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9)
2023(8639)
2022(7262)
2021(6761)
2020(5696)
2019(13564)
2018(13192)
2017(25200)
2016(13890)
2015(16157)
2014(16240)
2013(16621)
2012(15886)
2011(14627)
2010(14393)
2009(13323)
2008(13288)
2007(11828)
2006(10086)
2005(9171)
作者
(41988)
(35545)
(35544)
(34085)
(22618)
(17120)
(16086)
(13894)
(13504)
(12573)
(12410)
(11746)
(11527)
(11391)
(11203)
(11199)
(10815)
(10583)
(10322)
(10316)
(8808)
(8806)
(8754)
(8172)
(8055)
(7984)
(7821)
(7722)
(7336)
(7157)
学科
(66572)
经济(66520)
管理(37533)
(35121)
方法(32097)
数学(29401)
数学方法(29223)
(25640)
企业(25640)
中国(19240)
(18015)
(15078)
贸易(15073)
(14752)
(14456)
环境(13930)
(13821)
农业(11721)
业经(11644)
(11129)
地方(10668)
(10174)
(9810)
银行(9786)
(9444)
金融(9441)
(9422)
(9021)
(8405)
(8394)
机构
大学(213452)
学院(209972)
(98411)
经济(96810)
研究(79424)
管理(77862)
理学(67064)
理学院(66284)
管理学(65305)
管理学院(64920)
中国(59938)
科学(47441)
(45789)
(41574)
(41354)
(41033)
研究所(38162)
中心(35230)
财经(33722)
业大(33075)
农业(32995)
经济学(32541)
(30837)
(29987)
经济学院(29556)
北京(29160)
(27471)
(26259)
师范(26012)
科学院(25381)
基金
项目(140021)
科学(109777)
基金(104084)
研究(99727)
(92534)
国家(91896)
科学基金(76644)
社会(65232)
社会科(62014)
社会科学(61997)
基金项目(54344)
(51816)
自然(48563)
自然科(47436)
自然科学(47420)
自然科学基金(46618)
(45131)
教育(44865)
资助(43461)
编号(38232)
(32897)
重点(32403)
(31408)
成果(30929)
(28650)
中国(28591)
国家社会(28584)
教育部(27804)
科研(27317)
创新(27122)
期刊
(101874)
经济(101874)
研究(62193)
中国(38861)
(37238)
学报(36218)
科学(32555)
(31084)
大学(26694)
农业(26191)
管理(25996)
学学(25293)
(18033)
金融(18033)
经济研究(17838)
财经(17075)
技术(16864)
教育(16643)
(15543)
(14846)
业经(14412)
问题(14348)
(14034)
世界(12523)
国际(12052)
技术经济(11645)
统计(10705)
(10505)
资源(10041)
理论(9398)
共检索到308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兴  赵鑫  王钰乔  薛建福  张海林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影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而稻田又是CH_4的主要排放源,因此研究其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4年水稻生产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碳足迹评价方法核算了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稻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呈逐年增长,而单位产量碳足迹则出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1.24亿kgCO_2-eq、32.58kgCO_2-eq/hm~2和-2.82kgCO_2-eq/t;②不同省份由于水稻生产条件差异,其碳足迹存在较大差别,如年均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的江苏达7411.91kgCO_2-eq/hm~2,最低的黑龙江为4305.87kgCO_2-eq/hm~2;③年均单位产量碳足迹方面,最高海南为1419.35kgCO_2-eq/t,最低吉林为602.12kgCO_2-eq/t;④综合比较单位面积与单位产量碳足迹发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广西、广东、福建等),华中双季稻稻作区(江苏、湖南、江西等),其单位碳足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⑤水稻生产碳足迹组成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为稻田CH_4排放,达85.05%,农资投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仅占14.95%,其中化肥投入占总碳足迹的10.25%。最后,本文建议通过改进农田管理措施(如间歇性灌溉、改进施肥、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效率来有效减少水稻温室气体排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兴  赵鑫  王钰乔  薛建福  张海林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影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而稻田又是CH_4的主要排放源,因此研究其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4年水稻生产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碳足迹评价方法核算了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稻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呈逐年增长,而单位产量碳足迹则出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1.24亿kgCO_2-eq、32.58kgCO_2-eq/hm2和-2.82kgC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巧玲  杨刚  邹兰  张荣萍  马鹏  白银萍  黄晶  
