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45)
2023(14517)
2022(12041)
2021(10966)
2020(9324)
2019(21085)
2018(20311)
2017(38151)
2016(20822)
2015(23578)
2014(23307)
2013(23521)
2012(22271)
2011(20547)
2010(20356)
2009(19054)
2008(18736)
2007(16774)
2006(14775)
2005(13391)
作者
(65698)
(55178)
(54975)
(52257)
(34897)
(26621)
(24896)
(21690)
(20765)
(19258)
(19224)
(18218)
(17648)
(17483)
(17395)
(17017)
(16582)
(16367)
(15828)
(15793)
(13917)
(13656)
(13369)
(12686)
(12551)
(12367)
(12026)
(11885)
(11143)
(11048)
学科
(108221)
经济(108129)
管理(55983)
(51611)
方法(42664)
(38941)
企业(38941)
数学(38426)
数学方法(38172)
中国(27300)
(26487)
地方(24160)
(23163)
(21841)
(20091)
贸易(20083)
业经(19832)
(19512)
农业(17846)
(16984)
环境(16136)
地方经济(15141)
(14566)
金融(14563)
(14377)
银行(14313)
(14164)
(13734)
(12259)
(12225)
机构
大学(318070)
学院(315324)
(144191)
经济(141691)
研究(120495)
管理(114975)
理学(99461)
理学院(98169)
管理学(96621)
管理学院(96036)
中国(90409)
科学(75297)
(67708)
(64289)
(63742)
(60725)
研究所(58568)
中心(53050)
业大(51375)
农业(51201)
财经(49191)
经济学(46407)
(46234)
(44845)
北京(42790)
(42456)
经济学院(41850)
(40114)
师范(39612)
科学院(38743)
基金
项目(213111)
科学(166919)
基金(157522)
研究(147063)
(141674)
国家(140571)
科学基金(117345)
社会(97057)
社会科(92081)
社会科学(92054)
基金项目(83212)
(80654)
自然(76310)
自然科(74507)
自然科学(74477)
自然科学基金(73192)
(69840)
教育(65118)
资助(63993)
编号(55436)
重点(49391)
(47872)
(47672)
成果(44284)
(43740)
国家社会(42021)
科研(41644)
创新(41260)
计划(40926)
教育部(39818)
期刊
(158813)
经济(158813)
研究(92846)
中国(58833)
学报(58709)
(57872)
科学(52009)
(45716)
大学(42283)
学学(40570)
管理(39863)
农业(39221)
(27835)
金融(27835)
经济研究(27427)
财经(25370)
技术(23876)
业经(23123)
教育(22556)
(22028)
(21999)
问题(21471)
(19008)
世界(17611)
技术经济(17123)
国际(16829)
(16164)
资源(15887)
统计(15765)
业大(14343)
共检索到469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维  邓祥征  何书金  林英志  
利用中国1988、1995、2000和2005年县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气候变化因素、投入要素、自然环境条件变量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中国县域气候变化(主要以1988-2005年间气温、降水变动)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一定幅度内的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对我国粮食产量变动有正向作用。将气温、降水变动的影响分解到不同省份上后,可以发现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气温上升和降水量的增加对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部省份的粮食产量提升有利,对其他省区则会产生小幅负面影响。对气温、降水变动分季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气温、降水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譬如春季气温变动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夏、秋、冬3季的气温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不过其影响的程度与效果各异。春、夏两季降水对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存在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凤  刘艳芳  孔雪松  陈奕云  潘佳威  
基于2000—2014年中国县域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近15年来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演变、分异特征及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5年来全国粮食生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4—2013年出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现象,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43%;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地形分异规律,九大农区中粮食产量比重较高的农区分别为黄淮海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东北农业区。(2)全国粮食高产县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东北偏移;粮食生产分布格局仍符合胡焕庸线分布特征,但西北部粮食高产区范围有所扩大。全国粮食增产和减产区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状态不断加强,高高集聚区逐渐向东北农业区偏移,低低集聚区逐渐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偏移,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2000—2014年,影响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人口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转变为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彭俊杰  
如何定量研究历史和将来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关心的科学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研究现状,讨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机理、程度和范围,并介绍了应用综合评估模型对全球领域的粮食生产影响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32%~39%的地区表现出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的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不同地区的粮食产量受到温度、降水以及它们之间的耦合作用的影响不同。通过综述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世界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较严重,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粮食作物的种类,CO_2的施肥效应以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为新时期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亚飞  廖顺宝  
[目的]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及时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是应对挑战、制定农业适应性对策的关键。相关研究已产生了不少方法,通过综述对方法进行分类,明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以期扬长避短,促进研究方法的综合、发展与完善。[方法]利用文献法、归纳法和比较法,从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3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产量分解法可用于分析粮食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与不同生育期气候变化的关系,实验比较法一般用于粮食产量对单个气候因子或若干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生产函数法适用于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分析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边际效应,气候生产潜力模型法侧重于农业生产环境发展评估,作物生长模型法便于结合气候情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不同研究方向上得以运用的同时,各方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产量分解法的技术产量难以拟合,实验比较法的数据获取难、模型稳定性较差,生产函数法容易遗漏重要变量、函数构造困难,气候生产潜力模型法的结论难以验证,作物生长模型法参数标定难、模型应用存在尺度错位。[结论]研究方法将逐渐形成一套综合的气候—水文—作物—经济模型法,多源数据融合和多目标模式已经成为方法发展的驱动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彭俊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贺大兴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贺大兴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海舰  薛继亮  
