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07)
2023(9871)
2022(8327)
2021(8005)
2020(6595)
2019(15087)
2018(14569)
2017(26878)
2016(14674)
2015(16716)
2014(16202)
2013(16281)
2012(15752)
2011(14470)
2010(13911)
2009(12672)
2008(12190)
2007(10286)
2006(9220)
2005(8438)
作者
(44030)
(37055)
(36723)
(34968)
(23815)
(18092)
(16602)
(14656)
(14381)
(13174)
(13036)
(12907)
(12340)
(11960)
(11890)
(11626)
(11027)
(10856)
(10827)
(10630)
(9285)
(9199)
(9084)
(8686)
(8342)
(8321)
(8292)
(7872)
(7576)
(7542)
学科
(66502)
经济(66441)
管理(32192)
(28087)
方法(24359)
数学(22248)
数学方法(22042)
地方(21757)
中国(20179)
(19302)
企业(19302)
(18086)
(15696)
(14003)
贸易(13990)
(13557)
农业(12403)
地方经济(11998)
业经(11912)
环境(11712)
(11214)
(10553)
(9326)
(9251)
金融(9249)
(8670)
(8513)
银行(8470)
(8258)
关系(7764)
机构
大学(207529)
学院(204789)
(88257)
研究(86868)
经济(86672)
管理(69818)
中国(65428)
理学(59729)
理学院(58751)
管理学(57566)
管理学院(57203)
科学(56183)
(47954)
(45815)
研究所(42450)
(41830)
中心(37894)
(36389)
(35089)
业大(33190)
农业(33157)
(32313)
北京(30054)
(29905)
师范(29533)
财经(28978)
科学院(28246)
经济学(28113)
(26511)
经济学院(25302)
基金
项目(146185)
科学(114397)
基金(106998)
研究(101748)
(97824)
国家(97106)
科学基金(80132)
社会(65181)
社会科(61630)
社会科学(61614)
基金项目(56652)
(54889)
自然(52968)
自然科(51571)
自然科学(51548)
自然科学基金(50619)
(48499)
教育(44426)
资助(43698)
编号(38176)
重点(35011)
(34229)
(32479)
成果(30554)
(29571)
中国(28910)
课题(28357)
科研(28318)
国家社会(28220)
计划(28200)
期刊
(97834)
经济(97834)
研究(62781)
中国(45638)
学报(39542)
(36884)
科学(36462)
大学(28462)
学学(26778)
(25756)
农业(25738)
管理(25446)
教育(19740)
(18280)
金融(18280)
经济研究(16447)
(15909)
资源(15546)
技术(15358)
财经(14285)
业经(13538)
问题(13390)
(12799)
(12575)
世界(11982)
国际(11756)
(10207)
图书(10031)
业大(9772)
科技(9722)
共检索到317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郝成元  赵同谦  
近4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经是当今自然科学重大课题之一,中国的区域响应也日渐引人关注。依据黑龙江、新疆、西藏三省区93个国家基准或基本气象站1961-2008年间的日降水数据,就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降水变化过程和波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①年降水量上,黑龙江微弱减少,新疆增多、西藏明显增多,特别是1995年以来其趋势更加显著,且后两者线性变化趋势均通过了α=0.01的统计检验;②冬春两季,三省区的降水量都呈现增长态势,但春季以新疆最弱、黑龙江次之、西藏最强为序,而冬季则相反,而且其线性变化趋势基本都达到了α=0.05的显著水平;③夏秋两季,三省区的降水量值分别为黑龙江微弱减少、新疆微弱增多、西藏增多,但线性变化趋势并不显著;④三省区气象站点降水线性变化趋势显著性对比上,黑龙江冬季61.5%的气象站、西藏春季64.7%的气象站、新疆年总量50%的气象站点通过α=0.05的最低统计检验;⑤无论年降水总量还是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年际波动量值均以新疆和黑龙江明显、西藏相对平稳为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郝成元  赵伟  赵同谦  
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经是当今自然科学重大课题之一,中国的区域响应也日渐引人关注。依据黑龙江、新疆、西藏三省区93个国家基准或基本气象站1961—2008年间的日气温和降水数据,就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过程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①气温变化方面,三省区均呈明显升温趋势,研究时段内黑龙江、新疆、西藏增温幅度分别为1.71℃,1.20℃,1.15℃,且都通过了α=0.01的统计检验;②不同季节增温幅度上,黑龙江省以冬春增幅最大,而新疆和西藏则均以秋冬两季增温最强;③降水量变化方面,黑龙江年降水量有所减少,新疆和西藏则有所增多,但趋势都不十分明朗;④黑龙江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夏秋两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国宁  
2022年8月3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目前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我国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气候,与此同时,我国内蒙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国宁  
2022年8月3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目前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我国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气候,与此同时,我国内蒙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绍武  蔡静宁  慕巧珍  朱锦红  谢志辉  董文杰  
中国西部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降水量长期变化剧烈。论文综合整理了17个年降水量代用资料序列,其中11个为树木年轮,4个为史料,2个为冰芯积累量。所有序列均采用10年平均值,对1880~1979年的100年平均求每10年平均百分率距平。EOF1表明河套以西到祁连山北部有一致的变化。这个特征与1951~1999年的观测资料及模拟结果的EOF1十分相似。这表明代用资料能反映西部年降水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根据代用资料EOF1的时间系数及中心区降水量变化曲线,17世纪,特别是上半叶干旱严重。有资料证明,这个干旱期可能开始于16世纪70年代。近50年是400年以来中国西部年降水量最丰沛的时期。多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于成龙  李帅  刘丹  
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03年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克立格法(Kriging)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分析黑龙江省43a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并按照桑斯维特(C.W.Thonthwaite)气候分类法,探讨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态地理区域界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增高、降水量波动变化的背景下,黑龙江省温带与暖温带的热量界限发生了北撤和东移,寒温带与温带的热量界限发生了大幅度的北撤;分布于小兴安岭北部具有湿润气候特征的地区转变成半湿润的气候特征;黑龙江省西南部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界限并无明显变化,但在三江平原中部地区半干旱区面积有所扩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秦贤宏  陈雯  段学军  董雅文  王磊  
复杂地貌区域国土开发受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单一地貌地区更复杂,其境内生态敏感区类型较多,且空间分布比较杂乱,不同生态敏感区之间又相互影响。文章选择山、水、林、田、城互为镶嵌的广西钦州市作为案例城市,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建立集"地"、"水"、"绿"三位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单因子定性分级和多因子空间叠加模型相结合,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敏感区进行综合评价及分区。从研究结果来看,这种评价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些生态敏感区的综合分异规律,有助于当地政府在区域开发中制定更为科学的生态安全防范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润  张奇谋  李娜  姜彤  