【目的】四川盆地“油菜—水稻”复种模式下油菜秸秆还田是秸秆高效处理的重要途径。明确不同油菜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碳足迹的影响,对秸秆低碳绿色利用及“油菜—水稻”复种系统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油菜秸秆不还田(CK)为对照,采用基于LCA土壤碳库法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分析比较了油菜秸秆覆盖还田(S1)与油菜秸秆翻埋还田(S2)处理下的水稻碳足迹。【结果】①CK、S1与S2处理下水稻碳足迹分别为0.12、-0.08、0.02 kg CO_(2)-eq/kg,尽管油菜秸秆还田增加了194.5 kg/hm~(2)的CH_(4)排放,但与CK相比,S1和S2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其增量分别为2193.0、2019.3 kg C/hm~(2);②稻田CH_(4)排放是水稻碳足迹的重要构成,其次是农资生产和使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复合肥投入是农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因素,占总农资温室气体排放的73.9%。【结论】与油菜秸秆不还田相比,油菜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从而减少了水稻生产碳足迹,如何减少因油菜秸秆还田和化肥投入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进一步减少水稻碳足迹、促进水稻低碳生产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占彪  王猛  陈阜  
【目的】分析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动态、分布以及构成,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华北平原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5个代表省(市)的47个市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及作物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业领域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作物生产的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CFs)、单位耕地面积碳足迹(CFc)、单位产量碳足迹(CFy)及单位产值碳足迹(CFv)。以2002年为节点,把1993—2012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变化趋势以及华北平原47个市的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分布、构成情况。根据1993—2012年不同市的平均单产,取5个单产最高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季国军  纪洪亭  程琨  刘满强  江瑜  胡正锟  张岳芳  胡乃娟  唐若迪  胡锋  
[目的]稻田通过排放温室气体和活性氮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系统分析江苏不同稻田轮作模式碳、氮足迹及其构成。[方法]以江苏新型经营主体为调查对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苏不同稻田轮作模式碳、氮足迹及其构成。[结果]不同稻田轮作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面积氮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稻麦轮作(18.22 t·hm~(-2)和139.54 kg·hm~(-2))、稻油轮作(13.20 t·hm~(-2)和101.65 kg·hm~(-2))、稻绿肥轮作(10.20 t·hm~(-2)和73.19 kg·hm~(-2)),单位产量碳足迹和氮足迹在不同轮作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稻田轮作模式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存在区域差异,稻麦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和稻油单位面积氮足迹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稻油轮作单位面积碳足迹和稻绿肥轮作单位面积碳、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均不显著。对单位产量氮足迹而言,稻麦轮作单位产量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显著,而稻麦轮作单位产量碳足迹、稻油和稻绿肥轮作单位产量碳、氮足迹在不同地区差异均不显著。不同轮作模式碳足迹主要来源CH_(4)排放和氮肥使用导致的碳足迹,占比分别为46.6%~50.7%和23.9%~25.2%。氮肥施用导致的氨挥发、氮素径流、氮素淋失及氮肥投入是不同稻田轮作模式氮足迹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52.2%~59.0%、14.6%~20.21%、8.7%~10.8%和7.8%~7.9%。[结论]稻油轮作和稻绿肥轮作模式是一种较为低碳和低氮的轮作模式,而考虑粮食安全,选择稻麦轮作模式优于稻油轮作和稻绿肥轮作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林秀   徐强   彭翔   李京咏   周影   黄佳敏   敖弟彩   窦志   高辉  
稻渔共作是中国稻区重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有助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研究基于田间试验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价了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和稻鲶共作3种稻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_A)、单位产值碳足迹(CF_V)、单位利润碳足迹(CF_P)和单位营养密度碳足迹(CF_(NDU)),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稻鳅共作的CF_A、CF_V、CF_P和CF_(NDU)分别为11 923 kg CO_(2 )-eq·hm~(-2)、0.10 kg CO_(2 )-eq·¥~(-1)、0.14 kg CO_(2 )-eq·¥~(-1)和1.37 kg CO_(2 )-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7.5%、82.1%、79.1%和77.7%;稻鲶共作的CF_A、CF_V、CF_P和CF_(NDU)分别为12 110 kg CO_(2 )-eq·hm~(-2)、0.16 kg CO_2-eq·¥~(-1)、0.22 kg CO_(2 )-eq·¥~(-1)和2.48 kg CO_(2 )-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6.2%、71.4%、67.2%和59.7%。综合来看,稻鳅共作以最低的碳排放为人们提供了最高的营养密度并创造了最高的经济效益,最值得推广。敏感性分析表明CH_4排放、灌溉耗电和水产动物饲料对碳足迹影响较大。情景分析表明,当综合使用光伏发电、水稻新品种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时,两种稻渔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减排潜力可达到23.4%~24.4%。研究从碳排放的角度为中国传统稻作模式向生态稻作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淑艳  谢高地  
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综合分析了2007年中国52个产业部门碳足迹的流动情况。该年中国产业部门完全碳足迹为71.0亿tCO2,其中直接碳足迹与间接碳足迹分别为52.5亿与18.5亿tCO2;支持本国终端消费发生的碳足迹为47.0亿tCO2,支持出口发生的碳足迹为24.0亿tCO2。在国际贸易中,中国碳足迹是赤字的,赤字幅度达5.5亿tCO2,占本国源碳足迹总量的10.5%。产业部门之间的碳足迹流动非常活跃,82.3%的完全碳足迹发生了产业部门再分配。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1组)与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B2组)的产业部门是中国碳足迹流动的主体部门,也是碳足迹管理的核心对象。B1组部门的间接碳足迹是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霞  杨传明  