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将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农业生产传统布局和结构以及影响粮食安全,但是同时也给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机遇。本文提出了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坤  丁明军  辛良杰  陈利文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全面认识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把握粮食生产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以及制定差异化的粮食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2 01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7年各县统计数据,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转移模型、CGE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特点,缺粮区集中在青藏区、黄土高原区和华南区,余粮区集中在东北区、黄淮海区、蒙新区和长江中下游区。(2)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以东北区和黄淮海区为代表的北方区域增加显著,以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为代表的南方区域降低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特征愈加明显,粮食生产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与经济发展重心呈现分离态势,人均粮食产量重心向东北移动,而经济重心向西推进。两者在空间上整体欠平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与经济协调性有所改善,改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西部、西南区的东部以及黄土高原西部等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熊友云  张明军  刘园园  金爽  李瑞雪  
论文根据1978年来全国及各省统计数据,采用Theil指数、变动度等指标及岭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区间粮食生产差距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尽管个别年份因部分粮食生产大省产量出现波动导致全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缩小外,1978年来我国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总体越来越大,并形成了稳定的上升区、下降区及相对稳定区,而各区内大多中部、西南部省份粮食占全国比重与其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演变趋势一致,大多东部、西北部省份此趋势不一致。定量研究表明,省区间粮食种植比较效益、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等差距的扩大推动了省区间粮食产量差距的扩大,而省区间粮食单产、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从业人员等差距的缩小也促使了省区间粮食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帅  徐晋涛  张海鹏  
本文基于1996~2009年中国县级层面农作物产量、灌溉、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并结合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用经济学方法,考察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变量对中国水稻和小麦单产的影响都存在"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存在最优拐点。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条件将越过最优拐点,对中国水稻和小麦生产产生明确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气候变化在未来的长期危害将会急剧增大。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水稻单产降低2%~16%、小麦单产降低3%~19%。这意味着,需要及早出台更为积极有效的气候政策,才能有效减轻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青  李珠怀  刘丹  
本文利用1991—2006年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基础数据,就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水利建设投入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不同作物单产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显著;不同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不同作物单产的影响是不同的,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要大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水利建设投入对粮食产出的影响更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万江  
中国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以来,农业转型向纵深发展,粮食生产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并经历了"V"形变化轨迹。本文构建一个粮食产量增量贡献率分析式,从时间、空间和品种三维角度综合分析粮食产量增量变化,结果表明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泛力,三种区域布局变化的交集位于沿海地区并出现粮食减产过速,关键是稻谷这种高产品种下降过快,这将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持续性并将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性隐患。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晓光  刘志娟  陈阜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气候变暖对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以及由于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对作物产量可能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指标以及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降水量指标,采用公认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使用ArcGIS分别绘出1950s—1980年...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璨  
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粮食产量产生了什么影响一直争论不休,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其规模。利用国家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验性结果显示:(1)退耕地对粮食产量所产生的负面效果甚小;(2)若考虑到匹配荒山造林所带来的生态服务,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产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正向,但效果依然较小;(3)对东部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大,对中部粮食产量影响甚小,对西部地区没有什么影响。因此,认为应当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相应地调节区域结构,向西部地区倾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