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汉江流域的降水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以文献综述法对1961~2011年的汉江流域降水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比较了相关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利用国际比较计划CMIP5中5个全球模式降尺度资料,预估了该地区到2049年的降水趋势变化。综述结果表明,1961~2011年历史时段内,汉江流域整体的降水变化较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有近于17和30年的周期变化的结论。模式数据的预估结果表明,1961~2049年内,汉江流域整体上年降水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在RCP4.5情景下存在着近17和30年的周期变化;但在RCP2.6和RCP8.5情景下,降水周期发生了变化。在RCP2.6情景下,较明显的周期为5和11年;在RCP8.5情景下,较明显的周期为8和17年。总体结论上,文献综述和模式数据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汉江流域过去50年以及未来30年,降水整体上没有显著的趋势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马苏  王文杰  邹长新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针对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定量揭示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地域空间差异,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红线控制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沙化以轻度敏感为主,敏感性程度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和北方地区的主要沙漠边缘和沙地;土壤基质多为沙粒、冬春季节多大风且植被覆盖率较低是土地容易发生沙化的主要原因。2土壤侵蚀以轻度敏感和不敏感为主,受降雨强度和地质条件空间差异影响,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湿润地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石漠化以不敏感为主,受岩溶地质条件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薩瓦狄尔  
河川迳流系数的变化,是决定于降雨的历时,强度及降雨前的天气。这可由Б.都尔河(文斯基森林山区)的两次洪水予以证实。1951年5月10—11日,由于连续下了42小时的霪雨,最大强度每小时7毫米,观测到洪水上涨4.18米;降雨强度减弱到每小时2—3 毫米时,水位立即下降。1951年6月19—20日,虽然下了一次暴雨,降雨强度每小时18毫米,但暴雨后是较小的雨,Б.都尔河的水位总共只上升了21厘米;这由于降雨前天气干燥而热的缘故。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杰  龚健  李靖业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蔡永祥  罗少辉  王军  祁栋林  胡馨月  
利用三江源地区13个气象站1961-2019年共59年的降水量资料,基于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和重标极差分析等方法,研究源区降水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年均降水量为470.7 mm,并以10.31 mm·10 a~(-1)的速率增加。黄河源区春季降水量最大,其余三季以澜沧江源区最高,长江源区四季均处于最低值;各源区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季降水倾向率最大,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分别为2.69、2.11和2.80 mm·10 a~(-1)。1961-2002年降水量累积距平大致呈下降趋势,2003-2019年呈上升趋势,2002年为降水增加突变点;不同年代际间平均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出现在2011-2019和1961-1970年,分别为512.82和452.23 mm。年、季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增,黄河源区各站点降水量空间变化幅度最大;春、夏、秋三季的降水倾向率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减少的趋势,但冬季变化相反,且降水量少的源区降水增加趋势明显。降水量长程变化Hurst值大于0.5,预测未来降水量变化与过去趋势一致。三江源地区降水时间和空间序列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差异性特征,且未来降水呈增加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蔺涛  谢云  刘刚  陈德亮  段兴武  
收集1986~2000年黑龙江省79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30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EOF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5年间全省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但降水变化不显著,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的变化未对粮食产量产生实质影响。15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增大,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1986~1993年北部和西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大于东北部和东南部;1993~2000年东北部和东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北部和西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传华  张凤太  王钟书  邓炜  
评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有助于揭示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江津区为例,在剖析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土地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研究村域尺度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江津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逐渐变坏,总体表现出低等级村域空间挤压高等级村域空间的趋势,且土地生态系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2)江津区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呈现向好趋势,但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并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分界;(3)江津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朝着子系统相互促进的方向演进,但全区整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待提升;(4)江津区村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高耦合协调的村域零星分布,中、低耦合协调的村域广泛分布,失调村域主要分布在城区范围之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咏华  项亚量  
生态敏感区环境的复杂性对处于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提出挑战,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体现了单纯的文物本位价值观,忽视了生态敏感区的特性及其对保护区划分、空间格局保护及遗产保护策略的主导性和先决性。重新审视处于生态敏感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问题,认为建筑遗产与特定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和高度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流程和技术方法进行再思考。提出了基于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整体性的可辩护的规划框架,将现行保护规划中环境规划部分从一个独立的简单的单项规划转变为生态先导下的一系列规划环节,强调在特定生态敏感区的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对以建筑遗产评价为主导的保护区划的修正和补充。最后结合之江大学旧址保护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