针对国际日益严峻的碳减排形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论述当前产业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碳生产和消费视角,设定产业全碳足迹概念;通过修正直接消耗系数,构建平衡性投入产出的产业全碳足迹生命周期测算模型BEL-TCP;基于产业规模创立绝对碳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归纳的中国27个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新旧常态下各产业全碳足迹流;以碳关联产业重要性构建散点图,分类提出差别性减排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建卫  陈志刚  赵荣钦  黄贤金  赖力  
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对中国历年碳排放进行了核算,以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对生产我国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了分析,并对碳排放足迹及各部门之间的碳关联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①中国2002年碳排放足迹为176 528.10万t,人均碳足迹为1.374 26t/人,其中大部分源于国内最终使用的排放。②从足迹类型上看,中国属于价值量顺差与碳排放足迹逆差共存型,即碳排放净输入国。贸易额增长对碳排放足迹的增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③制造业、电力、热力行业与农业的排放足迹占到了总排放足迹的80%以上,是对碳排放依赖程度较大的产业部门。④足迹影响力分析显示,电力、热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勇翔  王秀珍  郭建平  赵艳霞  黄敬峰  
【目的】绘制中国南北稻区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重心变动图,分析成因,找出影响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对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方法找出该变动背景下影响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除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向东南和东部发生偏移以外,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1979—2009年北方稻重心由华北快速移动到了东北松辽盆地。中稻和一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与南方稻作制度"双改单"变化顺序由北向南相吻合。早稻和双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都为西南。南方稻区单季稻比例明显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周宏  褚保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彩虹  
采用碳足迹方法对2001~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碳足迹、碳承载力和碳赤字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显著增长,能源碳足迹由2001年的1.13Gt上升到2009年的2.21Gt,涨幅高达95.79%;同期碳承载力由1.08Gt增长到1.15Gt,涨幅仅为6.48%;而碳赤字则由0.05Gt提高到1.06Gt,9年间增高了20.24倍。可见由于碳足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碳承载力,致使近来中国碳赤字快速增高,发展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能源消费的碳足迹与美国、德国、印度等国的比较发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碳足迹不容乐观,但人均值远远低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建君  陈红  马晋宇  
利用黑龙江省2002—2016年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改进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研究农作物产量与碳足迹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对二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呈"波浪"型曲线形状;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与单位面积碳足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产量变化会导致碳足迹变化,而碳足迹变化并不会引起产量的改变。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农资产品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寻求新兴技术是黑龙江省实现农作物生产低碳发展的可选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武  常燕  李云峰  
文章首先对2009年的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接着研究了1971—2009年中国碳足迹的国际比较,继而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研究了1971—2009年中国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的国际比较情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钰乔  赵鑫  王兴  刘胜利  刘洋  张海林  
为探究我国小麦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动态,分析小麦生产的可持续性,本研究基于2005—2014年中国小麦生产的农资投入及产量数据,系统分析我国小麦生产的碳足迹、净碳吸收量与可持续性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005—2014年,我国小麦生产系统表现为碳汇,小麦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所造成的碳足迹最大,占总碳足迹的比例为55.25%64.77%。2005—2014年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我国小麦生产的净碳吸收量逐年上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逐年降低,可持续性指数逐年升高。小麦生产的碳足迹、净碳吸收量及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