CH_4的主要排放源,因此研究其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4年水稻生产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碳足迹评价方法核算了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稻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呈逐年增长,而单位产量碳足迹则出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1.24亿kgCO_2-eq、32.58kgCO_2-eq/hm~2和-2.82kgCO_2-eq/t;②不同省份由于水稻生产条件差异,其碳足迹存在较大差别,如年均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的江苏达7411.91kgCO_2-eq/hm~2,最低的黑龙江为4305.87kgCO_2-eq/hm~2;③年均单位产量碳足迹方面,最高海南为1419.35kgCO_2-eq/t,最低吉林为602.12kgCO_2-eq/t;④综合比较单位面积与单位产量碳足迹发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广西、广东、福建等),华中双季稻稻作区(江苏、湖南、江西等),其单位碳足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⑤水稻生产碳足迹组成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为稻田CH_4排放,达85.05%,农资投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仅占14.95%,其中化肥投入占总碳足迹的10.25%。最后,本文建议通过改进农田管理措施(如间歇性灌溉、改进施肥、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效率来有效减少水稻温室气体排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章秀福 王丹英 方福平 曾衍坤 廖西元
在分析水稻生产历史、粮食消费和国际贸易的基础上,指出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重要地位,水稻的稳定增产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起基础作用;在对国内外水稻单产水平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水稻的生产潜力,提出水稻单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可以满足我国未来对稻谷的需求;探讨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水稻发展对策。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水稻生产 发展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